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霓裳羽衣》:
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乐曲是唐玄宗部分的吸收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
舞蹈主要表现仙女美姿,舞者“不着人间俗衣裳”,上穿孔雀翠衣,下穿淡彩色或月白色的裙子,肩披霞帔,头戴“步摇冠”,身上配着许多珠翠饰品,华丽典雅。
舞姿优美、轻盈、飘逸、柔曼、引人入胜。
其表演形式除独舞外,还有双人舞、集体舞的表演形式。
这个舞蹈的首演者和最擅长者为杨贵妃。
7踏歌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是唐代诗人对当时自娱性歌舞踏歌的描写。
“踏歌”是一种自娱性歌舞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歌唱、踏地与舞袖。
8《南诏奉圣乐》:
其主要舞段是用舞队摆成南、诏、奉、圣四个字,舞时有歌,皆祝颂之词。
“字舞”结束后,还要表演以下几个乐舞:由十六人演《辟四门之舞》,独舞《亿万寿》,唱《天南滇越俗》歌;还有《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表演各具特色的乐舞,最后一部“军乐部”舞人穿的是南诏民族服装。
同时,还有五种不同的调式和多种形式表演《奉圣乐》,由军士歌、女子歌、小女子舞、男独舞、独唱、领唱集众人合唱交错出现等。
《南诏奉圣乐》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其原因:一方面,它是在民族团结友好的气氛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在艺术创造上,它是以南诏乐舞为本,广泛吸收汉族、龟兹等西域乐舞成分编制而成的大型组舞,主题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及欣赏价值。
唐代舞蹈的辉煌成就:
唐代舞蹈在内容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小型表演性舞蹈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
也是教坊乐舞的两大类。
由器乐演奏、歌唱、舞蹈组合成的多段体乐舞套曲——“大曲”。
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能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歌舞戏。
其中著名的有《踏谣娘》《大面》等。
其它未归入舞类的主要舞蹈:《凌波曲》《菩萨蛮》《何满子》《叹百年队》《南诏奉圣乐》等。
不仅在内容上,唐代舞蹈的艺术水平之高,还反映在表演、创作、编导、舞蹈美术、舞谱、舞图等方面。
表演艺术:刚劲、矫捷,具有豪放之美的公孙大娘舞《剑器》;柔曼婉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的、展现仙女轻盈飘逸之美的《霓裳羽衣》《凌波曲》;唐代舞者对眼神地运用,也是相当精彩动人的,《胡腾》者、《柘枝》舞者、《霓裳》舞者,都是舞者巧妙地运用眼神以增强舞蹈的感染力;以舞蹈表现悲伤情绪,达到感人至深的程度,如《叹百年队》。
编导艺术:“立部伎”中的“字舞”。
字形复杂,笔画多。
场面的设计、队形的变化、地位的调度、动作的编排都有一定的难度。
李可及编导的《叹百年队舞》是一个场面很大的女子群舞,虽是悼念亡人的舞蹈,舞者却不穿素服,而是饰珠翠,着盛装。
庞大的舞队表演,竟能催人泪下。
舞蹈美术:《龙池乐》中,设计者在“池”上下功夫,舞人头戴莲花冠,踏着细碎、轻盈的舞步飘舞移动,犹如水面漂浮的荷花;在唐代大型舞蹈的表演场地通常叫做“地衣”有的舞蹈在地上铺了几百匹粗绸,上面画有鱼龙花纹。
《屈柘枝》的布景则是两个巨大的莲蕾,花瓣徐徐张开,露出两个女孩子,她们从盛开的莲花中出来,随乐而舞。
舞谱:从各方面的史料看,唐代记录表演性舞蹈的舞谱,应该包括舞曲(曲谱)、舞图(图谱)与文字(字谱)三个部分。
文字说明除舞蹈动作术语外,还会有其他关于音乐、舞蹈如何“合成”的提示。
10敦煌残舞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的藏经洞被发现,大量写卷等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
其中一部分记录舞蹈的写卷被法国人伯希和与英国人斯坦因等人运往国外,现藏巴黎图书馆及伦敦图书馆等处。
1925年,刘半农(刘复)留法抄辑了这些写卷并发表于《敦煌掇琐》一书中。
这些记录舞蹈的书写卷残卷,不完整也无总标题,发表时刘先生拟名“舞谱”,沿用至今。
实际上它们只是一些记录舞蹈的节奏和动作的提示性文字。
11代舞蹈的审美特征及成因:
初唐的宫廷舞蹈显得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具有扩大的气质。
唐太宗的《破阵乐》最能代表初唐风韵。
它热情歌颂了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成功地揭示了现实中开创者的高尚胸怀。
最为关键的是《破阵乐》集中体现了初唐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传达出这一历史时期
占压倒优势的社会精神状态。
因为隋唐仍是地主阶级最富于冒险精神的一个时期,许许多多的士人都坐着建功立业的梦,他们认为最高的荣耀莫过于习武知兵。
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诗句,即是对初唐人们普遍的心理写照。
《破阵乐》正是显示了这样一种一往无前和雄健壮丽。
到了盛唐,以“法曲”和坐、立部伎为主的宫廷舞蹈,又进入了一种欣欣向荣、青春纵情、流畅轻松、五彩缤纷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霓裳羽衣舞》,构思新颖别致,立意独出心裁,舞蹈设计别具一格,出色的创造了与客观现实不同的一个境界。
那是对现实的突破,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升华。
达到了唐代浪漫主义乐舞作品的高峰。
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交替的转折时期。
南北朝时期较为风行的“软舞”“键舞”,真正达到高峰阶段还是从盛唐末开始的。
描写“软舞”“键舞”的许多著名诗句,绝大多数出自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中、晚唐诗人之手。
中晚唐盛行的软舞、健舞和贞元十六年宫廷编制的大型字舞《南诏奉圣乐》《叹百年》,似乎又从玄宗时代那种追求浪漫色彩的情调中回到了现实世界。
这与安史之乱后,禅宗思想的日益兴盛不无关系。
有唐一代的舞蹈文化,是一种有着内在活力的文化,对外来的精神产品具有很强的吸收、改造、融化的能力,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唐代的乐舞,不但包容了许许多多的西域乐舞和其他外来乐舞精华,而且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也以其崭新的风姿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所有这些,都体现着唐代乐舞的独创性和不可重复性,充分显示了恢宏、堂皇、绚烂、统一的大堂气象。
而唐代“容纳一切、消融一切”的气魄,在创造了属于大唐风范的舞蹈艺术的同时,又孕育了宋元“队舞”、明清戏曲,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