《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1202592.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3.学时/学分:75学时/4.5学分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5.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
6.面向对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对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规律及调控机制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认识,牢固掌握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学科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使学生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自觉运用所学的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生物科学不断发展要求的需要。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掌握内环境及自稳态的概念及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理解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具体内容1.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0.25学时)1.1研究的对象、任务1.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2.生理学研究方法(0.25学时)3.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研究方法3.1解剖学研究方法3.2组织学研究方法2.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和未来发展趋势(0.25学时)2.1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2现代生理学的迅猛发展2.3近代中国生理学的发展2.4生理学展望3. 人体解剖的方位和常用术语(0.5学时)3.1解剖学姿势3.2方位3.3轴和切面3.4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4. 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0.5学时)4.1新陈代谢4.2兴奋性4.3适应性4.4生长与生殖5. 人体及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0.25学时)5.1神经调节5.2体液调节5.3自身调节附:人体自动控制系统6.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学习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命的基本特征;内环境与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
2.难点:可兴奋组织与兴奋性;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与前馈。
(四)思考题1. 生命有哪些基本特征。
2. 兴奋性与兴奋有什么不同。
3. 机体功能活动调节有哪些方式。
4.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各自有什么特点?5. 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它包括哪几个部分?6. 正反馈,负反馈的生理意义各是什么?第二章基本组织(4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和腺上皮、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平滑肌的形态结构特点;神经元的分类、神经纤维分类、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2.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3.理解皮肤的组织结构和附属器,基本组织的主要分布与功能,疏松结缔组织中主要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
(二)教学具体内容1. 概述(0.5学时)1.1组织的概念1.2细胞连接1.3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1.4质膜内褶1.5基膜2.上皮组织(0.5学时)2.1特征2.2功能2.3分类3.结缔组织(1学时)3.1特性3.2功能3.3种类4. 肌肉细胞(1学时)4.1骨骼肌4.2平滑肌4.3心肌5.神经组织(1学时)5.1神经元5.2突触5.3神经纤维和神经5.4神经末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胞的侧面连结、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结构;四大基本组织特征和功能。
2.难点:细胞的侧面连结、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结构;四大基本组织特征和功能。
(四)思考题1.简述细胞的侧面连结、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结构。
2.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3.简述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4.简述突触的定义、分类和超微结构。
5.试述骨的结构。
第三章运动系统(2学时)(一) 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掌握骨的形态、构造和理化特性,主要关节的构造与运动,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3.理解肌肉的运动。
(二) 教学具体内容1.骨和骨连接(1学时)1.1概述1.2躯干骨及其连接1.3四肢骨及其连接1.4颅骨2. 骨骼肌(1 学时)2.1概述2.2全身骨骼肌的配布概述(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骨的形态、构造,关节的基本结构;全身骨骼的组成;骨骼肌的形态、构造;全身各部主要肌的起止、形态、功能。
2.难点:颅的组成;全身各部主要肌的起止、形态、功能。
(四) 思考题1. 计数椎骨和肋骨的标志各有哪些?2. 老人与儿童比较,谁更容易发生骨折?为什么?3. 新生儿颅有何特征?4. 膝关节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第四章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8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2.掌握兴奋性的概念、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肌细胞收缩的原理、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3.理解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原理。
(二)教学具体内容1.神经和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1学时)1.1神经和肌肉属于可兴奋组织1.2神经肌肉细胞的跨膜电位1.3锋电位2.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传递功能(1学时)2.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式2.2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学时)3.1离子学说的内容3.2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K+平衡电位3.3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Na+平衡电位3.4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5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4.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2学时)4.1神经肌肉接头4.2神经肌肉传递5.肌肉的收缩(2学时)5.1骨骼肌纤维的结构5.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跨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和影响因素;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概念和形成的离子机制;局部兴奋、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及影响因素;肌肉收缩原理。
2.难点:.继发性主动转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前负荷与后负荷及肌肉的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四)思考题1.试述细胞膜中脂质和蛋白质各自的功用。
2.物质被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3.比较物质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异同。
4.试述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
5.试述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6.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刺激必须使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才能产生动作电位?7.局部兴奋有何特征?8.刺激运动神经会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列举每一个环节并论述其机制。
第五章神经系统(18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主要的神经传导通路;2.掌握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组成,以及神经系统常用术语;3.掌握周围神经系统中脑神经和脊神经分支分布规律;4.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和运动功能以及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具体内容1.神经系统的解剖(4学时)1.1概述1.2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3中枢神经系统形态结构1.4周围神经系统1.5传导路2.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4学时)2.1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2.2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2学时)3.1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3.2丘脑3.3感觉投射系统3.4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学时)4.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2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4.3姿势反射4.3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5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6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学时)5.1自主神经系统5.2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3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4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5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6.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2学时)6.1 条件反射6.2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6.3脑电图和脑诱发电位6.4觉醒与睡眠6.5学习和记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神经元的兴奋传导特征、神经元的营养作用;突触的基本结构,突触后兴奋和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的过程和机制,以及突触传递的特征;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反射中枢;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特点,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脊休克、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活动特点;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生理功能及其有关疾病,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和机制;睡眠的两种时相及其意义。
2.难点:脑神经核;传导路;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脑电图的波形,诱发电位产生的机理。
(四)思考题1.列表指出脑神经的名称、性质、出处。
2.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和和作用。
3.简述脑的分部和形态结构。
4.试述中枢兴奋过程的特点5.试述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形成机制和生理意义。
6.脊休克的形成与恢复说明了哪些问题?7.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8.试述去大脑僵直的现象、形成机制。
第六章感觉器官(4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感觉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掌握眼球壁结构、折光装置的功能;了解眼的附属器官;掌握耳的构造、内耳的微细结构。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光和声音以及前庭器官感受原理等。
(二)教学具体内容1.概述 (2学时)1.1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1.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2.视觉器官(1学时)2.1视觉器官的结构2.2视觉生理3.听觉器官(0.5学时)3.1听觉器官的结构3.2听觉生理4.前庭器官(0.5学时)4.1前庭器官的位置和结构4.2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4.3前庭反应和眼震颤5.嗅觉与味觉器官5.1嗅觉感受器—嗅细胞5.2味觉感受器—味蕾(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感觉器官的结构;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眼折光系统功能及感光功能;视近物时眼的调节、眼的感光功能、简化眼,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前庭器官的功能。
2.难点:眼的折光成像原理、光学系统的折光特性;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前庭器官的感受原理。
(四)思考题1.简述眼的视近调节及其生理意义。
2. 简述视网膜上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的分布与功能。
3. 简述听觉的行波学说。
4. 简述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5.简述前庭器官的功能。
6.简述微音器电位的概念及特点。
第七章血液(3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生成调节及其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型的分类和意义等。
(二)教学具体内容1.概述(0.5学时)1.1体液和内环境1.2血量1.3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2.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0.5学时)2.1血液的组成2.2血液的理化特性2.3血浆3.血细胞及其功能(0.5学时)3.1红细胞生理3.2白细胞生理3.3血小板生理4.血液凝固(1学时)4.1生理出血4.2血小板的止血功能4.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的溶解5.血型与输血(0.5学时)5.1人类的血型5.2红细胞血型5.3白细胞血型5.4输血(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生理止血的概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