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摘要:贵州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贵州省这样的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优势明显的内陆山区省份,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10]。

而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

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区域优势求生产,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长久持续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特色农业,贵州省,发展,对策措施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及问题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优势、政策因素和科技支撑等。

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1]。

在贵州省的各个区域中,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千篇一律。

如果盲目的在各地推行某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而不考虑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特征及现状,不仅不能很好的使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发展,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加强对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区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景怡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2]。

1.1.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生长季长,降水丰沛、雨日多,且光、热、水配合良好,雨、热、光同季。

降雨量在1200mm 左右,水资源总量为103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26.59m3/人。

省内大部分地区种植业可以做到一年两熟,部分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贵州地理环境复杂,以高原丘陵山地地貌为主;海拔高差悬殊,从东南部海拔137米的河谷到西北部海拔2903米的高中山峰巅,垂直带幅宽达2766米。

中小地貌组合错综复杂,高原上有山地、丘陵、盆地、谷地和洼地。

全省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71.34%,丘陵占20.97%,洼地、盆地占7.69%。

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5]。

1.1.2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

省内现有生物资源丰富,全省有70种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

有3700余种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中医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

全省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作物几乎应有尽有,已栽培的有近600个品种,从喜温的水稻、玉米、甘薯到喜凉的小麦、油菜、马铃薯,从需要热量多的甘蔗、芭蕉、柑橘,到需热量次多的油桐、油菜,从喜温的常绿阔叶林种到喜干的针叶林种,在省内都有适宜生长的地方。

全省有天然牧草1441种,是畜禽喜居之地。

饲养的主要畜禽品种有30多种。

各种经济林木种类繁多,果茶桑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繁多的生物资源,为贵州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这些都是特色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1.1.3环境污染较轻贵州省环境保护良好,可恢复性强。

因农业开发程度较低,其生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环境受“三废”污染和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污染程度低或未受污染。

大气环境、水污染等状况也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中部和东部相对发达地区。

1.2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地域条件贵州复杂的地质环境赋予了特色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3],使众多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一批范围相对较小、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布局。

贵州名牌茶叶(如贵定云雾山茶、晴隆茶、银球茶、梵净山毛峰等)产在煤系地层、变质岩、石英砂岩分布区,镇宁的桐油产在三叠系相变带的碎屑岩区,富硒大米产在寒武系及二叠系黑色炭质页岩分布区,遵义、花溪辣椒产在碳酸盐岩区,贵州优质矿泉水产在灯影石灰岩及侏罗系红色岩层区等等事例,充分说明优生地质环境是控制特色农产品品质的先决条件。

1.3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相比,贵州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很多优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丰富的生物物种和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外部促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使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

1.3.1主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贵州省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满足了人们求新、求特、求异的消费需求,正在市场崭露头角,前景喜人,出现了一批交易额或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逐年增大。

截至2006年,全省粮食、油料、水果、肉类、水产品、烤烟、蔬菜、茶叶产量分别为1122.78、81.03、109.19、202.29、11.34、30.71、875.56、2.49万t,较2005年的变化分别为一2.5%、5.4%、13.8%、8.2%、19.9%、一10.9%、4.2%、8.7%;农业总产值为354.58亿元、林业产值25.85亿元、牧业产值207.64亿元、渔业产值12.4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0.10亿元,相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4%、4.4%、8.2%、19.8和9.2%。

1.3.2种植业的发展2006年,贵州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282.43万亩,比2005年增长1.1%;全省粮食总产1122.7万t,油菜籽产量81万t;优质品种比重进一步提高,夏粮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由于部分地区的秋粮生产受严重干旱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减产2.5%,但粮食产量仍属较高年份。

油菜籽产量81.03万t,比上年增长5.9%,连续三年保持增产势头并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优质稻、脱毒马铃薯、“双低油菜”等大宗农产品发展势头迅猛。

优质稻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三分之一;脱毒马铃薯和专用玉米从无到有,己发展到200万亩。

商品粮发展初具规模,占全省37.3%的粮食种植面积的26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生产出占全省粮食产量44.4%的粮食[8]。

1.3.3养殖业优势贵州省气候条件温暖湿润,无霜期长,水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牛羊生长和饲料生长,且宜牧山地资源多,兼具山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双重优势[4]。

全省97%为山地丘陵,宜牧荒山、草山草坡达6430万亩,农民人均可达2亩以上,天然宜牧草地仅次于传统牧区。

另外,还有田地坎500多万亩,有可供放牧牛、羊的灌木林地和林下草地3000多万亩。

青草、秸秆饲料资源丰富。

据测算年产青草3833多万吨、秸秆1100多万吨,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条件极为有利。

同时贵州省有部分独特的地方优良畜种,比较效益高,竞争能力强。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地资源和畜禽品种资源,优良的牧草可供草食家畜的生长和繁殖,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1.3.4中药材及土特产贵州是全国地道药材四大产区之一[5],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

全省药用植物有3924种。

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品种中,贵州有326种,占89.8%,居全国中药资源品种的第四位。

除中药资源外,全省还有苗、侗、布依、水、土家族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品种1000多种。

中药、天然药资源蕴藏总量6500万t,是我国传统中药生产的重要宝库。

铜仁地区的万山朱砂、毕节地区的大方天麻,早在宋代就被列为上贡佳品。

1.3.5林产品有较大优势贵州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竹资源。

在禁伐天然林、限伐人工林的大环境下,以竹代木成为发展趋势,竹业发展,大有可为。

1.4存在的问题贵州省发展特色农产品既有潜力和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存在的问题还很多[5]。

具体分析其现状可基本概括为:(一)对特色农业认识不足,观念上比较陈旧。

(二)科技力量投入不足,特色农产品生产粗放。

(三)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农户生产比较分散。

(四)产业规模偏小,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

(五)础设施薄弱,农产品流通困难[9]。

2贵州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分析及选择2.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原则2.1.1基本思路发展贵州特色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地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相统一,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开发特色资源,通过初加工和深加工,将各种特色资源转化为不同形态、不同用途的、受市场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实现最大限度的加工增值。

在发展加工业的同时,要支持有潜力的加工企业尽快实现规模效益,提倡企业集中建设,形成厂商之间、行业之间的网络关系。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农户结成紧密共同体,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紧密的经营体系。

通过优质辣椒基地、茶叶基地和中草药基地等特色资源基地的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流通、企业、科研、服务之间的横向联合,使贵州省农业真正发展成集规模效益、辐射带动性、技术创新性、竞争主动性和产品增值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高跨越式发展。

2.1.2总体原则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大的特色产品。

突出发展重点。

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

适度规模生产。

要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不仅降低产品的单价成本,还降低了社会成本。

大力发展产业化。

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

兼顾生态效益。

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2.2.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2.2.1优质烤烟的发展贵州是中国第二大主产烟区,植烟地区多,分布范围广。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土壤肥力差异,使贵州烟草独具特色,风格与众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