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2017-04-08)

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2017-04-08)


文化素养
# 为学生升学服务,为其终身发展负责 (学生的发展观)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 培养学生制定目标与管理时间的方法 • 培养学生要事第一和富有成效学习的习惯 • 发展师生“双赢”的合作沟通能力 • 给予学生学以致知、致用、致思、致成的机会 • 寄予厚望,促进成长……
14
*美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传统做法 • 时间:每节课40-50分钟,以教科书
每章定时,固定步骤和标准。 调基础和覆盖率。
改革后的做法 • 时间:根据单元教学需要安排,可以每
天4小时,连续6-8周进行。
• 课程:教科书驱动;碎片化分散;强
• 课程:最大限度考虑学生应该知道什么
和能够做什么;相互联系; 在学科内和 跨学科进行高端思维。 深度为要,广度为次;协作、团队和专 业的。
• 课堂教学的重心已经从教师的传道授业转到学生对意义的构建。
• 教育改革的深入必然促使教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多样化的手段,促进学 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和均衡持续的发展。 • 教育追求的目标从单纯的成绩提高到多元智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课改发展的状况和问题分析
我国课改发展的状况
01
课程标准不断修订
• 基本素养——读写算技巧、科学素养、理财素养、技术素养、洞察力、信息素养、文化意识、
全球意识等基础素养 ;
• 思维力——应对和驾驭复杂情况、创新意识和分析推理的高质量高层次思维能力; • 人际沟通力——包括在团队中进行交往沟通技能、合作意识以及对社会、家庭、个人的责任
感等;
• 高成效学习与工作的能力——有效运用多种工具或方略高成效学习和工作的本领; • 积极健康的个性——自强自尊和真诚互尊的心态,海纳百川、开放乐观的情绪、追求卓越
(2)全球化时代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新定位
(a)基本素养;(b)思维力;(c)人际沟通力;(d)高成效的行动力; (e) 积极健康的个性等。
(3) 课程目标对培养目标的适应
(1)可持续发展型课程目标的制定;(2)学生与教师群体的发展力和竞争力;(3)培养目标或课程目 标的具体化
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心
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基于第三次IT浪潮的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 李志厚
目录
21世纪基 课改发展 础教育课 的状况与 改的背景 问题分析
01
02
中国学生 及学科核 心素养
03
国内外课 程改革的 趋势
04
应对21世 纪课改的 教学改进
05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1. 我国课程改革国际背景
• 新旧世纪交替中,国际社会形态的变化与世界各国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潮。
• 日本: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和国际意识、 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 、掌握本质的
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的环境、 鼓励学校特色和标新立异。
• 韩国:强调亲身体验活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 美国:加强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学科的学习探究能力。 • 英国: 培养学生交流、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和解决问
• 国内存在问题 • 尖子生为本的教育 • 应试教育 • 知识中心 • 繁、难、偏、旧 • 注入式教学
2. 领导的看法与改革决心
• 使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 使基础教育课程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与发展接轨 • 希望素质教育有实质性的突破 • 进一步提炼和完善已有课程改革经验与成果 • 最终目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02
课程结构的调整
03 课程实施的优化
04 课程管理的升级
05 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一、新课程倡导理念的变化
课程改革目标
课 程 目 标
课 程 结 构
课 程 内 容
课 程 实 施
课 程 评 价
课 程 管 理
(一)课改的目标
• 课程目标——从“一维”到“三维”(数学的“四维”) • 课程结构——从学科本位到综合课程 • 课程内容——从“繁难偏旧”书本知识到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兴趣和终 生发展
(1)香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 学习领域(知识/概念)(八大领域)
中文、英文、数学、个人社会与人文、科学、科技、艺术、体育等教育。
• 共通能力(九种能力)
协作、沟通、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运用资讯科技、运算解决问题、自 我管理、研习技能等能力
• 价值观和态度(个人与社会多元观念)
真理、尊严、勇气、理性、平等、开放、坚毅、乐观、合作、善应变、 关心、参与、有信心、负责、勤奋……
• 例:21世纪初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形态; • 全球形势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 发达国家和地区21世纪前夕课改的重点 • „„ • 视频:“Did you know?”
