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性教育知识大全

儿童性教育知识大全

儿童性教育知识大全目录•性教育:说实话不要说瞎话•家庭性教育的作用•他山之石:借鉴国外性教育经验•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有讲究•儿童性教育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展开性教育:说实话不要说瞎话对婴幼儿的性教育中,语言的定位非常关键。

因为婴幼儿的周围有同龄人,也有长者和老者。

他们在与所有的人进行沟通,他们就像一台新的计算机,容量很大,但存进去的内容尚不多,因此他们在拼命地“吃”知识。

记得小时候(大约3岁多),有一次在公共厕所发现一位阿姨小便处向下滴血(来月经了),我十分恐惧,以为她病了,并想像着她可能昏倒,于是不肯从厕所离去,并一直盯着她看。

姥姥把我拉了出来。

我问姥姥:“那个阿姨怎么了?”姥姥说:“她做了坏事,所以流血了。

”“她做了坏事?”我闷闷地想呀想,“为什么做了坏事就要那个地方流血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每当我认为我做了坏事(自认为不对的地方),就担心自己那个地方流血,并拼命进行自我检讨。

回想起来,很像教徒在做祷告。

直到青春发育期我第一次来月经,今天仍记得十分清楚,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比往日醒来得早些,感觉内裤处非常不对劲,起来一看,啊!血!我惊呆了!我当时简直就要吓昏了,好像天要塌下来,天啊!报应终于来了!我做了什么坏事?事隔这么多年来,我想起来都要大笑。

因为害怕,不敢告诉家长,自己找来一些卫生纸垫着,因为弄不好,上学时弄在外裤上,放学后不敢回家,一直在教室里坐着,直到天黑,把书包挡在屁股上拼命往家跑。

这样尴尬的事直到有一天被姐姐发现,才得到解决。

当我们知道了我们的语言会被孩子无限拓展,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性教育中不要说瞎话。

收起全文↑家庭性教育的作用性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更多的家长期望由学校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学校是性教育的合适场所。

然而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尤其在目前学校性教育还有待于完善的情况下。

家庭在对孩子的性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是父母、家庭。

再有,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是在父母的照顾、教育下成长的。

所以,家庭环境、父母平日的言谈、举止、教育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性问题的学习父母更是重要的教育者。

例如父母通过平时对孩子的照顾;家庭成员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心和爱护;作为一个男性或一个女性如何生活为孩子所做出的榜样;如何对待异性;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的反应;对社会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如婚姻、怀孕、出生);对出现在电视或报刊上报导的有关事件,如过早性行为、意外怀孕、性病流行等的看法和公开讨论等等,这些都在影响着孩子。

由此可见,父母是孩子性知识、性道德的启蒙者,父母在性教育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真心爱护自己子女的父母也应该把这种教育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

有些父母担心在家或学校进行性问题的讨论可能会导致孩子过早的性体验和性交行为。

然而,许多研究表明,性教育结果与担心的后果恰恰相反。

这是因为性教育通过公开传播性知识削弱了孩子对性的好奇心。

另外父母与孩子之间公开谈论性问题,还可通过讨论什么是合适的行为,性行为意味着什么,它的后果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清晰明确的行为准则。

孩子如果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有关性问题的完满回答,他们在处理性问题时就会感到有信心,表现得更具有责任心,并且遇事能与父母商量,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

另外,在性问题上能与孩子很好地进行交流的父母,如果孩子受到性侵犯,也更容易从孩子那里知道这些事情,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父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能促使孩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来保护自己,促进正常发育。

父母本身的性知识水平、性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目前,许多父母由于自己的性知识有限,对孩子们提出的有关问题难以回答。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自己首先要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教育方法,懂得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收起全文↑他山之石:借鉴国外性教育经验面对儿童“性教育”的尴尬,我们是否可以换种思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一下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呢?如:瑞典、美国、英国、芬兰、荷兰等很多国家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探索和研究儿童早期性教育的模式,且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体系。

瑞典:瑞典被誉为世界性教育的典范。

从1942年起,瑞典就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教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和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中学讲授生理与身体机能知识,大学则把重点放在恋爱、避孕与人际关系处理上。

1966年,瑞典又尝试通过电视节目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

这样的教育模式起到了显著的成效。

英国: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

英国的性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所有公立中小学根据“国家必修课程”的具体规定来进行性教育。

按不同年龄层划分为4个阶段:5-7岁,主要初步了解人体各部器官名称,知道人类可以孕育下一代,并会区分身体上的异同等;8-10岁,主要掌握人类生命各周期主要阶段,包括生殖、生长发育等;11-13岁,懂得青春期所带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什么叫月经和受精等;14-16岁,学习生殖激素对人体的作用,医学上使用生殖激素来控制和提高生育力的情况和男女性别的决定因素等复杂问题。

除了这些必修内容,各学校还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增加有针对性的内容,如性健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释放、肢体语言等。

