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心电活动产生的基本过程

除极化——一端的细 胞膜受到一定程度的 刺激,对离子的通透 性发生改变,引起膜 内外离子的流动,使 膜外变负,膜内变正。
+ + + + - + N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复极方向
-
+
+
-
除极方向
复极方向
电偶方向
电偶方向
电偶方向与电流的关系
心脏电位强度的相关因素
与心肌细胞数量成正比 与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间的距离成反比 与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 有关,夹角越大,电位越弱

心电向量
向量
物理学上用来表明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
性的量叫做向量(vector),亦称矢量。 通常用箭头表示。其长度表示大小,箭头方 向表示其方向。 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性,故电偶是 向量。
电偶:电源、电穴 电偶的方向:电偶正极所 指的方向
除极方向
电源在前,电穴在后
电偶方向
心电活动产生的基本过程

复极化——心肌细胞 完成除极后,经多种 离子后续移动及离子 泵的耗能调整,使心 肌细胞恢复到细胞膜 外呈正电荷,膜内呈 负电荷,恢复到静息 电位水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检测方法
根据主波方向估测 振幅法
根据主波方向估测
振幅法
临床意义
平均心电轴正常人可 变动于0º 90º 之间 心电轴在0º -30º 之间 者为“电轴轻度左 偏”,-30º -90º 为电 轴左偏,见于横位心 (肥胖体型、晚期妊 娠及重症腹水等)、 左心室肥大、左前分 支阻滞等。
QRS波群
波形和振幅
肢导联
形态:通常在工、Ⅱ、Ⅲ、aVL、aVF导联中, 呈qR、RS或R型;在aVR导联中,可呈QS、rS、 rSr‘或Qr型。 振幅:大多数肢导联中,R波振幅在0.06 ~ 1.5mV之间,其中RaVR<0.5mV, RaVL<1.2mV,RaVF<2.OmV,RI<1.5mV。

时间、电压的测量
纵坐标代表电压 lmV 的 定 标 电 压 , 正好能将心电记 录器上的描笔上 下移动l0mm 一 小 格 为 lmm, 相 当 于 0 . 1 mV 的 电位差 5 小 格 为 5 mm, 相当于0.5mV。

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命名和意义

3个波

P波 QRS波 T波 P—R段 ST段 P—R间期 Q—T间期
P-R间期
正常成人P-R间 期为0.12 ~ 0.20s之间 测定P-R间期应 选择P波最宽, QRS波群起点 清楚,最好有q 波的导联,一 般选择Ⅱ导联

QRS波群

时间

一般测量标准导联中最宽的QRS综合波群,或在V3 导联中测量 正常成人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儿童0.04~0.08s
六轴系统
胸导联
亦是一种单极导联,
把探查电极放置在胸 前的一定部位,这就 是单极胸导联
导联位置



Vl:胸骨右缘第四肋间隙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 V3:V2与V4的连线中点 V4: 左 锁 骨 中 线 第 五 肋 间 V5: 左 腋 前 线 与 V4 同 一 水平 V6: 左 腋 中 线 与 V4 同 一 水平

心电发生的原理和心电向量的概念
Principles and Conceptions
护理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
心室肌动作电位
心 室 肌 细 胞 动 作 电 位 图 心 电 图
心电活动产生的基本过程
静息状态
—— 心肌细胞膜外具 正电荷,膜内具 负电荷,两侧保 持平衡,无电位 变化。
+ + +
+ + + + + + + - - - - - - K+ - + - - - - - - + + + + + + +
中心电端(零电位)

Wilson提出把左上 肢,右上肢和左下肢 的三个电位各通过 5000欧姆高电阻, 用导线连接在一点, 称为中心电端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 中心电端的电位在整 个心脏激动过程中的 每一瞬间始终稳定, 接近于零
单极肢体导联

将心电图机的负极 与中心电端连接, 探查电极在连接在 人体的左上肢,右 上肢或左下肢,分 别得出左上肢单极 导联(VL)、右上 肢单极导联(VR) 和左下肢单极导联 (VF)

