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肌肉结构与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

肌肉结构与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


注: 与其余两组比较:**P<0.01 与80cm跳深组比较:▲ P<0.05
跳深高度是引起 下肢垂直刚度变 化的重要因素; 80cm到120cm的 变化中,碰撞力 加载率大幅度增 长,损伤风险随 之明显增加
34
4 研究内容与结果
研究一:不同高度跳深条件下下肢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爆发力的关系
(3) 结果
注:与其余两组比较:* P<0.05 ,** P<0.05
80cm跳深组主 动力峰值与爆 发力指数均最 高,提示80cm 跳深是较为理 想的高度
4 研究内容与结果
研究一:不同高度跳深条件下下肢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爆发力的关系
(3) 结果
➢ 主动力与被动力峰值间隔时间的变化
主动力与被动力峰值间隔时间的计算结果
关于力量个性评价的讨论
3.异速生长指数b的获得

选取100名18-22岁男性健康大学生进行不同的力量测
试,对测得指标的数值,应用公式S=S0Mb,两边取对数得到
关于力量个性评价的讨论
1.异速生长模型理论概况
异速生长是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基本规律之一,其理 论认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其各部分常常不是呈等容积变 化,生物个体的大小同其本身相对多的形态变量和生理变 量存在比例增长关系,即异速生长关系,它们的增长率之 比为一个不变的常量。
关于力量个性评价的讨论
注: ▲▲ P<0.01表示与其余两组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 P<0.01表示同组缓冲相与蹬伸相重心位移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40cm跳深组缓 冲阶段明显低 于蹬伸阶段, 提示40cm组缓 冲不够充分
33
4 研究内容与结果
研究一:不同高度跳深条件下下肢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爆发力的关系
(3) 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往往来不及发挥出最大力,因此, 运动员用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快速力量指数
肌肉收缩力—速度特性
芬恩(Feen)、希尔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肌肉收缩 力—速度关系
肌肉“力—速”关系优化
外载负荷的大小影响着肌肉收缩力的大小 肌肉收缩力与速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肌肉收缩时随着载荷的增大收缩速度必然表现出下降 特征,要提高动作速度必然要减小负荷的作用
维尔霍山斯基跳深练习最理想的高度为75cm 西德田径专家彼得茨恒报道:最佳效果之跳深应为 100cm的高度跳下并立即跳上另外一个跳箱或沿着地 板跳 本人认为跳深最适高度在80-100cm之间
简单测验方法:让运动员从30cm、35cm、40cm、45cm等依次 增加5cm的高度。从跳深架上跳下后立即跳起摸高,摸高成绩最 佳的跳深高度可以确定为该运动员的最适宜高度
力量耐力
神经肌肉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内,以静力性或动力 性的工作形式在抗较大负荷,即大于最大力量的 30﹪的力量发挥过程中,抵抗疲劳的能力。
远远大于在单纯向心收缩形式下的力量。
力量耐力
最大力量能力 快速力量能力 机体耐酸能力
关于力量个性评价的讨论
谁的力量大?
关于力量个性评价的讨论
相对力量? 标准化力量?
制动力量取决肌肉的退让与超等长工作能力。
图 肌肉的力——时间曲线
➢运动员A的最大力值大,但快速力量指数小 ➢运动员B相反,快速力量指数大,但最大力值小 ➢如果t>t3,两个运动员都来得及达到自己的最大力值, 则力值大的运动员A占优势 ➢若t < t1 ,则快速力量指数大的运动员B占优势
—般肌肉达到最大力值所需的时间为300-400ms 在许多运动中力的发挥时间要比此时间短得多
肌肉拉伸过程 向收缩过程转
换的时间
• 肌肉拉伸越快,其贮存的弹
肌肉在被动拉伸 性势能越大,对肌肉的向心 过程中,肌肉产 收缩愈有利 生的张力与拉伸 速度成正相关
肌肉是一个粘弹 性体,存在着松 弛的特性
• 缩短肌肉拉伸——收缩的转 换时间,可有效地利用拉伸
过程中所贮存的能量
肌腱存在着蠕变 的特性
反应力量
➢ 主动力峰值与爆发力指数的变化
主动力峰值与爆发力指数的变化的结果
组别 40cm跳深组
主动力峰值(N) 2401.295±482.872
爆发力指数 (KN/s)
13.247±5.947
80cm跳深组 120cm跳深组
2437.258±398.308 16.313±6.749* 2127.142±350.258** 13.498±4.904
