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于1689年9月签订的有关中苏边界问题的一个平等的条约。
它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
根据该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均属中国领土。
至此,中国东北历史疆域最终确定。
2.《汉书·地理志》:简称“汉志”是,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体例。
该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
开创了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
是研究我国疆域政区必读的文献。
3.《尚方·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该书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四部分。
书中对黄河流域的记载较详。
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地理著作的始祖。
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对地理历史学专注产生直接影响。
4.丝绸之路:是指在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联系亚、欧、非的路上国际交通线。
是德国人李布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提出的。
丝绸之路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欧亚大陆的历史纽带”。
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经济和文化的长期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西北、南方、海上三条干道。
5.京杭大运河:是世界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古老的一条人工运河。
全长1794千米。
北起北京,南达杭州,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分为江南河、邗沟、会通河、通惠河四段。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6.麦克马洪线:是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的一条藏印分界线。
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作为界线,将中国西藏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印度一边。
1914年背着中国政府签订《西姆拉条约》。
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因此此线是非法的。
7.闯关东:关东即山海关,是指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兴起的闯关东的事件。
是有史以来人类众多的人口移动之一。
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传播同时开发了东北地区。
8.走西口:西口即东虎口,是指山西人从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东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人口移动之一。
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但破坏了草原生态,弊大于利。
简答及论述1.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和趋势。
变化: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的温暖期;当时黄河流域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长江流域在这个时期气候也十分温暖湿润,降水也比现在多。
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50年,为我国近5000年以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3)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为第二个温暖期4)公元初年——600年包括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第二个寒冷期。
5)600年——1000年,隋唐至北宋初,为第三个温暖期。
6)1000年——1200年,两宋时期为第三个寒冷期。
7)1200年——1400年,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为第四个温暖期。
8)1400年——1900年,明清时期为第四个寒冷期。
趋势: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而寒冷期却一个比一个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2.论述长城的历史作用。
积极1)能够防御掠夺,保护中原王朝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2)保护屯田促进北部边区的开发和发展。
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农牧生产,使经济文化有较大发展,推动了口外农业和农村聚落及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大大缩小了长城内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长城保护边区开发的屏障。
3)保护交通和商业贸易往来。
长城的修筑使农牧产品交换和文化交流在和平的环境中进行,起到了保护和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
也为民间贸易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安全条件。
保障中西交通大道的畅通,对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1)从军事史来看,长城的功能是有限的,因为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游牧民族因长城的阻隔而终止南下,战争的胜负和抵御侵略的实力关键在于综合国力和社会稳定。
2)长城阻碍了文明的交流,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更加落后。
3. 影响定都和迁都的主要因素。
1)经济条件:将都城建在经济发达地区或接近富庶的地区,有利于保障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资供应2)地理条件: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建都,有利于防御外来的攻击保卫王朝的安全在交通发达的地方建都,有利于下达政令聚集财富。
3)政治形势:强盛的王朝将都城建在开拓发展前线附近或外来威胁来自的方向有利于及时有效处理政治军事事务。
衰弱的王朝或政权,把都城建在远离威胁的地方,短期内可以维持生存,统治者为摆脱旧势力的牵制而迁都,可以巩固其统治。
4.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香港问题:1)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占领香港岛,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正式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1860年2月,英军强占九龙,10月中英《北京条约》正式割让九龙半岛界限以南领土。
