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良好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缺失,根本原因是人文教育理念,学科教育和校园环境塑造方面存在偏差。

在我国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中需要从积极培养人文意识,推动人文教学,塑造校园环境和构建评估体系入手,这对重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人文”被解读为社会变革的通行法则,在《辞海》中人文被解释为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我国社会进入全新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空前发展,信息形成了快速传播,个人意识也空前高涨。

在物质极大丰富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出现了迷茫和空虚。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人文素养现状明显堪忧。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是如何处事,如何学习,如何思维,是一个大学生内化为一个优秀人的基本品质要求。

大学生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理想追求,社会的道德和价值等。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是一个进行自我提升,以及进行内在生长和文化滋养综合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知性统一的过程。

高校大学生在进行人文教育中需要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教育。

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建设中,认识人文素养的教育具有重要性,通过客观分析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积极形成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建构等。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一)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在竞争机制下社会各个领域,已经给转型化的社会带来了激烈竞争,大学生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考研和考证,目的是找到好工作,进而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尤其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明显被忽视。

在专业课程之外大学生最希望学习的是计算机和英语等实用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对自己的就业,以及对自己的“钱途”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人文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多,在进行问卷中发现,一些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竟然是来自游戏的内容等,对于一些历史,以及人文的认识存在扭曲情况。

(二)大学生价值观迷失人文素养是人们去发现人生的真谛,以及形成人生的价值观。

在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的学说和新的思潮涌入,人们在价值取向和信念选择方面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向化和多维化的情况。

在没有升学压力下,很多的大学生不明白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生活具有困惑情况,对如何成长具有仿徨和无助的情况。

在学生没有压力下,大量闲暇时间不知道干什么,对未来也看不清楚。

(三)大学生内在修养缺乏大学生在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比较差。

在文字表述也比较弱,因为语文知识缺乏,在论文写作中文理不通。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往往在文字表达中更令人堪忧。

很多大学生过度沉迷网络,很少接触经典著作,对社会科学基础了解不多,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等精神财富知道的更少。

大学生在修养和行为意识方面缺乏,不懂得做人的基本规范,公共意识差,社会的道德水平低,行为举止不文明和功德意识淡薄。

一些学生因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祖国和人民缺乏深厚情感。

在价值观方面仅仅是追求功利,在择业、交友和恋爱等方面动机不纯,往往存在违纪和违规等现象。

(四)大学生心理素質差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对社会问题,个人问题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差,在遇到挫折情况下不能进行有效的排解,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很多大学生入学前处处受到呵护,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

因为心理承受力差,在学习成绩,以及生活中往往丧失勇气等。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不足的原因(一)人文专科教育缺如在高等教育推动过程中,过分的注重科学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理科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不够,甚至在人文知识方面出现空白。

在大学中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缺乏,在文化氛围营造,以及学生个体体验方面都没有形成重视。

理工院校大学生在进行试验,综合试验和课程设计之外,很少参加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造成了在文学、艺术和法律方面的知识缺乏。

有些大学生文学修养不够,在语言表达方面,以及文字书写方面不足。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低下,情感脆弱,缺乏积极心态,在心理素质方面差,缺乏社会责任心。

(二)校园人文环境创设差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理念,但是很多的工科院校在人文气息方面明显处于薄弱情况。

在理科院校中因为充满了竞争,学生将大量时间放在了专业知识方面,仅仅关注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在课余时间主要是备考,以及专业性的职业技能方面知识学习。

学校在人文书籍方面准备的不多。

在这种环境下容易造成急功近利情况,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很难得到提高。

在学校中因为学生急功近利,在人文素养方面提高不多,在开展人文活动中,学生也无法体会到人文的魅力丽等。

在单调的校园生活和淡薄的人文气息中造成了大学生难以感受人文情怀,最终在学生价值观方面难以形成,以及学生的行为失范等。

(三)人文教育理念偏差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高校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培训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忽略的对人的塑造。

在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情况下,理科和工科的学生也可以在具有专业知识之外,对人文知识形成理解。

在教学理念的方面具有偏移的情况下,造成了在发展学生个性,以及进行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往往喜欢最新的科技,但是在心灵方面明显空虚。

在高校教育中虽然也涉猎了一些人文知识,但是多数是局限于课本,在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培养理念下,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自然知识有限,真正的提升人文素养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对策(一)积极培养人文意识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和塑造中,可以让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

在大学教育中需要既具有人文知识,也具有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大学生起步的关键,而人文知识是引领大学生走向高远的重要环节。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主要是从学科角度进行创意,是提高大学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生教育中需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加强在人文知识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将人文知识有效的转变为人文素养,在培养学生做事中要先做人,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真对待人文社会角度,可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和融合。

在知识方面可以形成转化的过程,在强化自己的行动中,可以将思想和理念等结合行动,进行积极塑造。

大学生在认识人文教育意义后,在读书和内在品质塑造方面会投入更多力量。

对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极的进行文科知识教育活动,也可以看到不仅仅是高校,在整个社会都会逐步认识到大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对健全的人格,以及进行综合水平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面推动人文教学在大学人人文素质的培养中需要从全方位和立体化的角度进行塑造,在大学教育中需要深入进行人文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方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基础,积极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中将人文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人文素质的教育中强调精神塑造,将人文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通过人文学科的培养实施,提高人的文化、理论和道德。

在高校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中,需要从管理到教学,从行政管理到教职工的建设,资源的投入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在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范围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艺术、历史、文学和哲学的教学熏陶。

在塑造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净化心灵和健全人格,促进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塑造校园人文环境在进行校园环境塑造中,从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角度进行持续性塑造。

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中,需要形成长期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提升。

在进行教育环境改革和塑造中,可以从校园文化载体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高校可以积极的开展丰富多彩,以及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基础上,可以对自身能力形成提高。

在各种社活动过程中,可以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培养角度,让大学生可以融合为一体,可以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协同,促进大学生个性可以得到张扬,同时在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方面可以得到全面提高,通过进行人文学习和讨论,可以举办各种讲座,构建丰富的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蓬勃的学术氛围,起到教育、启迪和感染的作用。

在推动科技节和文化周等活动中,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展示个性,凸显爱好,培养对生活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行为,并且培养他们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

(四)建构良好的评估体系在传统应试教育的约束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评估等采用的是量化评估。

在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中主要是运用潜在手段,没有能够完全全面的运用量化指标进行衡量。

主要是运用社会科学知识方面掌握的测评方法进行考察,但是对内化的内容却不能形成有效检测。

在人文素养培养中可以从大学教育的角度进行定位,以及能力等方面进行塑造,需要在遵循知识传授,以及全面积累下实现素质的提高,同时可以促进大学生能力的提高。

目前高校在进行教学传统观念的改变中,从人文教育的角度进行核心素质的教育,并且建立起良好的大学生评估体系,将定性指标和定评分相互结合,形成全面和客观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在教育中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评估体系的建构及形成大学生人文素质重建,并且积极的落实到实处。

总之,在当代大学生培养背景下,需要積极的分析大学生人文素养不足方面的存在问题和原因,积极培养人文意识,推动人文教学,塑造校园环境,构建评估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在推动我国大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提高的角度,形成在人才质量方面的全面提升。

课题项目: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2016年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16FYHLX003);2017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SZ201702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