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小说。

1920年出版。

共三编。

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蚀:《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

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

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

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

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

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汉。

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

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

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

他知道混入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

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

当革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但束手无策,而且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决定离开革命。

胡国光是一个“积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种种卑污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

关于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当革命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是他当革命遭受了失败,把革命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

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蚀》的第三部《追求》,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

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

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的道路没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另一人物史循,则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

“理想与事实不相应合”,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子夜:。

《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

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

”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片断随意拼帖在一起。

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吴荪甫:吴荪甫是长篇小说《子夜》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把他放到三十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中,放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这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因此,一方面他们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他们要联合工农对敌,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在工农觉悟起来的时候,他们以要联合敌人反对工农,具有作为反革命助手的反动。

吴荪甫就是这种既有榨取工人血汗仇视农民运动的一面,又有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愿望的一面,具有二重性的复杂人物形象。

吴荪甫性格的二重性有他进步的一面也他反动的一面。

就其进步方面讲,首先表现在他敢于反抗帝国主义的控制,敢于同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帝国主义的掮客赵伯韬相对垒。

他在唐云山的支持下,联合太平洋公司经理孙吉人和大兴煤矿公司经理王和甫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经营银行信托业务,决心与赵伯韬抗衡。

在与赵伯韬的斗争中,他发起过进攻,迎接过挑战,遭受过挫折,进行过挣扎,最后倾家荡产,背水一战。

吴荪甫的这些行动,说明了他同帝国主义、金融买办资产阶级是具有直接的矛盾的,对帝国主义企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的野心是有反抗精神的,他不仅“仇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同时吴荪甫与反动政府之间的统治也是有矛盾的,他说:“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

”这就透露他对当时的连年军阀混战、政府黑暗的不满情绪。

其次,吴荪甫是要竭尽全力发展和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

他不仅在农村兴办了企业,还在上海开办了裕华丝厂,成立益中信托公司,随着资本的增加,经营范围的扩大,除了丝织工业外,他还有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橡胶鞋等。

他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理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从当时的中国特殊的中情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再次,吴荪甫与封建势力的联系较少,希望自己能建立起一个美妙的资产阶级王国。

他是一个游历过欧美,具有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知识的工业资本家。

为了发展民族工业,他在家乡双桥镇农村开设了电厂、米厂、油坊、钱庄、当铺,这种举动,在客观上来说,是对当时农村封建主义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一种努力和尝试,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吴荪甫性格的反动性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他对待工农群众的态度上。

吴荪甫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一面,又有残酷地压榨剥削工人、农民和仇视工农革命运动的一面。

他在企业经营上所受到的损失,在公债投机中所遭的失败,都要从工人农民身上寻求补偿。

当他拼命延长工时、压缩工人、削减工资,引起工人为争取自己的生存、生活的权利而进行罢工时,他的“脸色突然变了”,“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于是,他大骂工人,凶恶地声言要给“那些穷得只剩下一张要吃饱的嘴”的工人们一点颜色看。

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不仅收买“忠实而能干的部下”和蒋汪两派的黄色工会,在工人中安插工贼,拉拢、分化工人队伍,而且还勾结反动势力,动用大批军警特务,进行血腥的镇压,甚至他还亲自出马,坐镇指挥。

当他乘坐的汽车被愤怒的群众包围时,他“铁青着脸”,竟然置周围女工的生命于不顾,凶相毕露地命令司机:“开车,开足了马力冲!”当双桥镇农民起来暴动,割断了他伸向农村的吸血管时,他一面恶毒诬蔑暴动农民是“农匪”,起义农民攻占双桥镇是“匪祸”;一面打电报请求省政府火速调动保安队去镇压。

当双桥镇的国民党守军被农民革命军击败时,他怨恨国民党军队对革命人民镇压不力,便破口大骂:“我恨极了,那班混蛋东西!他们干什么了?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他们都不开杀戒吗?”直到彻底破产后,吴荪甫的反动性也丝毫未改变。

当他听说自己要去避暑的地方有共产党在那时活动时,竟咬牙切齿说:“我正想去看看那红军是怎样的三头六臂的了不起!光景也不过是匪!一向是大家不注意,纵容了出来的!”这些都揭示了吴荪甫作为三十年代的民族工业资本家敌视工农革命的反动本性。

其次,吴荪甫还具有投机取巧、损人得己、唯利是图的阶级本性。

他出于“个人利害的筹虑”,不仅吃掉了朱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绸厂,还乘人之危,运用阴谋诡计,一口气吞了八个日用品中小工厂。

他的所谓发展民族工业,实际上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

他反对金融投机,决心与买办势力较量一番,然而,为了谋取暴利,却又与赵伯韬勾结,钻进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

在公债市场上,他虽然手段多端,但终究不是由美国财团势力支持的赵伯韬的对手,很快便惨败在赵伯韬的手下,最后以破产告终。

吴荪甫的悲剧,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法则。

灭亡:小说《灭亡》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

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

”这也是小说的主题。

主人公杜大心怀有“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最后,他为“信仰”而英勇献身。

小说以火一样的激情倾吐爱憎,揭露和控诉罪恶的旧制度和残暴的军阀统治,喊出了人民的心声;他鼓舞青年的变革信心,激发他们的斗争精神,同时以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在客观上显示了个人反抗的失败,成为一部有很大进步意义的作品。

王贵与李香香:诗歌。

李季作。

1946年发表。

土地革命在三边地区获得成功后,相爱已久的王贵与李香香终于结婚。

但游击队转移后,恶霸地主崔二爷抓走了王贵,并逼李香香改嫁。

游击队打回后,活捉崔二爷,王贵与李香香重逢。

作品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以及比兴手法,塑造了敢于反抗、争取自由幸福的青年形象。

作者李季(1922-1980),原名李振鹏,河南唐河人,现代诗人。

1945年底,他创作出近八百行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得到各方面的好评,给我国新诗运动打开了新局面。

天国春秋:中国话剧作品。

阳翰笙的代表作。

创作于1941年9月,由中华艺剧社首演《天国春秋》为6幕历史剧。

反映1856年太平天国的“杨韦事件”,揭示农民革命的历史教训。

东王杨秀清执掌文武大权,遭到阴谋家、野心家韦昌辉等人的谗毁,引起天王洪秀全的猜忌,最后导致韦昌辉杀害杨秀清、屠戮数万太平军战士的悲惨结局。

作家通过历史事件提炼出血的教训:只有维护事业的利益,团结一致,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如果让野心家得逞,内部自相残杀,必将导致革命的失败。

由于剧本忠于历史,故人物形象真实可信。

《天国春秋》以宏大的气魄描述了太平天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表现出作家驾驭复杂事件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