美国:性教育在美国学校比较普遍。

一般从中学七八年级就开始在每周的健康课程中有所涉及,到了中学高年级,还会有专门性健康课程,内容不仅限于生理卫生知识,还包括防止性途径传染病、性安全等。

大多数学校敦促学生将性交推迟到婚后进行,并会告诉学生实行安全性行为的做法。

有一些学校会提供在何处可获得控制生育器具(45%)或如何使用避孕套(39%)的资讯。

而在美国某地铁车厢里曾有一则广告,提醒中学生要使用避孕套。

画面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少男少女,题词很醒目:“Ifyoudo,doitright”(如果你要做,就要做得正确。

)芬兰:20世纪70年代芬兰将性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连幼儿也有正面性教育图书,还建立了青少年咨询电话、儿童保护机构等。

1975年到1994年,15~19岁的芬兰女孩千人堕胎率从21.2下降到9,性病也大幅降低。

荷兰:荷兰的儿童从6岁进小学就开始接受性教育。

他们不仅学习有关性的各种知识,甚至还自己作研究写报告。

对他们而言,学习性就像其他学科一样,没有什么特别。

他们甚至会在餐桌上与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

然而,荷兰性开放并非像外界担心的那样造成青少年性泛滥,相反,荷兰拥有欧洲国家最低的青少年怀孕比率。

日本:日本青春期性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叫“纯洁教育”,强调对青少年授以正确的性知识,使其保持身心纯洁;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受到西方性自由浪潮冲击,开始以传授性科学知识为主;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性指导”阶段,不仅让学生懂点性科学知识,还要懂得友爱的重要和生命的可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们在性教育中特别强调性约束、性道德,认为性教育首先是性的文明教育、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人的精神,反对以强凌弱,讲究男女平等。

日本的性教育是通过三个渠道进行的。

其一是文部省直属的教育系统,该系统以医疗保健为核心,通过课程、道德教育和一些特殊活动进行性教育。

第二是民间团体,其中开展活动较早的是日本性教育协会;近年“人与性”教育研究协会的活动也卓有成效。

第三是学术团体研究活动。

收起全文↑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有讲究青春期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性教育问题。

青少年随着性发育的日趋成熟,出现性冲动。

如果性教育不得当,不能给青少年提供准确、充分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造成他们对性的困惑不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很难保障。

当今社会,性行为规范本身正经历着巨变,它给青少年带来的困惑就更严重了。

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寻求着性角色的确认,想尝试成年人具有的权利,但传统的与新潮的性规范或习俗、惯例往往相互冲突,甚至截然对立,使他们很难作出理智的选择。

因此,青春期的性教育尤其重要。

性的教育不应从青春期才开始,当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好奇时,就应该向他们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如果家长以“不许摸。

”“羞,不许问。

”堵住孩子的疑惑,孩子不仅没明白,还无故地生出羞耻感和神秘感。

结果到青春期时,许多孩子再惶惑,也不敢或不好意思去问家长。

不能解惑的孩子只好从其他渠道探求性的知识,可是从林林总总的杂志书报上得到的往往是零碎的、扭曲的、误导的信息。

(1)大大方方说清楚孩子大约三四岁时,就可能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呀?”“为什么男孩站着小便,女孩蹲着小便?”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过研究自己生殖器的好奇举动。

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不必惊慌或生气。

孩子的询问或行为没有任何不健康的色彩,因此大人给他们的反应就不该是训斥或掩饰。

孩子需要的是科学的而又能让他们听得懂的解释。

当孩子询问有关生殖器官的问题时,家长可以坦然大方地告诉孩子它们的名称,就像介绍一条胳膊一只眼睛一样。

同时提醒孩子也要像对待眼睛等其他器官一样,注意生殖器官清洁卫生。

“这是阴茎,男孩子撒尿用的。

这是人身体上的重要器官,不能随便动。

如果感染了细菌,人会生病的。

”7岁的小熙问妈妈为什么男孩有“小鸡”女孩没有,妈妈解释说:“这就跟植物结果实一样,各有各的特点。

就好比玉米,长在茎干的外面,而花生就长在泥土里,表面上看不见。

”当孩子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给予不同程度的答案。

对幼儿,得先弄清楚孩子究竟要问什么,有时他们并不是需要一个科学的答案,一个童话故事般的解释就足以满足他们的探询了。

如果家长说得太多太客观,他们不能理解,反而容易产生困惑。

还有的时候,他们问的根本就不是那回事。

一天早上在去幼儿园的路上,4岁的杰米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一下子紧张起来,尽管她知道儿子迟早会问这个问题,但她还没想好怎么回答。

幸好,幼儿园到了,她告诉杰米放了学再回答他的问题。

这一天,妈妈都在心里打腹稿,拿不定用什么方式向孩子解释。

下午接孩子的时候,杰米还没忘记这个问题:“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妈妈吸了口气,正准备开口,杰米又接着说:“我们班新来了一个小朋友,老师说她是从印度来的,我是从哪来的呀?”如果孩子追问,父母是怎么生出孩子的,家长可以以植物为例,说是爸爸身上的一颗种子落在妈妈的肚子里,变成一个小芽芽,慢慢长成一个胖娃娃。

如果孩子问,妈妈究竟是怎么把孩子生出来的,你可以说妈妈身上有一个特别的通道,孩子在肚子里呆不下了,就从这个通道出来了。

如果孩子问得太多,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答案,你可以对孩子说:“这是一个科学问题,你现在还小,一下子明白不了,等你再长大一些,再告诉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