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_2010-8-27培训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_2010-8-27培训






主磁体
如何提高磁场均匀度?
主动匀场(active shimming)又称为有源匀场,是指利用
匀场线圈通以电流,产生小磁场,并通过适当调整匀场线圈 阵列中各线圈的电流强度,使其周围的局部磁场发生变化来 调节改善静磁场的不均匀性,以提高静磁场整体均匀性的过 程。
被动匀场(passive shiming)是指在磁体孔洞内壁上贴补
梯度系统
梯度系统作为MRI设备的核心和关键部件,其性能高低 直接决定着MRI设备的扫描速度(时间分辨率)、最小
扫描层厚(空间分辨率)、XYZ三轴有效扫描范围、 影像的几何保真度。同时,它的性能还同扫描脉冲序列
中梯度脉冲波形的设计有关,即一些复杂序列还要依赖梯度 系统来实现。MRI设备对梯度系统的要求就是梯度场强高、 梯度上升速度快、梯度切换率高、梯度线性度、梯度输出波 形的准确度高及其可重复性好、梯度效率和利用率高。

用于人体磁共振成像的原子核为质(H1),选择(H1)的 理由有:
(H1)是人体中最多的原子核,约占人体中总原子 核数的2/3 以上; (H1)的磁化率在人体磁性原子核中是最高的。

进入主磁场前后质子核磁状态对比
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珀塞尔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宣布, 他们发现了磁共振NMR。两人因此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奖。

MRI发展历史

1973年Lauterbur研究出MRI所需要的空间定位方法,也就 是利用梯度场。他的研究结果是获得水的模型的图像。 在以后的10年中,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来制造磁共振 扫描机,并产生出人体各部位的高质量图像,先后通过MR 扫描,获得手、胸、头和腹部的图像。 1980年商品化MRI装置问世。
检查床 液氦及水冷却系统 空调系统 胶片处理系统

三、磁共振现象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的物质基础 进入主磁场前后质子核磁状态对比 磁共振现象
磁共振现象的物质基础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 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如果不成对,将使质子在旋转中产生角 动量,磁共振就是要利用这个角动量的物理特性来 实现激发、信号采集和成像的。
一定形状和尺寸、专用小铁片(又称为匀场片),用以提高 磁场均匀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匀场过程中使用的是无源器 件,因而也称为无源匀场。
主磁体

磁场稳定性: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磁场的均匀性和/
或磁场强度值会发生变化,这就是磁场漂移。磁场稳定性就 是定量评价、衡量这种漂移变化的技术指标。稳定性下降, 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磁场的变化率增高,如果在一次磁共振扫 描检查时间段内,磁场强度值和/或磁场均匀性发生了漂移, 就会影响到图像质量。
射频系统

组成:主要由射频脉冲发射单元和射频脉冲接收单元两部分 组成,其中包括射频发射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发射线 圈、射频接收线圈、以及低噪声射频信号放大器等关键部件。 作用:负责实施射频(Radio Frequency,RF)激励并接收 和处理射频信号,即MR信号。

射频系统

射频线圈——既是激励源,又是探测器。
梯度系统

梯度场线性是衡量梯度场动态地、依次平稳递增性 能的指标。线性越好,表明梯度场越精确,空间定 位、选层、翻转激发也就越精确,图像的质量就越 好。一般来说,梯度场的非线性不能超过2%。
梯度系统

梯度场强度是指梯度磁场强度能够达到的最大值,一般采用
单位长度内梯度磁场强度的最大差别来表示,即使用每米长度 内梯度磁场强度差别的毫特斯拉量(mT/M)来表示,如下公 式:


二、磁共振成像的基本硬件组成
主磁体 梯度系统 射频系统 计算机系统 屏蔽系统 其他辅助系统

主磁体

主磁体是MRI 仪最基本的构件,是产生磁场的装置, 主要作用是产生稳定均匀的静磁场使组织产生磁化。 根据磁场产生的方式可将主磁体分为永磁型和电磁 型,根据导线材料不同又可将电磁型主磁体分为常 导磁体和超导磁体。 (一)常导型磁体 (二)永磁型磁体 (三)超导型磁体
梯度系统


有效容积是指梯度线圈所包容的、其梯度场能够满足一定线 性要求的空间区域,又叫均匀容积,也可称为有效作用范围。 只有有效容积这一区域能够稳定用于MR成像,它一般位于 磁体中心,并与主磁场的有效容积同心,因此该参数通常以 磁体中心为原点,以X、Y、Z三轴方向的数值来表示梯度场 的有效作用范围。 梯度线圈通常采用鞍形线圈设计,其有效容积仅能达到总容 积的60%左右,因此如何提高梯度线圈均匀容积范围及其工 作效率是梯度线圈设计中追求的目标。因为梯度线圈的均匀 容积越大,则其在X、Y、Z三轴方向上不失真成像区的视 野范围(Field Of View,FOV)相应地就越大。

