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36 页例3。
执教:津市市灵泉中心小学唐燕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乘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
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
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和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和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本课学习中,用启发和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体全过程参和,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因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当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使用。
教学难点: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我想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的数学王国,你们愿意吗?我先到口算殿看一看吧。
口算:最后二题能不能很快算出结果来呢?其实我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结果!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口算训练的同时,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数学王国那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因为有了枝繁叶茂的树林。
现在正是阳春三月,国王可不会错过了这个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他们国王也跟我们国家还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引入主题图(课件: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
师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质疑问题,引出新知。
)1.课件出示: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
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师:“你打算怎么帮助国王呢?”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2.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探究、验证。
再来猜一组:师:中间可以10用“=”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4.小组讨论: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5.合作探究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1)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谁能举出三个数。
如:??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谁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请你分别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2)下面请同座位合作来试一试: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再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看是不是相等。
(3)指名两组汇报,并板书:??(4)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6、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3个数,能不能把我们的发现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7.归纳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
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两个数的和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习2、数学游戏:找朋友(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甲组乙组分组计算比赛: 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回应课首,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现在你能很快算出原来那几道题的得数吗?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六、课堂总结和评价:今天在数学王国你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甲组乙组【篇二: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评价标准】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评价标准2【篇三: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数山有路趣为径——《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
苏教版教材中有关“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认识单位“1”,认识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之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方法。
本课时内容不仅为本单元学习几分之几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基础,也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了根基。
因此,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直接干扰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从分数的份数定义入手,始终关注每份和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强调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从而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教学上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
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
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具象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表示的个数和总个数的关系,而忽略了表示的份数和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因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逻辑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②使学生能用几分之一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相应的几分之一。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分数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两个及其以上物体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够把个数和份数区别开来。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贴图2.学生准备每人2张作业纸、一支水彩笔、1把学生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寻知识起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创设春游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复习旧知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设计意图:课的伊始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春游情境,为新知的引入拉启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
通过春游分食品,既复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箭双雕”。
该环节摈弃了惯用的复习模式,切实做到了在情境中复习旧知,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唤醒了学生原有的旧知存储。
】二、引导探究,构建知识模型(1)感知整体,初步认识1.出示图:将2瓶水平均分成两份。
(1)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怎样用分数表示分矿泉水的结果?(2)感受整体,共同交流。
①用集合圈表示整体,用虚线表示分割。
②探讨二分之一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1)引导学生再次感知整体。
用集合圈表示整体。
(2)展示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3)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
(二)动手操作,加强认识1.出示图:将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2.提出问题。
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3.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动手分一分。
4.汇报交流。
(三)比较深化,揭示课题1.苹果总个数不同,每份个数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2.不管有多少个苹果或多少瓶水,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
3.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使抽象的分数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变得具体和生动起来,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建构起分数的恰当的概念意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
切实做到了淡化概念,注重实质,使学生建构的过程得以凸显,内化的知识得到外显。
】三、巩固练习,深化知识体系(一)知识竞技场。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结果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的几分之一所表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