3)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约》“租借”九龙半岛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地区。
4)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
澳门问题: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贿赂明朝官员,获准“借住”澳门。
2)1556—1557年。
,改为“租借”向中国政府交租金,但主权仍是中国行使。
3)鸦片战争后,葡萄牙停止缴纳租金,并强占氹仔岛、路环岛。
4)1887年《中葡条约》取得澳门“永租权”。
5)1992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归。
5.两次农业革命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1)使中国农业经济走上了一条扩大山地耕地面积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减缓了平地、台地、丘陵地区的人口压力,清除了这些地区人口压力下內延式发展的技术创新和诱发机制。
2)大量亚热带森林变成旱地,种植旱地作物,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多样性和输出能力开始减弱,成为后世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的根源。
3)亚热带高产旱地作物的种植,既使山地人口滋生和发展成为可能,也使平原丘陵地区的战乱灾害而带来饥荒,所造成的人口自然损失得以减缓。
这一切为清中叶以来人口膨胀创造了条件。
4)亚热带高产旱地作物的大量种植,导致山地被大量破坏,使本地区水土流失加重,造成清中叶以来的生态破坏,影响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也使整个流域的江河生态恶化,影响了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6.明朝“九边”重镇所辖长城的范围。
1)辽东镇: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
2)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灰岭口。
3)宣府镇:东起居庸关,西至西阳河。
4)大同镇:东起镇口台,西至鸦角山。
5)太原镇:西起山西河曲镇黄河岸边,经偏关、雁门关、平型关、龙泉关、固关而达黄榆岭。
6)延绥镇:东起清水营,西至花鸟池。
7)宁夏镇:东起大盐池,西至兰清。
8)固原镇:东起陕西靖边,与延绥镇长城相接,西达皋兰与甘肃镇相接。
9)甘肃镇:东起金城,西至嘉峪关。
7.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
(论述版)1)含义:经济重心的南移指南宋之前,北方经济迅速超越南方,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迁,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2)过程:①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②唐中期,安史之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③五代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④南宋初期,靖康之变,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⑤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3)原因:①江南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了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⑦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加快了对南方的开发。
4)影响:①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成市迅速发展。
海上交通和运河快速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南迁在一定程度致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南移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在科举取士中对南方人才需求量增加,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绝对优势。
9.中国古代移民类型和特点。
类型:1)自北而南离心型迁移: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北方中原人民南迁史称永嘉南迁;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中国客家文化。
2)政府强制内需型迁移:秦迁天下富豪12万人到咸阳;明朝时期,江南富商迁于东京。
3)东西向渗透型迁移:宋朝江南移民西迁到湖广,宋末四川人口向南迁移,明清“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4)由内地到边疆开发型移民:西汉曹操,唐朝都屯田戍边西北。
明朝将卫所移民。
5)北方少数民族南移西迁:汉乌孙、大月氏西迁伊犁河,匈奴西迁。
9世纪回纥、突厥西迁;北方五胡十六国内迁。
6)南方非汉族退却型移民:蛮夷、僚、越、昊西南方向平原到山区退却。
7)东南沿海向外移民:17世纪侨居东南亚,近代向东南亚、美欧澳移民。
特点:1)先秦时期:迁移范围小速度慢。
2)秦至元时: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至黄河流域,与北方汉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3)明—太平天国时期:向山区边缘移动不多见。
4)之后填补空白迁移至东北、台湾,海外移民高潮。
9.中国古代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
第一次: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规模空前的大移民按令地划分,迁入最多的是江苏,约200万左右,占南方人口总数的1/6.第二次: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南迁,这次迁移人口并不太多,却为以后大规模的移民开辟了道路,北方移民的迁入,即大大增加了南方人口,也使南方各地区的人口分布更趋于均衡。
第三次: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东南地区和四川地区是主要迁入地,东南地区既政治重心,所在又相对距离较近,故吸收的移民较多,是以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地区为移民的主要来源。
10.试析我国古代运河修筑的几次高潮和原因高潮: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运河的兴起。
第二次,秦汉魏晋时期,我国运河水运网的初步形成。
第三次,隋唐,宋时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
第四次,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
原因:1)为了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和南征南越。
2)加强对全国的政治统治。
3)将南方的城市调往北方。
11.我国历史时期南北大运河的发展过程。
1)隋唐时期大运河分为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以洛阳长安为中心。
2)元代的大运河沿途用唐宋时期大运河部分河段外,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河段,基本形成了现代大运河的大体框架。
3)明清时期又在许多河段基础上对运河进行疏通和开凿,如明初重开会通河,通过修凿淮河北段运河,使黄河运河分立,同时又对江淮之间的运河进行了治理,最终使大运河全线畅通达到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