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霍丽虹中小学整体课堂管理教学设计表
霍丽虹中小学整体课堂管理教学设计表
学
习
内
容
分
析
设计要求:分析所使用的教材情况(版本、章节、前后安排等);新知识的地位(课标的要求、高考的要求、中学学段的地位、对后续学习的作用等);学习内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生当前知识技能和教学终态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学习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有哪些。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时期的士大夫的精神状态。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政治极为黑暗,因此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行,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这个创作背景对于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是很有帮助的。可在课前介绍给学生,也可以事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兰亭集序》的情感的脉络十分清楚,作者先由眼前的兰亭雅集之乐写起,接着由宴聚之“乐”转为“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引发了对人生深远的思考,最后以“悲”叹结尾。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点,也就找到了解读本文的一把金钥匙。在此基础上,还可探讨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涵。如作者为什么而“乐”?从哪几个方面写“乐”?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转入“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作者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表明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他又为何而“悲”?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人生态度?王羲之的人生观对于现在又有怎样的意义和启发?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设计要求:分析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存在的学习问题、思维特点或习惯、新课学习时可能的出现问题或思路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
高中生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动机,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美术专业学生自我意识很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较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情感需求。但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埋头于应试教育,几乎很少有学生把语文学习的目的联系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个根本目标上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是高考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需要;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细水长流却不能断流的过程;认识到语文平时考试的偶然性与语文长抓不懈成绩终能提高的必然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
设
计
思
路
设计要求: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提出设计思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我要关注的是,让我所培育的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整体课堂管理中的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年级:高一
班级:13美术
课型:讲读
课名:《兰亭集序》
设计人:霍丽虹
授课人:霍丽虹
设计时间:2013年11月10日
授课时间:2013年11月28日
中小学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制
一、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学
科
与
本
课
特点Biblioteka 设计要求:针对本学科的教学大纲或课标要求,描述出本学科与本课特点。
语文学科是最能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学科。谈尊重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弄明白“个性”的概念。学生的个性既有一般年龄特征的共性,又有个别的差异性。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信念和世界观等,它制约着人所有的心理活动,是产生积极性的心理动力。个性心理特征指每个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表现的特点,它在个性中是比较稳定的成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得进行。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就是强调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正确的引导。
《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