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风险评估
2.承灾体及其易损性
• 有风险源并不意味着风险就一定存在,因为风险 是相对于行为主体—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而言 的,只有某风险源有可能危害某风险载体后,风 险承担者相对于该风险源才具有灾害风险。 • 对于风险形成来说 --风险载体不仅决定了某种灾害风险是否存在 --而且风险载体的性质还决定着灾害风险的形式和 大小 --风险载体对灾害的响应首先体现在其相对于某种 风险源而具有的灾害易损性水平上
灾损敏感性
• 首先,风险源是风险载体之灾损敏感性存 在的外因和条件。
• 某风险载体的灾损敏感性一定是相对一定 风险源而言的,且风险源的种类不同,该 风险载体的损敏感性形式和水平通常都是 不同的。 --例如,一般地,农作物对于干旱的灾损 敏感性比对于地震的灾害脆弱性高,而建 筑物则相反等。
灾损敏感性(续)
层次分析法
•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 称AHP)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 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 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 (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 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 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 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2.3 风险度
(一)、风险可以用风险度来表达,它是一个归 一化的函数,风险度有多种定义: (1)风险度=危险度+易损度 (Maskrey,1989) (2)风险度=概率+易损度 (Tobin和Montz, 1997) (3)风险度=概率×损失 (Smith, 1996) (4)风险度=危险度×结果 (Deyl和Hurst,1998) (5)风险度= 危险度×易损度 (联合国人道主 义事物部,1991)
A 那么如何检验矩阵 A 的一致性呢?显然对 中的每个元素 用 aij a jk a 来讨论是很麻烦的,而且容易出现混乱。我们利 ik 用矩阵理论可以证明:n 阶成对比较矩阵 A 是一致阵,当且仅 A 当 A的最大特征值 max ( A) 。因此计算 的最大特征值就可判 n 断 A是否是一致阵。如果 A 不是一致阵,我们还可以证明 越大,不一致程度越严重。 max ( A) 而且 n max ( A)
我们采用的灾害风险定义
• 我们采用风险定义:“真实世界损失可能性的一 种状态”。 • 它是一种可能性的状态,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一种 状况 • 由于人类防灾能力和实施防灾措施的不同,这种 可能性的状态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或部分发生; 损失可能是期望值,也可能是部分值甚至没有任 何损失。
• 风险评估,是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所 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风险性质等 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风险度, 为选择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e
fragility
• 风险载体的灾害脆弱性可以分解为灾损敏感性和 人类防灾减灾能力
(1) 社会物理暴露
• 社会物理暴露是指暴露在自然灾害之下的人口、 房屋、室内财产、农田、基本设施等的数量和价 值量。 • 社会发展造成了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程度、财产 密度及物价的变动等,人口和财产密度越大,暴 露于灾害中的数量和价值量越多,自然灾害的风 险就越大。 • 同样强度的灾害,人口、财产密集区产生的灾害 就越大;经济越发达,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的绝 对值便越大。因此,城市便成为防灾减灾的重点 区。
2.2风险系统的构成
对于灾害风险系统 • 首先必须存在风险源(致灾因子),即存在自 然灾变;学术界称为灾害危险性;
• 第二,必须有风险承载体(承灾体),即人类 社会,自然灾害是自然力作用于承灾体的 结果。
1.风险源及其危险性
• 风险产生和存在与否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要有风 险源。自然灾害风险中的风险源是可能发生的自 然灾变。 • 风险源不但根本上决定某种灾害风险是否存在, 而且还决定着该种风险的大小。 • 当自然界中的一种异常过程或超常变化达到某个 临界值时,风险便可能发生。 • 这种过程或变化的频度越大,那么它给人类社会 经济系统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过程或变化 的超常程度越大(強度),它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造 成的破坏就可能越强烈;因此,人类社会经济系 统承受的来自该风险源的灾害风险就可能越高。
(2)承灾体灾损敏感性
• 风险载体的灾损敏感性是指风险载体受自然灾变破坏的可 能性和对这种破坏或损害的敏感性,是风险载体一旦遭受 自然灾变打击时所表现出来的可能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一 种度量。 • 一般地说,风险载体相对于某风险源的损敏感性愈低,则 该风险载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越小,其所载荷的来自该风 险源的灾害风险就可能越小;反之愈大。 • 与风险载体的灾损敏感性高低的因素: -影响它的风险源 -风险载体本身 -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第二节 风险评估的流程及方法
