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上海中考一模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篇)含答案

2020上海中考一模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篇)含答案

2016上海中考一模语文题型分类汇编(16区全)课外文言文篇【徐汇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

(13分)齐宣王好谀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①。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②而止,皆曰:“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注释】①石:重量单位,古代以120斤为一石。

文中的“三石”与“九石”均非实指,“三石”指强度一般的弓,“九石”指强弓、硬弓。

②关:同“弯”。

“中关”拉到满弓一半。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左右皆引试之()②宣王埤其名()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分)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13、宣王周围人的哪些言行呼应了标题中的“谀”字?(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1)“”(2)“”14、齐宣王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宣王始终努力追求个人实力提升B、宣王喜欢用事实来证明自己C、宣王乐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D、宣王对自己缺少正确的认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 一14题〈13分)11.(4分,每题2分)(1)拉,牵(2)同“悦”,喜欢12.(3分)三石是真实的,九石是虚名。

13.(4分,每空2分)左右皆引试之(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14.(2分)D【奉贤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

(12分)孙期传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里落②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6于家。

【注释】①豕(shǐ):猪。

②里落:与后文“里陌”意思相同,村庄。

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

④赍(jī):持有,携带。

⑤辟:召,征召。

○6终:死。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相约不犯.孙先生舍()②期驱豕入草不顾.()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远方的人跟着他这个学者,都拿着东西经过田野追赶他。

B、从远方来跟着他学习的人,都拿着东西经过田野追赶他。

C、远方的人跟着他这个学者,都拿着经文在田野中追着他(请教)。

D、从远方来跟着他学习的人,都拿着经文在田野中追着他(请教)。

13、孙期是个读书人,但他却不耻做粗鄙之事。

其中,“牧豕于大泽中”是为了__________;“驱豕入草不顾”是为了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14、根据本篇“传”的内容,完成下表。

(4分)(11、(1)侵犯,侵害(2分)(2)回头看,看(2分)12、D(2 分)13、侍奉母亲(1分)拒绝做官(1分)14、(1)济阴成武(1分)(2)贫(1分)(3)孝敬长辈、仁爱谦让、淡泊名利等(2分)【松江区】(四)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12分)唐临为万泉丞①。

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②。

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

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

”令惧其逸,不许。

唐临断然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

”令因请假归乡。

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

囚等至时毕集县狱。

临由是知名。

【注】①丞:辅佐县令的从属官员。

②赋:赋税。

系:关押。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1)唐临为.万泉丞()(2)会.暮春时雨()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令惧其逸,不许。

11、“农事毕,囚等毕集县狱”的原因是。

(2分)12、从文中看,唐临的为官之道是()()(4分)A、为民着想B、精通农事C、勇于担当D、善于周旋(四)(12分)9.(4分)(1)担任(2)适逢、正好、恰巧10.(2分)县令担心囚犯们逃跑,不答应(其、逸、许)11.(2分)对唐临怀有感恩之心,履行约定。

12.(4分)A C【闸北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1分)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①使人往视之。

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有雉②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

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注释】①阴:暗地里,秘密地。

②雉:野鸡。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对其人“将速反”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看到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

B.他已知道鲁恭的政绩很突出。

C.他担心久留也无法了解实情。

D.他怕自己的徒弟会干扰贤人。

13. 有人认为“此文开头写鲁恭‘重德化’,后面却主要写‘其人’的所见所闻,似乎与此无关”。

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两人一起坐在桑树下面。

(4分,省略句及三个关键词:行、阡陌、坐各1分)12.B(3分)13.不赞同。

文章写“其人”的所见所闻,突出当地社会安定、民风淳朴(或:当地“蝗不犯境、爱及鸟兽、童有仁心”这三种现象),从侧面表现了鲁恭重视道德教化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并非无关。

(4分)【宝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11、(1)它的⑵被12、(2分,关键词“以”、“穿”)曹冲于是拿着刀戳穿(自己的)单衣13、(4分)单衣见啮(迷惑太祖)为库吏解围做准备14、(2分)D【虹口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②!”文德后③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

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上乃悦。

【注释】①太宗,指李世民。

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②田舍汉:即乡巴佬。

③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岂过魏徵()(2)故魏徵得直言()11、从文中看,太宗“怒”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12、文德后“贺”太宗的具体行为是,目的是。

(4分)(四)(11分)10、(1)超过(2)能够11、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12、(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劝谏唐太宗做圣明的君主,听取直言(意到即可)【黄浦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管仲束缚①,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②封人③而乞食。

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④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⑤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⑥,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注释] ①束缚:捆绑。

此处指管仲被捆作为囚犯押送。

②绮乌:春秋时鲁国地名,所在不详。

③封人:防守边疆的人员。

④适幸:恰好侥幸。

⑤且:将,将要。

⑥:贤之用,能之使:任命有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

11、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4分)(1)自鲁之齐()(2)绮乌封人跪而食之()12、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假如)恰好齐国侥幸没有灭亡,反而大有用途。

B、(假如)恰好(你)到齐国幸免一死,就可以利用齐国。

C、(假如)恰好齐国侥幸没有灭亡,并且可以被利用。

D、(假如)恰好(你)到齐国幸免一死,并且被齐国任用。

13、结合上下文,封人暗地里问管仲“将何以报我”,可见他是个的人;而管仲用“我以报子”来回答封人,表现出他的美德。

(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 一13题〔12分)11、(4分,每个2分)到……去同“饲”,喂12、〈3分〉13、(共5分)对人示好却谋图回报;贪图小恩小惠〈3分,意到即可)没有私心、不贪小利、秉公办事〈2分,意到即可)【嘉定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1分)有贵公子驾车出游者,策马驱驱,自矜①便捷,适与五套大车相撞击,公子颠碚②于车前。

因挟父兄势,控诸③县官。

官廉,得其情,谓之曰:大车果撞小车,公子当仆④于后,今公子仆于前,是小车撞大车也。

”罚令出赀⑤,为贾人修车费。

公子无以辩,惭忿而归。

【注】①矜:傲慢、夸耀。

②颠碚(bó):跌倒。

③诸:相当于“之于”④仆:向前倒下,泛指跌倒。

⑤赀:通“资”,资财,钱财。

1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3分)官廉,得其情,谓之曰:11、县官说的两句话,是对这起交通事故的具体分析思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A、先举出正面例子,再对比反面例子。

B、先从总体情况说,再分两方面阐述。

C、先假设撞车情形,再推理得出结论。

D、先概括主要原因,再论证次要原因。

12、“公子无以辩,惭忿而归。

”。

其“惭”是因为;“忿”是因为。

(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1分)10.(3分)县官廉洁,了解了两车相撞的情况,对公子说:11.(4 分)C12.(4分)公子的讹诈被识破(县官明察秋毫)县官不惧权势(不徇私情)【静安区】(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里人疾周①者,入其姓名。

隶往摄之②,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

”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谒贵游③可勿往。

”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④而还。

【注释】①沈周,明代杰出书画家。

疾,恨。

②隶,差役。

摄,这里是“传唤”、“征召”的意思。

③谒,拜见。

贵游;泛指显贵者。

④供役,当差,服劳役。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不更辱乎()(2)卒供役而还()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12、下列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分)。

A、沈周的书画造诣颇高,太守慕名召他前去。

B、沈周请差役不要吓到母亲,可见其孝顺。

C、客人认为,凭借沈周的声名本应得到礼遇。

D、沈周将太守的征召当作一次差役来接受。

13、客人和沈周对“谒贵游”的态度不同,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客人的建议是为了拒绝太守的征召。

B、客人的建议是要借助显贵者的权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