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 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 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 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 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 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 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 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 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 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 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 斗鸡赶兔等。

, 五 毒 灵 符 。 女 月 五 “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 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 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 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 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 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 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 节也称“菖蒲节”
•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 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 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 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 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 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 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 原因。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 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在阿 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 国占据22项,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 剪纸等均名列其中。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 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
•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 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 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 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 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 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 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 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 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 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 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 数了。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桃枝 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 麦儿黄。这儿端阳,那 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 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 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 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 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 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 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 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 咸蛋粽等等。

浴 ” 。 “ 午 日 以 兰 :
云 俗 。 汉 代
为 人 以 兰 草
皮 肤 病 多 汤 发 沐 季 浴 节 去 , 污 古 是 , 夏 仲 值 时 午 端
浴 兰 节
节 ” 。 一 天 为 称 这 故
日 时 , 阳 重 人 “ 天 中 , 五 天 月 中 五 , 为 认 人 古
天 中 节


《 大 汤 沐 礼 》 戴
• 凉 茶 采 嫩 树 叶 、 一 些 北 方 。
• 礼 》 、 朱 的 砂 酒 , 。 俗 古 记 载
• , 端 午 日 洗 浴 兰 一 。 汤

端 午
这 是 最 古 老 的 端 午
的 卫 生 习 俗
挂艾草、菖蒲、 挂艾草、菖蒲、榕枝
•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 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 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 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 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 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 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 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 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 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 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 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 驱邪却鬼”。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 ———端午节
目录大纲
• • • • • • 基本信息 名称由来 节日别称 节日习俗和文化 节日意义 中国端午申遗
基本信息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 节、五日节、艾节、端五、 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 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 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 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 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 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 毒剂的古代,用雄 黄泡酒,可以祛毒 解痒。未到喝酒年 龄的小孩子,大人 则给他们的额头、 耳鼻、手足心等处 涂抹上雄黄酒,意 在消毒防病,虫豸 不叮。
与端午相关的诗词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 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 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中国端午申遗
• 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 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该项目由湖 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申报的遗产名 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 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 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 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 “打包”。2009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 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 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 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也 就 渐 渐

之 转
“ 午 ” 。 五 ”
思 ,
念 屈 原 的 节 、 日 ! 蛋 节 等 等 。 纪 五 节 灯 日 、
地 腊 节 、 诗 午 人 节 、 龙 女 日 、 午 、 节 儿 、 节 日 、 节 兰
浴 舟 节 、
龙 夏 节 、 五 浴 兰 节 、 屈 原 日 、 、 节 蒲 、 节 菖 、 节 月

女 儿 节 。 ” 。 出 嫁 女 亦 各 研 极 态
尽 俗 自 五 月 初 一 至 初 五 归 宁 。 因 呼 为 女 , 闺 小 饰 , 日
宛 儿 节 , 系
女 明 沈 端 午 索 宛 ” , 戴 杂 艾 叶 记 》 : 称 。 署 之 《 榜 粽 节 儿 节 “ 解 又 有
下 粽 叶 古 的 长 度 、 长 者 为 , 胜 的 有 游 比 较 戏 , 各 人 故 解 时 粽 吃 端 午 人 粽 节
音 五 也 。 ” 单 , 盖 端 字 五 五 月 为
《 燕 京 岁 了 时 现 记 》 的 记 载 : 端 午 ” “ 初 。 “ 在 成 变
演 , 因 此 “ 端
月 而 按 照 历 法
因 此 “ 端 五 五 月 ” 就 正 是 是 “ 初
• “ 端 ” 字 有 “ 初 ” 的 始 意
名 称 由 来
健 康 采 也 有 药 好 处 。 茶 喝 。 这 对 凉 熬 , 草 野
东 野 潮 州 一 带 , , 人 们 去 郊 外 。 山 广 叶 茶 成 制 晾 蒸 叶 菜
地 区 , 喜 于 端 午
④ 采 茶 、 制
以 酒 洒 喷 。
③ 饮 蒲 酒 、 雄 黄
是 《 大 戴
② 沐 兰 汤
节 俗 之
① 采 药 。
饮雄黄酒
•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 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 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 酒,病魔都远走”。雄黄 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 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 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 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 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 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 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 治皮肤病。
节日习俗
• • • • • • • 佩饰 禳解、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挂艾草、菖蒲、 挂艾草、菖蒲、榕枝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 斗草 吃五黄 其他
配饰
•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 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 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 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 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 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 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 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 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 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 内容十分广泛。
斗草
•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 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 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 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 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 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 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 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 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 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 《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 嬉。”
重 之 五 节 。 、 重 午 节 、 天 中 节 、 、 阳 节 端 、 五 节 端 如 有 最
达 所 二 十 多 统 个 堪 称 节 法 日 别 名 , 多 最 , 日 中 叫 节 传 有
据 统 计 端 午 节 的 名 称 在 我 国

节日别称
节 有 ” 。 地 方 也 叫 五 “ 五 月 , ” 午 重 , 、 农 节 “ 重 相 五 , “ 重 又 名 、 五 , 支 。 初 好 日 些 ” 或 节 , 五 月 二 ” 五 月 气 午 十 节 称 阳 天 个 午 是 仲 顺 》 , 记 正 一 端 午 音 为 同 五 月 , 属 阳 故 午 节 “ 端 , 顺 节 故 午 历 重 午 五 为 日 子 登 高 的 第 五 月 登 高 时 岁 的 正 是 , 它 上 , 夏 楚 仲 荆 夏 阳 在 , 因 《 据 节 载 端 阳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