从力学的角度,Fmax1、 Fmax2通过m或a的改变应该是 等效的 从人体运动的生物学特点来讲,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 无论从力的特征上、还是训练效应获得上都有着很大的 内在差异
(1)式中,通过负荷改变来获得力量,同时影响着肌肉收缩的工作方式, 改变着肌肉的力量特征;用最大外载负荷以获取肌肉的最大的力量。 这是力量训练中的基本规则。
A : 肌动蛋白丝重叠,造成横桥形成的数量减少。 B和C:肌动蛋白丝和肌球蛋白丝的位置正确,所以形成最佳数量的 横桥。 D :肌动蛋白丝位于肌球蛋白头的范围之外,因此横桥形成的数量 是有限的。
➢与前图又似乎不完全一致,提示有其他因素?
骨骼肌纤维 为长柱形的多核
细胞,长1~40mm。
肌肉结构力学模型——三元素模型
(2)式中,通过运动加速度改变获得力量,用最大加速度变化获取最 大的力量发展
不同肌肉工作方式中肌力与长度变化 的矛盾与解释
静力性工作(收缩) 动力性工作(收缩)
• 克制工作(向心收缩) • 退让工作(离心收缩) • “拉长—缩短周期”收缩(超等长) • 等速性收缩(向心或离心)
四个特定长度的肌节的主动长度-张力关系曲线
肌肉力量的分类及其解剖学区分
最大力量 快速力量 反应力量 力量耐力
(依据Martin)
最大力量
通过最大随意收缩表现最高力值的能力 离心>静力>向心 很大程度决定其它力量,是其基础。
肌肉体积
最大力量 随意激活能力 肌肉质量
最大力量:不等于绝对力量
羽状角
梭形肌
半羽状肌 羽状肌
肌肉结构与运动功能关系的 解剖学讨论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解剖学教研室 刘晔
肌肉构造与配布规律回顾
肌肉的配布规律
肌肉至少附着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上,至少 跨过一个关节。
肌肉只产生拉力,不产生推力。 肌肉的配布与关节运动轴间的关系
单轴关节:2群肌肉 双轴关节:4群肌肉 多轴关节:6群肌肉
设M为人体的体重或瘦体重(去脂体重),设Y为人体 的肌肉力量,用S表示;Y0为一个常数,在肌肉力量研究 中我们将其用S0表示,b为肌肉力量素质异速生长的指数, 则得到公式:
S= S0Mb
关于力量个性评价的讨论
2.“标准化力量”概念的提出与理论推导
将上式变型得到: S0=S/Mb
上式中S0为一个将肌肉力量根据其与体重或瘦体重的 幂指数关系而“规一化”或“标准化”的指标,我们把它 命名为“标准化力量”。应用这一指标可以避免人体尺度 及体型差异对力量素质评价的干扰,具有理论及实用价值。
➢ 身体重心最大垂直位移的变化
跳深时重心最大垂直位移(mm)的测算结果
组别
缓冲阶段
蹬伸阶段
40cm跳深组 80cm跳深组 120cm跳深组
266.93±48.63** 305.20±62.46 277.27±64.98 296.33±65.58 342.53±71.50▲▲ 341.74±78.76
组别
主动力峰值与被动力峰值 间隔时间(s)
40cm跳深组
0.087±0.016
80cm跳深组
0.087±0.015
120cm跳深组
0.102±0.017**
注:与其余两组比较** P<0.05
120cm组表现为明 显延长,说明肌肉 离心和向心收缩间 的耦联时间明显延 长,提示可能会导 致神经肌肉系统产 生牵张反射失耦联, 使爆发力降低
大负荷的力量训练,“力一速”关系曲线向力量增 长为主的方向偏移 而小负荷时,“力一速”关系曲线向速度方向偏移
因此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通过力量训练,使 运动员的“力—速”关系曲线达到最佳优化
肌肉激活与张力的关系
兴奋后肌肉能迅速地达到激活状态的高峰,但整 块肌肉张力的发展过程要慢得多
肌肉进入激活状态后, 收缩元兴奋产生的张力, 先被其串联的弹性成分 的形变所缓冲
多羽状肌
快速力量
神经肌肉系统快速地发挥出最大力量的能力。 取决于肌肉快速收缩能力和最大力量。 当力量发挥过程>150ms时取决于最大力量,
当≤150ms时取决于肌肉的快速收缩成分。 由起动力量、爆发力量和制动力量构成。
快速力量
Power是指一肌肉对外做功的功率,等于力乘以 速度。
由于肌肉的这种工作形式更接近于人体运动的 实际,而且往往出现在体育运动的关键环节(例 如起跳动作),所以70年代初以来引起了世界 众多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德国施密特布莱希尔和高豪夫测试了运动员与 非运动员在不同高度的跳深动作,得出了“跳 深前肌肉的预兴奋程度与训练水平密切相关” 的结论 。
最适高度?
反应力量
神经肌肉系统先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离心收缩, 紧接着迅速转为向心收缩的整个过程(拉长缩短周期)中所发挥出的快速力量。
远远大于在单纯向心收缩形式下的力量。
反应力量
最大力量能力 快速收缩能力 肌紧张反应收缩能力
肌肉被动 快速拉伸
储能
牵张反射
使神经肌肉系 统产生速度适
应性
肌肉快速拉伸 和收缩的速度
1.异速生长模型理论概况
如果用Y来表示某个需要研究的属性值(如特定器官的 大小、某种生理属性等),M来表示生物的个体大小(通常 以重量或质量表示),用b来表示异速生长关系中的指数, 则异速生长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