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作业三一、名词解释1.周公: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
周武王去世之后,成王继位,因成王年纪尚小,无力治国,即由他的叔叔周公辅政。
周公主持政务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政局,巩固统治。
他平定了殷商残余势力发动的“三监之乱”,又大规模地分封诸侯,以加强对各地区的控制。
据史载,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制度。
这些举措为西周王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他吸取了商亡的教训,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重大的修正。
他敬天尊王,又指出天命的赋予不是固定不变的,君德和民情在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成功地论证了朝代更替的合理性。
同时,周公又将注意力转向现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明德、保民、慎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2.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
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被称为“六经”。
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并成为儒学的祖师。
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孔子外,还有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
第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
第三,尊崇孔子。
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都尊奉孔子为祖师。
3.法家学派:法家学派兴盛于战国时代,代表人物有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等。
法家学派具有比较鲜明的派别意识,他们在理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是:第一,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
法、术、势理论正是这种政治理念的系统表达。
第二,极力主张君主专制,明确提出君主的权力和利益具有至上性。
第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4.贾谊:贾谊,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著名文学家、政论家。
他是西汉初年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
他18岁时就以文学才华闻名于郡中。
20岁时,经人推荐,被汉文帝招为博士。
后升为太中大夫,参与了制定礼仪、律令等工作。
贾谊长于议论,认识深刻,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著作有《新书》58篇传世,其中最著名的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关于强秦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等对于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5.王安石:王安石,子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政治上,他是“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6.尚同: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
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
墨子的尚同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
它要求一切统一于上级,从组织系统的领导关系到思想意识,都要绝对地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绝对不许反其道而行之。
墨子认为的上下级关系要贯彻最高层意志的组织系统与组织原则,用这样的组织关系,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绝对领导与有效的逐级管理。
人的行为受思想意识支配,没有思想的统一,便不能有行动的一致,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
墨子认为尚同是行政管理之根本,只要为政者对人民"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导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举措适宜,就一定能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实现民富国治。
7.李贽:李贽,字卓吾、笃吾,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李贽曾做过县教谕、南京国子博士、南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官职,晚年辞官归家,专心读书著述。
学术上,他学习过王阳明心学,又与泰州学派的一些著名学者有交往,后又拜王艮之子王襞为师。
其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四书评》、《李氏文集》等。
8.黄宗羲: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父黄尊宪为著名东林党人,受阉党迫害而死。
黄宗羲是复社的主要成员之一。
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拒绝与清合作,家居著述。
其著作有一百余种。
其后,学术史方面有《名儒学案》、《宋元学案》;政治思想方面有《明夷待访录》及《孟子师说》、《破邪论》、《汰存录》等。
今有《黄宗羲全集》传世。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大师,其思想史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性继承,有不少具有时代特色的积极因素,对清末维新思潮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简答1.儒家学派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答:⒈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人为特色。
⒉儒家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体现为:第一,礼治与正名。
第二,仁、仁政。
第三,德治教化。
2.什么是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的依据和实质是什么?答:秦亡之后,包括儒家在内的各家学说得到了恢复,思想领域又重新活跃起来。
汉初,统治者积极寻求治国经验,政治气氛宽松,各个学派也纷纷探讨政治得失,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其中,主张清净无为的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初年社会恢复、发展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兴盛一时,成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指导思想。