时间稳定性:磁体所建立的静磁场B0随时间而变化的程度。 热稳定性:磁场强度值随温度变化而漂移的程度。
主磁体

磁体有效孔径是指梯度线圈、匀场线圈、射频体线圈、衬
垫、内护板、隔音腔、和外壳等部件均在磁体检查孔道内安 装完毕后,所剩余柱形空间的有效内径。孔径大小限制着被 检查者的体型尺寸大小,延伸到磁体外部的磁场的范围亦与 孔径大小及磁场强度有关。
无源屏蔽法——给磁体披上非常厚的软铁 特种硅钢材料包绕覆盖磁屏蔽法,将边缘场空间范围强制压缩在磁屏蔽 空间之内 有源屏蔽法——使用一组或者几组有源线圈,仔细计算和测量边缘场的 分布后,设计成与边缘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磁场分布,从而抵消 和反射磁体引起的向外发散的磁力线,以此达到缩小边缘场空间范围的 目的。


梯度场切换率是指单位时间及单位长度内的梯度磁 场强度变化量,常用每秒每米长度内梯度磁场强度 变化的毫特斯拉量(mT/m/s)来表示。 梯度上升时间也称梯度爬升时间,是指梯度线圈通 电接通电流后梯度磁场达到预设值所需时间。 梯度场切换率(mT/m/s)=梯度磁场预定强度/ t
切换率越高表明梯度磁场变化越快,爬升越快, 所需梯度上 升时间越短,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高扫描时间。
以足够容纳受检者人体或受检部位为宜


幽闭恐惧症 磁场均匀性的破坏和失衡
主磁体

边缘场:磁体产生的静磁场向空间各个方向散布,发散到磁体周围
的空间中,称为边缘场。它的强弱与空间位置有关,随着空间点与磁体 距离的增大,边缘场的场强逐渐降低。 边缘场会对候诊的受检者、工作人员、路过附近的人员、分布在磁体周 围空间的电子设备造成可能的伤害和损坏。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抑制、屏 蔽磁体的边缘场,缩小边缘场的空间范围,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
发射/接收两用线圈、接收线圈
按功能分类
按适用范围分类
按极化方式分类
全容积线圈、部分容积线圈、表面线圈、 体腔内线圈、相控阵线圈
线(性)极化、圆(形)极化
按主磁场方向分类
按绕组形式分类
螺线管线圈、鞍形线圈
亥姆霍兹线圈、螺线管线圈、四线结构线圈、 STR(管状谐振器)线圈、鸟笼式线圈
射频系统

均匀发射射频脉冲,提高成像质量。 采用高功率射频放大器供能,射频脉冲强度增大, 射频持续时间缩短,加快采集速度。 接收线圈尽可能接近检查部位,信号增强,线圈内 体积减小,噪声降低,信噪比提高。 利用相控阵线圈可明显提高MR图像的信噪比,有 助于改善薄层扫描、高分辨扫描及低场机的图像质 量。相控阵线圈与平行采集技术相配合,可以进一 步提高MRI的信号采集速度。
主磁体

磁场均匀度:指在一定的容积范围内磁场强度的
均一性,也即单位面积内通过磁力线数目的一致性。 作为MRI设备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MRI设备的图像质量好坏。
1、高均匀度的场强有助于提高图像信 噪比; 2、场强均匀是保证MR 信号空间定位准确性的前提; 3、场强均匀可减少伪影(特别是磁化率伪影); 4、高度均匀度磁场有利于进行大视野扫描,尤其肩关节等 偏中心部位的MRI ; 5、只有高度均匀度磁场才能充分利用脂肪饱和技术进行脂 肪抑制扫描; 6、高度均匀度磁场才能有效区分MRS 的不同代谢产物。
梯度系统

梯度线圈与梯度磁场的组成
梯度线圈绕在主磁体和匀场补偿线圈内,它由三组线圈组成, 梯度场的方向按三个基本轴线X、Y、Z轴方向设计。



Z向梯度线圈(Gz):产生Z向梯度磁场。 X向和Y向梯度线圈(Gx和Gy):产生与Z向梯度场正交垂 直的X向、Y向梯度磁场,形成与Z轴方向垂直的XY平面。 梯度放大器:在梯度控制器的计算机控制下随时开关,精确 调节供应给梯度线圈的电源,以便获得精确的梯度磁场。
MRI发展历史

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 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 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

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个 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 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 这就是人们最初对磁共振现象的认识。
梯度场强(mT/M)=梯度场两端的磁场强度差值/梯度场的有效作用长度
在线圈确定时,梯度场强度由梯度电流强度所决定,而梯度电 流强度又受梯度放大器的最高输出功率限制。改变梯度场强和 射频脉冲的带宽,就可选择层面厚度。梯度场强度越高,就可 以选择越薄的扫描层厚,体素就越小,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就越 高。
梯度系统
AURORA磁共振项目培训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凯普· 广州 2010-8-27
MRI设备
MRI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
1 2 3 4 5
MRI发展史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硬件组成
磁共振现象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影响MR信号强度的因素
一、MRI发展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