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道德与法治题型

中考道德与法治题型


【解法指导】
总的说来,解答活动探究题的一般步骤有:第一步: 走进材料的情境。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材料的具体情景, 根据题目规定的具体身份,进行相应的回答。第二步: 全面搜集相关信息。认真分析情景材料(包括文字、 漫画、图表等)蕴含的主要观点,根据设问要求,揭 示出主要观点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出与题目要求相切 合的基本观点。第三步:严格按照题目的要求,对信 息归纳运用。考生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要严格按照设 问指向对考查内容涉及到的相应信息整理和归纳。但 活动探究题不同于一般的回答题,它往往要求答案既 要符合教材的基本观点,又要体现综合实践性。因此, 设计的答案应蕴含着相应的活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包括活动形式、操作步骤等)。
中考题型
中考总复习
单项选择题
一审:认真审读题干,找中心词。注意问法,找 关键词。常见问法有:说明、表明、原因、结果、 启示等。 二排除:分析题肢,识别对错。
错误的选项如:关键字词错误,关系颠倒,半句 正确半句错误等。
三对照:辩清干肢关系,寻觅正确答案。
例1:2005年高考,北京首次出现两份特殊试 卷-----特意为北京市盲人学校的两名视障生准 备的大字卷,并且特别批准取消了填写机读卡 的程序,允许视障考生在大字卷上直接作答。 这一现象说明:( B )
⑴国情搜索:建设生态文明的依据是什么?
⑵政策点击: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 固树立”,必须坚持实施什么样的国策和贯彻 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⑶思维拓展:请你策划一次以“打造绿色校园” 为主题的活动,并写出活动方式及主要内容。
⑷明理践行:运用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建设“生 态文明”的意义并说明我们中学生在建设“生 态文明”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典例分析】
分析说明题【题型分析】
材料分析题是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重要题型,形式多样,富于变 化,兼容性强,具有一定难度,是考生必须掌握的一种题型。材 料分析题,要求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和思想性,考查分析、判断、综合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注重理论 和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凸现德育功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 值观引导,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明理践行,实现和谐发展。 材料分析题的设问往往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或社会普遍关注 的实际问题,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同学 们就试题给予的观点、材料、情景等现象,根据问题进行分析说 明。材料分析题问题的设计有大有小,综合性强,答案要求多样 和多元,学生做起来有一定难度,得分率不是很高,所以应该予 以特别重视。此题型主要以文字材料类、图表类、漫画类、图文 结合类为主。
【典例分析】
新闻一 新华网讯:回望30年不难发现,河南省越来越坚定地践 行“两个毫不动摇”,在一届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探索前 进,从而实现了河南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性突 破,创造了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迅速增长、质量显著提高、贡献 明显增大”的辉煌现在,成功走出了一条国有民营“双轮驱动”, 公有非公“两翼齐飞”,具有河南特色的强省之路。
新闻二 河南日报报道:今年上半年河南省非公有制工业增长迅 速,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061.95亿元,增长25.8%; 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8.5%。从企业效益看,全省非公 有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02.52亿元,增长49.7%;实 现利润743.14亿元,增长59.4%,利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的71.1%。
【典例分析】
2008年12月2日至3日,“中国国际生态建设 市长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此次高峰论坛的 主题是“城市与新农村生态建设──规划战略 及项目实践”,以“城乡生态建设”和“水治 理”。来自辽宁、浙江、江苏、广西、上海、 山西等省20多个城市和地区的市长及政府官员 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与与会专家、学者就生态 文明建设、资源解决方面的议题进行了直接对 话交流。
多项选择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辨析题【题型分析】
辨析题又称为判断分析题,这种题型在中考中较为常 见,它侧重考查分析判断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运用 能力。初中学生往往缺乏辩证思维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思维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绝对化倾向,比如对某一事 物或观点的认识,要么认为绝对正确,要么认为绝对 错误。这种题型则能有效地考查全面、辩证的分析问 题的能力,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这种题型灵活多变,迷惑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辨 析题大致可以分为是非判断类、因果关系类、条件关 系类、并列关系类、转折关系类、辨析行为类等几种 类别。
根据上述两则河南省的经济新闻,分析回答下 面的问题:
⑴新闻一中河南省坚定践行的“两个毫不动摇” 指的是什么?
⑵新闻二中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数据反 映了什么?
⑶河南省非公有制工业增长迅速,对全省工业 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8.5%。以小见大,这是 否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 基础?请结合新闻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 (1)依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