• • • • • • • •
基础数据采集、输入; 危险性综合评估 脆弱性综合评估 防灾能力评估 综合风险评估及区划 次生事件综合评估 措施及建议 参加教程115-116
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主要方法:
• (1)经验性风险度量法:涵盖邻域类比法、专家打分 法、指标体系法、空间多准则评估法(基于GIS空间化的 指标体系法)等。 其中,邻域类比法和专家打分法属定性方法[18-19]。 • (2)机理性风险评估法:主要利用多智能体、神经网 络、元胞自动机等复杂系统进行仿真建模,预测未来可 能发生的各种情景,对数据要求较高,需长期统计资料、 监测数据、高精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遥感数据,模拟 过程复杂且不稳定性高。以美国FEMA的MH.HAZUS和 荷兰的ITC等研究机构开展的工作为主[20-21]。国内以华东 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开展基于情景模拟评估研究工 作较多[22-26]。
层次分析法赋权 举例 选聘教师 外表、语言表达能力、科研能力、专业背景 应聘人员1、2、3、4 如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构造成对比较阵
xn z 面对的决策问题:要比较 n 个因素 x1 , x2 , ,对目标 的影响。我们要确定它们在 z 中所占的比重(权重), 即这 n个因素对目标 z 的相对重要性。我们用两两比 较的方法将各因素的重要性量化。(两个东西进行比 较,最能比较出它们的优劣及优劣程度。)
,n
那么我们称这样的成对比较矩阵为一致矩阵。 但一般来说,我们是没有办法使之完全一致的。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的多样性,特别是人 的思维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构造出的成对比 较阵 A 常常不是一致阵。若不一致性达到很严重的程度,我们 建立起来的评价系统将会是很不准确的。因此我们就要讨论一 下我们建立的比较阵的不一致性是否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
2.指标选择的原则?
• (1)指标宜少不宜多:指标并非多多益善, 关键在于能够涵盖所需的基本信息。 • (2)指标应具独立性:每个被选择的指标 都应该内涵清晰、相对独立,同一个层次 上的指标之间不应存在因果关系。 • (3)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即指标应能反映 评估对象的特性。 • (4)指标应可行。即它应该符合客观实际 情况,数据和资料来源要稳定。
灾损敏感性(续)
第三,某风险载体相对于某风险源的灾 损敏感性高低,还与风险源与风险载体两 者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密切相关. --例如,风折断农作物茎杆,洪涝则通过 对农作物的淹渍使其生理过程出现障碍等。
(3)人类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
• 防灾减灾措施是人类社会、特别是其中的风险承 担者用来应对灾害所采取的方针、政策、技术、 方法和行动的总称 一般分为工程性防减灾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减灾 措施两类。 • 人类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也是某种灾害风险能否 产生以及产生多大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 人类的防灾减灾能力是承灾体易损性的对立面, 防灾减灾能力越大,防灾减灾能力越强承灾体的 易损性越弱,相关的灾害风险就可能越小;反之, 可能越大。 • 农村之所以成为另一个防灾减灾的重点是因为防 灾减灾能力弱。
xi 比 x j
aij
重要性 相同 稍重要 重要 很重要 绝对 重要
1
3
5
7
9
在每两个等级之间有一个中间状态, aij 可分别 8 取值 2 , 4 , ,。
x1 x2 x3
x1
1 1 3 1 5
x2
3 1 1 3
x3
5 3 1
x1 : x2 3
第三章 风险评估
第一节 风险概述 风险的相关定义 风险系统的构成 风险度
2.1 风险的相关定义
一、风险定义 对于“风险”目前并没有统一的严格定义 • 韦伯字典对风险的定义是面临着伤害或损失的可 能性; • 保险业则定义为危害或损失的可能性; • 环境问题定义风险为未来对人类社会造成不利影 响的程度 • Wilson认为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风险定义为 期望值(Wilson R, Crouch E A C. 1987. Risk assessment and comparison: an introduction. Science, 236(47的结果,因此暴露在 自然灾害中的承灾体的量(数量和价值量)及承灾 体的脆弱性便构成了承灾体易损性的两个上层基 本要件: V =f(e,fra )= V • V b 式中 V是物理暴露, V 是承灾体的脆弱性。上式
e
fragility
的物理意义是暴露于自然灾害中的承灾体由于其脆弱性 可能遭受的破坏程度。 请注意:不同承灾体的脆弱性是不同的,例如房屋 与农作物的脆弱性完全不同
• 在学术界,风险源的这种性质,通常用风险源的 危险性来描述。 • 风险源的危险性是对风险源的灾变可能性和变异 强度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度量,因此,风险源危险 性的高低通常可用下式表达: H=f(M,P) (2.2) 式中:H—Hazard,风险源的危险性;M—Magnitude,风险源的变异强度;P—-Possibility,自然 灾变发生的概率。 • 一般地,风险源的变异强度越大、发生灾变的可 能性越大或灾变发生的频度越高,则该风险源的 危险性越高。
即 a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