21世纪前20年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形态
经 济
知识产品 与服务 ICT为基础的经济
竞争性知识经济 竞争社会
知识社会
信息社会
2000
三、后课改时代课程实施的变化
1.后课程时代国内课程实施走向
• 我国经过十几年课改之后,课程实施的变化:
• 从模糊“两个为了”到清晰“一个力”; • 从学业成绩的关注到综合素质的发展; • 从学习技能的熟练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 从教学成效的关注到成长生态的营造 • 从教有所全到学有所得 • „„
• 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10、培养独 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
• 国内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推行不顺利) • 中央领导的基本看法与改革决心
• 以中美教育比较为镜子,反思我们基础教育的问题„„
1. 国内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题六项基本技能以及在自我、人际关系、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价值观。
香港、台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
• 香港:2000年颁布的《课程发展路向咨询文件》提出培养学生:乐 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和敢于创新的素养。 • 台湾:在2000的九年一贯制课程中提出以人、自然、社会为整体的 观点,制定培养科技与信息、主动探索与研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 题等10大能力的目标。“三个层面,十项能力”
的进取精神、永不言败的意志、毅力和信心等积极健康的性格
• ……
2.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身体上的发展 • 智力上的发展 • 情感上的发展
• 社会上的发展
• ……
营养, 健康, 安全
科学 数学
感官训练 肌肉训练
智力的
人的发展 领域
身体的
体能训练 创造性 活动
社会 课程
语言
社会的
情感的
文学
音乐
艺术
(2)台湾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 人与自己:强调个体的身心发展
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
• 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整合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知能;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 合作;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7、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 课程实施——从教学过程的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到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信息素养、获知技能、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能 力 • 课程评价——从甄别和选拔功能到诊断、激励和分析
• 课程管理——从集中在中央管理到三级管理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新 课 程
过程与方法
传 授 知 识
2. 国外课程实施变化的个案:《为明天而教》
《 为 明 天 而 教 》 ( Ted McCain. Teaching for tomorrow: Teaching Content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是一本针对21世纪应该倡导一种什
么样的教学而作的专著。著作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1. 21世纪学生到底 需要掌握什么技能?2. 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我们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教 学改革?3. 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这些能力? 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认为目前学校大量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原因是 学校重训练学生的“school skills”,和进行“灌输式”的讲授,而不是培 养他们适应真实世界的能力。 关于第二个问题,作者认为从六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1. 拒绝“讲授” 的诱惑;2. 为学习内容提供情境;3.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4. 教学重心从 记忆知识和回答问题转移到解决问题; 5. 逐渐减少对学生的帮助;6. 重 新评估原来评价体系。 关于第三个问题,作者可以用4Ds 模式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3. 在中美比较中反思基础教育问题
• 透过现象看到的差异
• • • • • • • • • • 高考的次数与录取标准; 升学问题 好学生标准 课程设置(课时分配、课程结构) 试题设计 校服书包 师生关系 班级规模 思考方式 激励、压力……
• 对关键问题的回答或解决的差 异
• • • • • • 孩子为谁而学 育人目标 课堂生态 教材 课外生活 ……
2005
2010
2020
时间
意味着——变化越来越快; 社会越来越复杂; 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21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变化对课程目标的影响
(1)全球化时代对世界的影响
(a)实体(原子)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并存;(b)强调创新、速度和行动;(c)既是信息 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或传播者;(d)每个人、家庭和单位可能会同时扮演三种角色:知识、观 念、方法或技术的生产者;知识产品的销售者;科技工具的应用者。 数字化的世界是一个高速增长、传播和迅速变化的世界,是一个动态、整体、互补和平衡的世界, 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世界。 ……
• 美国课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