临床意义
心电轴达+90+110º 之间,则称为“电轴 轻度右偏”,见于正 常垂位心、右心室肥 大等; 电轴>+110º为“电轴 右偏”,见于左后分 支阻滞、重症右心室 肥大、部分右心室流 出道增大等。

顺钟向转位
心脏沿其长轴(自 心底部至心尖)作 顺钟向(自心尖观 察)放置时,使右 心室向左移 左心室则相应地被 转向后,故自V1 至V4,甚至V5V6 均示右心室外膜rs 波形 明显的顺钟转位多 见于右心室肥厚

逆钟向转位



心脏绕其长轴作逆钟 向旋转时,使左心室 向前向右移,右心室 被转向后,故V3、V4 呈现左心室外膜qr 波 型。 显著逆钟向转位时, V2也呈现qr 型,需加 做V2r 或V4R才能显示 出右心室外膜的波型 显著逆钟向转位多见 左心室肥厚。
正常心电图各波形成的特点及正常值
护理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
P波
方向:Ι 、Ⅱ、aVF、V4~V6直立,aVR倒 置,其余导联可低平、倒置或双向。 时间(宽度):<0.11s。 电压(振幅):肢导联不超过0.25mV,胸 导联不超过0.2 mV。

P波

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 正常范围即为异常, 表示心房肥大或房内 传导阻滞。 P波在avR导联直立, Ⅱ、avF导联倒置,称 为逆行型P波,表示冲 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QRS波群
波形和振幅
胸导联
形态:V1、V2导联中多呈rS型;V5、V6导 联中多呈qR、qRs、Rs或R型;V3、V4导联 中呈RS型(R波与S波振幅大致相等)。 振幅:Q波,V5、V6常有小Q波,但不超过R 波的1/4,宽度不超过0.04s;R波, RVl<0.7 ~1.0mV,RV5<2.5mV;S波, V1的R/S<1,V5的R/S>1。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Gold-berger提出在 描记某一肢体的单极 导联心电图时,将该 肢体与中心电端相连 接的高电阻断开,这 样就可使心电图波形 的振幅增加50%,这 种导联方式称为加压 单极肢体导联
图形
导联轴

某一导联正负电极 之间假想的联线, 称为该导联的导联 轴
爱因托芬三角学说 标准导联的导联轴 可以画一个等边三角 形来表示

2个段 Biblioteka 2个间期
各波时距的测量
自波形起点的内缘开 始,至波形终点内缘 向上的波从基线的下 缘开始上升处量到终 点 向下的波则从基线上 缘开始下降处量到终 点

心率的测量
测量若干个(5个以
上)P—P或R—R 间隔,求平均数 用下列公式计算出 心率
心率(次/分)= 60 P—P或R—R(s)
护理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
心电图导联
将电极置于人体
的任何两点并用 导线与心电图机 连接,这种连接 方式和装置称为 心电图导联
分类
电极与心脏关系而言可分为
直接导联 半直接导联
间接导联
电极与心脏电位的关系而言可分为
单极导联 双极导联
标准导联
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
的电位差
位置
Ⅰ导联:左上
肢电极与心电 图机的正极端 相连,右上肢 电极与负极端 相连
位置
Ⅱ导联:左下
肢电极与心电 图机的正极端 相连,右上肢 电极与负极端 相连
位置
Ⅲ导联:将左
下肢与心电图 机的正极端相 连,左上肢电 极与负极端相 联
图形
单极导联

单极导联:心电图机的负极接在中心电端上 (无干电极),把探查电极接在人体任一点上, 就可以测得该点的电位变化。
心电向量
由心脏所产生的心电位变化不仅具有量
值,而且还具有方向性,故称心电向量。 综合心电向量:对多个心电向量进行综合 处理。
合成方法
瞬时综合心电向量
代表一瞬间无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