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而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长期以来深受列强排挤的中国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二,外国商品减少或停止输入中国,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刺激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由于辛亥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四,由于各地人民掀起的抵制日货、美货运动等斗争,又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拓宽了国内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中国的民族工业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
第二,在主要的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大大超过民族资本。
第三,重工业仍然控制在外国人手中。
第四,就中国经济结构的整体而言,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3、新社会力量的成长(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2)城市小资产阶级数量的增加(3)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发展①自身优点: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其严重性和残酷性世所罕见,这使得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最坚决、最彻底。
第二是中国工人阶级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大城市和大的企业中,便于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第三是中国工人阶级绝大多数来自农民,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②弱点:人数少、年龄轻、文化水平较低、易受农民意识和封建思想影响等。
六、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阵地:北京,北京大学,《新青年》4、早期内容:1915—1919年为早期(1)宣扬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2)提倡文学革命5、基本评价(1)贡献:批判了封建主义;传播了各种思潮;造就了时代巨人。
(2)局限性:主要局限在知识界;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新文化运动类似文艺复兴运动,一败一成。
a、文艺复兴自然天成,新文化运动动力不足;b、文艺复兴自说自练,新文化运动外压极大,救亡压倒启蒙;c、文艺复兴整合传统,新文化运动抛弃传统。
五四运动的爆发1.根本原因:内忧外患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3.思想基础:思想解放4.国际背景:十月革命5.直接原因:巴黎和会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1、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2、北洋军阀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3、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4、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六)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既是一个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2、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4、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史条件:1、思想基础:五四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2、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3、组织基础、干部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革命纲领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良思潮的共同点:1、知识分子是主体,动机是救亡图存。
2、学习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
3、方式温和、渐进、降低社会成本。
4、结果不成功,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改良方案行不通,革命运动因此兴起。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
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
第三节北洋军阀的混战与政治争斗一、北洋军阀的政治斗争和混战1、直皖战争(1920.7.14~7.23)原因:段祺瑞以安福国会控制北京政局,伸张皖系势力于外蒙古,引起直奉两系的不满。
2、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4.29~6.18)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迟滞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迟滞。
原因(1)“一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加紧侵略和掠夺。
(2)军阀政府在政治上保护帝国主义特权。
经济上打击民族工业。
(3)各派军阀的不断混战纷争,直接破坏工农业。
2、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主张:(1)“好人政府”(2)省自治和联省自治(3)废督裁兵评价:局限:都否认或忽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是中国的根本乱源;反对或不赞成反帝反封的革命,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
一、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的召开:时间:1922年7月16日到23日地点:上海主要内容:中心议题是制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
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宣言提出了党的最高最低纲领革命性质任务: A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B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C革命对象:国际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D革命动力:工人、农民、小资、民资最高纲领:铲除私有财产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意义: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通过民主革命而达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初步结合,标志建党工作的完成。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①香港海员罢工(1922.1.12—3.8)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1922.5)③劳动立法运动(1922.8)④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9)⑤开滦五矿大罢工(1922.10)⑥最高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2)此后工运暂时转入低潮。
意义: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提高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
教训:中国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能战胜强大敌人的必须团结广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工人运动特点:(1)工人阶级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觉悟迅速提高,罢工斗争从主要是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的经济斗争发展到主要是为争自由、争民主权利,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斗争。
(2)工人的组织程度明显提高,出现了地方总工会和产业总工会。
中国人工阶级是益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政治力量。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1927年7月)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与形成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孙中山决定联俄联共(2)中国共产党政策,策略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国民党的认识发展过程。
2、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时间:1924.1.20—30日地点:广州代表:共165人,共产党员约占14%。
积极成果:政治上确立了新的革命纲领。
大会通过《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采纳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的政治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的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意义: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它促进了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成为国民革命高潮的起点。
国民党经过改组,逐步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了联盟2、爱国反帝运动:废约运动。
时间:7月—11月。
1924.5.31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大纲协定》和《中俄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以此为契机全国兴起大规模的废约运动。
性质:废约运动是一个包括有不少上层人士参加的广泛的群众性的帝国主义运动,起到动员人民进行反帝国主斗争的作用。
3、反军阀争民主运动:召开国民会议运动。
首倡:1923.7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召开国发会议以解决中国时局问题的主张。
响应:1926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
发展:1925年3月1日北京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
性质: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军阀争民主运动。
4、中共“四大”(1925.1 上海)目的:在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兴起的形势下,为了迎按更大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6、五卅运动导火线:顾正红案。
性质:是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的革命运动。
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又一次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以国共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威力。
“五卅”运动是1924年始涨的革命高潮。
4、国民党新右派的崛起。
(1)国民党“二大”(1926.1.1~19日)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在广州召。
大会遵循“一大”所下的政纲,继续支持反帝和封建的政治主张,坚持三大革命政策,反击右派的进攻北伐战争:大革命高潮1、条件:: 政权基础: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1925.7)军事基础:国民革命军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2、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4、军事策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
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北伐军作战方针正确。
⏹国共两党在北伐战争时齐心协力。
⏹北伐军官兵的英勇作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北洋军阀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反革命政变 1927年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马日事变 1927年5月21日“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决定分共的问题,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集团举行反共政变,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被国民党完全抛弃。
至此,国民革命遭到失败。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及其教训原因1、传统观点:陈独秀九顶帽子:右倾投降主义、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2、主流观点:共产国际、联共(布)共产国际、联共(布)的错误指导,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斯大林为推卸失败的责任而强加在陈独秀头上的,因此陈独秀是替罪羊,不应当承担责任。
3、客观观点综合因素:共产国际+领导人时代局限(国情、革命规律、革命道路、“左”的政策等)+陈独秀+孙中山及合作方式+蒋介石叛变+客观上革命力量太小陈独秀作为党的总书记,对于大革命的失败应当承担个人应负之责。
当时的中共中央及其他同志对大革命的失败也应当承担责任。
对陈独秀的研究和评价会越来越客观: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右倾。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1、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2、共产国际指导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