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加重、生 态失衡等;我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答 (2)实施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策;贯彻可持续发 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相结 合。
案: (3)方式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如举办主题班会、办黑板报、 搞图片展览等。内容可包含学校里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 好人好事及浪费资源、破坏学校花草树木的照片,对学校 目前在环境、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的重视、对取得成绩的 总结、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等。
解析:这类试题在中考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 属于基本类型,其综合性比较强,能力要求比 较高。解答第一问,需要充分理解现阶段我国 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问,从河南省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数据可知,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是非公 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故第二问可围绕非公有 制经济的意义来组织答案。第三问应该联系我 国的社会性质及当今的发展状况来分析作答。
【解法指导】
解答辨析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辨别正误。这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判断不准,后面的分
析就会做无用功。面对辨析题,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推敲,明 确题目中的观点或行为正确与否,做出准确判断。 第二步,分析说明。这是解题的重点所在。如果通过辨别,认为 观点或行为正确,就要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正确的原因,如果 认为观点或行为错误,就要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 纠正错误。分析说明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全面透彻,有理有据。 第三步,总结评价。在辨是非、明对错、析事理的基础上,从宏 观和微观两方面得出总结评价,亮明自己的观点,或指明正确观 点的意义,或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和危害,以达到照应题目、深 化主题的功效。
A、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 B、人生在世,“吃、穿”二字 C、牢记并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D、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
【典例分析】
下表为某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统计表,从中可 以得出( )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人均纯收入
(元)2006年8690.623263.992007年
9124.34216.752008年上半年5123.42642.17
活动探究题【题型分析】
近年来,活动探究题作为一种新的题型,成为各地中 考试题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题型创新性、实 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是 典型的开放性试题,其设计别出心裁,既贴近教材, 又结合学生实际,重在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中考改革的精神,是对 课程标准规定的“活动建议”的贯彻落实,反映了中 考思想品命题的科学化方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活动探究题主要分认识实际问题类、解决实际问题类、 设计活动方案类、应用写作类、活动探究综合类等。
1视障考生会受到特殊优待
2这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具体体现
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给公民提供了 越来越多的公平机遇
4我国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正在得到逐步改善
A 1、2 B 2、3 C 3、4 D 1、4
怎样抓住关键词
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 句话中,被称之为命题人的“指令性要求”。在平时 的做题过程中,养成好习惯,把题干和题肢的关键词 画出来。
①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
②城
乡居民收入没有差距
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渐降低 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④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解答表格题要求既从横向上看,又从纵 向上看。本题从横向上看,城乡居民收入存在 明显差距,可见②错误,采用排除法排除掉; 从纵向上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可 见③不正确,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解法指导】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对学生来说,稍有难度,若能掌握解题技巧, 难题也能迎刃而解。首先,把材料认真的读一遍,联 系所学知识,勾画出一些重点关键词、关键句。再根 据这些关键词、关键句,联系题目的设问,回归教材 组织答案。在回答问题时,书本知识与材料内容都要 有所运用,一般来说,先答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再 用给出的材料加以说明。有的时候,题目的答案就在 给出的材料中,只要把语言重新组织一下就可以了。 此外,还要多问自己几个“是什么事”、“为什么会 这样”、“该怎么做”,这样可以把题目答地更全面, 确保万无一失。
分析:目前中考试题中的活动与探究题,大多 数不是单纯的认识实际问题类、解决实际问题 类、设计活动方案类或者应用写作类,而是这 些类型的综合。活动探究的综合,增大试题的 灵活性,意在考查综合能力。本题是认识实际 问题类、解决实际问题类和设计活动方案类三 者的综合。回答第一问要围绕我国的资源、环 境国情来分析;第二问,应注意设问包括国策、 战略、方略等方面,不能只回答一个方面;第 三问是纯粹的“活动形式”,选取常用的形式 回答即可;第四问,只要结合自身实际谈出自 己的做法即可。
例3:中学生立志报效祖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落实到行动上,最重要的是:
A积极抵抗侵略,抵御外侮 B不做有损祖国的事情 C虚心向外国学习,使祖国日益强大 D努力学习,做一个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