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埃及占星(二)

古埃及占星(二)

古埃及占星(二)
160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天文望远镜(又名“伽利略望远镜”),从而为人类观察和研究天体运行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工具。

而在伽利略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基础上,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发表了他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之一,即万有引力定律,为通过数学方法科学地计算行星运行轨道提供了可能。

这两项科技成果,让人类对太阳系行星的探索驶上了快车道。

“算出来”的海王星与冥王星
天王星的发现,刺激了西方天文学家寻找新的太阳系行星的热情。

天文学家们利用数学方法对天王星的运行轨道进行计算后发现,这个理论上的轨道数值与实际观察到的天王星运行轨道存在偏差。

而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天文学家们认为,在天王星之外,应该还有一个行星,它的引力造成了天王星轨道的偏差。

19世纪40年代,英、法两国的科学家分别通过计算的方法,给出了新行星可能出现的天区位置。

1846年,两位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和德雷斯特果然在那个预计的天区里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

这颗蓝绿色行星被以罗马神话中的海神之名,命名为海王星(Neptunian)。

发现海王星,其意义不止于发现了一颗新的太阳系行星,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性,从而打开了天体物理学研究的一扇大门。

与海王星的发现过程类似,曾经被作为“第九行星”的冥王星,也是一颗首先在笔尖上被发现的行星。

只是时间要晚很多。

1894年,美国天文学家洛威尔在亚利桑那州建造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洛威尔天文台。

建造这座天文台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寻找洛威尔通过计算发现的“第九行星”。

然而,在他的有生之年却未能找到这颗行星。

寻找“第九行星”的重任,落到了他的得意弟子汤博身上。

农家子弟出身的汤博有一股朴实无华的韧性。

从1916年开始,汤博使用带有照相功能的天文望远镜,在不同的夜晚对天穹上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终于在1930年2月18日捕捉到了冥王星的踪迹。

当冥王星被发现后,如何命名又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一位年仅11岁的英国小女孩贝妮认为,这颗新的行星距离太阳如此遥远,它所获得的太阳光照必然很微弱,应该用冥界之王普鲁托(Pluto)的名字来命名。

后来,天文学家们在冥王星附近发现了更多与冥王星质量与运行轨道相近的星体。

这些星体运行的区域后来被命名为“柯伊伯带”。

终于,在2006年8月24日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上,多数与会者投票决定将冥王星降格为“矮行星”。

从此,太阳系内只剩下了八大行星,而这是后话了。

延伸阅读
美苏“冷战”行星探索竞赛
提到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很多人会想到载人航天以及登月行动。

但事实上,旨在对太阳系内各种星体和太空环境进行探测与研究的深空探测活动,才是美、苏两个大国投入资源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竞赛领域。

以至于到今天为止,我们对于太阳系行星的大多数认知,都来自于这一时期美、苏两国发射升空的各种探测器发回的信息。

而美、苏行星探索竞赛,则主要围绕着火星和金星这两颗最有可能成为人类外太空殖民地的近地行星展开。

从技术角度上说,火星是距离地球第二近的行星,考虑运行轨道的原因,每隔两年就出现向其发射飞船的时间窗口,这使火星具有相对良性的工作环境。

因而,美、苏之间的行星探索竞赛,最早便围绕着火星展开。

苏联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向火星发射了多艘宇宙飞船,但大都以失败告终。

结果,被美国人抢了先手。

1964年,美国“水手4号”探测器第一次拍摄到了火星的特写图像。

为了挽回颜面,苏联人研制了姊妹探测器“火星2号”和“火星3号”,准备争得最先进入火星轨道和登陆火星的殊荣。

但苏联人没想到,1972年1月,美国的“水手9号”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火星轨道的飞船。

很不幸的是,“火星2号”和“火星3号”双保险的登陆任务也宣告失败。

最终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火星成功的桂冠,被美国的“海盗2号”飞船于1976年摘得。

相比于在火星上的失落,苏联人在探索金星的道路上则要顺畅得多。

当然,也并不是一开始的时候就很顺利。

1961年,苏联“金星1号”探测器由于过热而被烧毁。

直到1967年,苏联的“金星4号”成功进入金星轨道,并发回了对金星大气的检测数值。

1970年,“金星6号”探测器成为第一个成功地在金星着陆的探测器,这也是人类在地外行星上着陆的第一个探测器。

遗憾的是,“金星6号”在成功登陆金星后,仅仅工作了23分钟后,就在金星表面高达475℃的大气中烧毁。

但苏联人并未因此而气馁。

1975年,“金星9号”探测器发回一个令人振奋的180°金星表面全景图;“金星13号”探测器在1981年又发回了金星的彩色全景图。

相比之下,美国人主要是通过“水手5号”、“水手6号”探测器,测量了金星的大气云高以及磁场等数据。

直到冷战结束前夕的1990年,美国麦哲伦探测器到达金星,利用雷达遥感测绘技术绘制了金星的表面地图,而且测量了金星的温度和大气变化情况。

而此时,国力已经消耗殆尽的苏联,再也无力与美国争夺深空探索的主导权了。

未来大观
地外行星:未来新家园?
一直以来,火星被认为是人类移民外太空的首选之地。

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会成为人类太空探测器光顾最多的行星的原因。

不过,随着我们对火星了解的增多,人们开始意识到,要让这颗红色星球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必须对其进行一番复杂而长期的改造。

人类或许可以从主要成分为冰的小行星上获得大量的供水,然后通过大量投放经过基因改造的微生物到大气中,以改良火星大气层的气体结构,使其更适合人类生存。

大气环境的改善,让火星能捕获充足的阳光,进而变得更加温暖,水就不会结冰,从而形成海洋,许多动物和植物就能被带到火星上来。

这样一来,也许有一天,火星真能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

不过,整个过程或许要花费上万年、甚至数十万年。

与改造类地行星使其适应大规模太空移民的需求相比,利用这些类地行星既有的自然条件,建立小型的移民点,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开发当地资源,或许是更加可行和现实的选择。

或许有一天,人类移民地外行星不再是一个幻想。

正如俄国火箭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开始他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便去征服太阳系。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