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2013最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2013最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2013最新)绪论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历史必然性参绪论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虽诞生于19世纪,但却在当代有很强的适用性。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恩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并由此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在中国,诞生于半殖半封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邓小平理论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综上可以看出马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1850年前后,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参考答案]把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而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而科学性是最根本的,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要把握规律性,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规律不断丰富发展马义。

最后,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促进理论创新。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现实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它是过去“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引起将来的“现实”的原因。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辩证的。

(1)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

可能性是潜在的、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现实性也不同于可能性,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2) 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它是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是不会变为现实性的;而可能性则是尚未展开、没有实现的现实性。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现实性中产生出可能性,而可能性又不断变为现实性的转化过程。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

(2)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3) 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好的可能性。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要把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条件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

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面临着两种可能、两种前途和命运。

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等。

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里,“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性、特殊性。

“社会主义”则是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根据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不管中国的情况如何特殊。

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又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把握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其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所以,事物发展的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客观规律内在地包含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显然是错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