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通过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生回答。
找出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同意要有依据才行,我们这节课的目标就是:走进人物蔺相如,抓住人物的言行,感悟人物的品质。
请大家打开课本划出蔺相如的言行的句子,简单写写对他的评价。
二、抓言行悟品质(一)完璧归赵<一>1、生读6自然段后出示相关部分。
2、师引导读:A和氏璧是怎样的璧?生介绍。
B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蔺相如怎样说才能让赵王放心?让我们走进蔺相如这个角色。
C师指生问:你是谁?生:蔺相如。
师:我是赵王,蔺爱卿,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我们该怎么办呢?D学生读,适时给以评价。
E你们都是蔺相如,我看谁能带璧出使秦国。
齐读。
<二>访问形式学习8自然段第一次对话1、你是秦王会怎样称赞这璧?心里却是怎么想的?2、师生表演抢璧没有抢回,蔺相如略施小计,指生读本部分。
<三>表演读8自然段二次对话1、“理直气壮”什么意思?2、蔺相如理直气壮的理由是什么?3、你就是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给秦王听。
指生上台读。
4、谁能表演着说给秦王听。
5、小结:蔺相如完璧归赵,他完好的只是璧吗?对,完好的还有赵国的尊严。
(二)渑池之会过渡: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也有过人的表现。
1、秦王只不过让赵王鼓瑟,蔺相如为何这么生气?2、他为了赵王的尊严把命都豁出去了,我们可以加些什么提示语来读这句话?3、学生加提示语读。
(愤怒、激动、坚定等)4、小结:大家真了不起,你们很好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充分说明了蔺相如有勇有谋。
(三)负荆请罪过渡:蔺相如靠机智勇敢保护了赵国的尊严,走进负荆请罪你会更全面的认识他。
<一>对话部分1、随学生的读展示对话内容。
2、指导读。
精彩的对话展现了蔺相如的内心想法,谁代表蔺相如表达出心声。
指生读。
3、过渡:面对秦王是针锋相对,而面对廉颇却是处处忍让,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蔺相如的话让廉颇猛然醒悟,于是就有了动人的一幕负荆请罪。
<二>拓展表演负荆请罪1、在18自然段中找出请罪的内容2、学生读3、师:书中没有展开描写,让我们结合人物特点,展开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4、学生先练习。
5、学生上前表演。
6、小结:一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老将军,能够脱下战袍,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
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五、总结全文1、出示关联词: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只有••才••不但••而且••2、请用上一个或几个关联词说出你对本文的理解。
3、学生交流小结。
4、小结:文中廉颇不但诚恳坦率而且知错就改。
蔺相如不但利嘴钢牙而且胸怀宽广。
他们因为国家的利益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所以强大的秦国在很长时间内不敢攻打赵国。
由此可见,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定国安邦。
六、作业课后请大家收集历史或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开个“团结就是力量”的讨论会。
学情分析——读、写、议、演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可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
如,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了解故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人物的语言,并组织学生写一写、议一议:自己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什么样的人。
在写、议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研读有关句子或段落,在反复读中加深认识。
如,“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一句,可这样组织学生研读: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说,说这句话时,他心里可能会怎么想,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有些地方,也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如,蔺相如举璧欲撞的段落、廉颇负荆请罪的情境都可以指导学生演一演,在演中深化认识。
效果分析如果老师能把孩子引领到文本中去,让孩子用心触摸这些文字,真正走进文本中去,与文本中的人物能产生心灵的共振,自然就能生出情来,就能把这种情通过他的读文表达出来。
课文有这么一处:“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当时陈老师是这么引导孩子读:“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理直气壮的理由?谁理直气壮地说给秦王听。
谁能把当时的情景表演再现出来?”我当时就想:陈老师的层层递进地引导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并在练读表演中理解了文本。
由此可见只要在孩子们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孩子们就能有感而发啊!孩子地表演入情入境,较好地再现了文本,就可以看出孩子们很好地理解了文本。
总之,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中,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实施途径还有很多,如能掌握教学艺术,来加强情感教学,把课上生动,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百花齐放,春满人间。
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五组课文中,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
4篇课文除了《将相和》;还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并从作品中吸收有益的启示,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借助资料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初步领悟名著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些方法,为学习“名著名篇“这组课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故事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
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
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
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
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
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
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评测练习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正在为(wèi wéi)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nán nàn)题。
②这话传(chuán zhuàn)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假(jiàjiǎ)不上朝(cháo zhāo),免得跟廉颇见面。
二、比一比,再组词。
璧()秦()廉()壁()泰()镰()避()奏()谦()渑()侮()换()蝇()诲()唤()三、给带点的词填上反义词。
积少成()同甘共()转败为()异口()声里应()合口是心()四、任选一题。
1.复述“负刑请罪”这个故事并表演。
2.请用一百来字概括一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并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
课后反思在整个教学,老师的角色似乎可有可无,整个教学环节似乎那么随意,可就在这不经意之间,把整个阅读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还给了学生一个真实,这就是我要所追求的境界。
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新课程理念。
1、还学生课堂主角的地位: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学生课堂主角的地位,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尝到合作,探究学习的甜头,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权,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充分地读,充分地思考,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可以随时发表意见。
而这一堂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请几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做导演,多么轻松有趣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能参与,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同学们在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自然而然地主动研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讨论甚至争论中真切地感受课文所包含的真实情感,真正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当然,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角地位,教师必须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
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在一定的时候,能够承认自身的过失与错误。
2、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
”新的《课标》对“体验”情有独钟,全文二十多次用了“体验”一词,与“体验”基本同义的“感受”一词也用了近二十次。
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
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似乎在许多师生心中都形成了一个定势:居功自傲的莽夫,唯一的可爱就在于能知错就改,但很少有更深入地体会这个人物身上的可贵之处。
而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廉颇没犯罪,为何称他为请罪?面对这与旁人迥异的理解,老师并没有一棒打死,因为这是学生心里的疑惑,是他们独特体验的反映,这应值得尊重。
这位上课教师很巧妙地抓住这一亮点,又把球掷给了学生:廉颇“犯罪”了吗?确实,从现代法律的角度来讲,他并没有犯罪,这也许是所有的教师都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只觉得他是个反面人物,是犯错了。
可学生经过讨论,在修改两人的台词时,在廉颇想“犯”又没“犯”之间发现了廉颇的可贵。
他的内心深处也是以国家社稷为重,更不是奸诈小人,要不,他早耍手段谋害蔺相如了。
更何况,他能放下尊严,放下骄傲,竟能登门负荆请罪,足可证明了他的伟大。
对廉颇的重新认识,并没有降低蔺相如的形象,他能避而不见,致使廉颇没机会“犯罪”,又是何等的心胸!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并不代表着学生说的全都是对的,教师的角色并不是忙着点头:“说得好,说得对。
”教师是一个信息源,是与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是蹲下来所谓的平等对话,而是站起身来平等对话,要注意把握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