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原先残破、凋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汉代社会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但刘邦在逐一消灭异姓王后,又大规模分封同姓王的结果是逐渐强大的诸侯王与中央王朝的摩擦时有发生,构成了对统一王朝的严重威胁。
同时,思想领域的多元发展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需要,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确立新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课题。
汉武帝多次下诏,访求治国之道。
董仲舒的对答最符合武帝的心意。
董仲舒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认为大一统是贯通天地、古今的共同法则和普遍规律。
他所讲的大一统,首先致政治上的大一统,主要是中央集权、君权至上。
其次,也包括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
思想统一既是政治一统的需要,也是政治统一的思想保证。
他认为,当时思想领域内多种学说并存的状况不利于政治统一。
董仲舒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文化,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下令设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
此后儒学即上升为政治指导思想,并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是中国政治思想演进中的一件大事。
他标志着思想文化专制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君主集权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儒学能获得独尊地位,与其自身特点有密切关系。
他既维护专制、等级,又重视德治、教化,以缓和矛盾,较好地满足了统治者的多方面需要。
此后,历代帝王都尊崇儒学,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名族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学在获得尊贵地位的同时,也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属品,丧失了自由发展的活力,不可避免地走向僵化。
3.李世民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答: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朗、功绩卓著的君主。
他的为君之道、治国之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他的民本、纳谏的思想上。
(1)民本思想。
第一,立君为民。
第二,民养君。
第三,民择君。
(2)积极纳谏的整治调节思想。
第一,认识到纳谏的必要性及其在政治中的作用。
第二,虚心纳谏、积极求谏。
4.如何理解北宋改革思想的主要特点?答:宋朝建立不久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其主要表现有: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及地主阶级内部官僚地主和普通地主间的矛盾都比较突出。
政治上,过度集权的负面效应暴露,主要体现为冗官、冗兵、冗费,造成政府机构和军队庞大,机构重叠,员额众多,办事效率和战斗力极为低下,政费、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而且,在与西夏、辽的对峙中,宋居于劣势,奉行守内虚外、屈辱求和政策,每年奉送大量的银、绢,称为“岁币”。
这又进一步恶化了宋的财政状况。
各种因素互相影响使宋的局势更加严峻。
这种情况下,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主要是吏治与财政改革。
神宗之前,统治集团内部的改革要求在实践和思想上都有反映。
前者是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在仁宗支持下实行的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后者则是以李觏为代表的富国强兵思想。
两者都着眼于解决严重的三冗问题,缓解危机,增强国立,以巩固宋朝的统治。
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同时,前者着重于社会政治实践,李觏则专门从事理论探讨和论证。
(1)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减少冗官,提高效率。
(2)改善经济和国家财政状况,达到富国的目的。
(3)整顿军队,加强国防力量,实现强兵的目的。
三、论述1. 老子的“小国寡民”说是要回到原始社会农村公社时代吗?答: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国,他是这样描述的:“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说,要消灭一切技术,消灭一切文化,把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人更多地变成生物人。
2. 怎样理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答:所谓天人合一,董仲舒主要是指三个方面:“天的人格化”、“天道人道相通于王”以及“人道为天道之用”。
具体来说,“天的人格化”是指把自春秋至秦的天赋于其喜怒哀乐,使之能够体察人间,并对人间的各种现象作出必要的反应。
这主要表现在董仲舒天遣论中。
“天道人道相通于王”,就是说天既然有其喜怒哀乐,那自然有其行为演化准则,即为天道,人间的准则被称为人道。
天道和人道是二分的,但是中间必须有什么来进行天人的沟通,即天人感应。
人间的帝王则担当了这个角色,从“王”字的写法来看,三横即为天道人道和地道,王则是中间之一竖,连通天地人。
“人道为天道之用”,人到和天道虽然二分,但人道源于天道。
只有符合天道之人道才能够得到上天的庇护。
人道是天道在人间的具体表现,只有符合天道的人道才是正确的。
而圣人则是远古天道的得者,他们对天道的领悟通过经的形式表达出来。
所以崇经法古的思想也是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所谓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但是她也不是完全的法古不变,在董仲舒的思想中,为了能够维持统治,提出了经、权、更化的概念。
即经为体,权为用,因时而变。
3.泰州学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是什么?答: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是王艮。
王艮之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何心隐等。
(1)百姓日用之道——道的世俗化道在传统儒学中一向是神圣至极的东西,只有圣人才能领悟和践行道,普通人则做不到这一点,即所谓“上智下愚”。
王守仁也坚持上智下愚的观点,但他反对程朱理学的繁琐教条,提出了简单易行的修习方法。
从而扩大了道的施用范围,也使道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
王艮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道世俗化。
他认为道的内容是百姓日用,并无神秘之处,百姓日用成为衡量道的标准,圣人之道也不能脱离百姓日用,否则便背离了道,属于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