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第一章: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2sin sin sin a b cR C===A B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C R=;(正弦定理的变形经常用在有三角函数的等式中)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C C++===A +B +A B . 3、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C S bc ab C ac ∆AB =A ==B .4、余 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5、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cos 2a b c C ab+-=.6、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222a b c +=,则90C =为直角三角形;②若222a b c +>,则90C <为锐角三角形;③若222a b c +<,则90C >为钝角三角形.第二章:数列1、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3、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4、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5、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6、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7、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8、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9、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10、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1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12、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A 称为a 与b 的等差中项.若2a cb +=,则称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 13、若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11n a a n d =+-.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a a n m d =+-;②()11n a a n d =--;③11n a a d n -=-;④11n a a n d-=+;⑤n ma a d n m-=-.14、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仍是等差数列;连续m 项和构成的数列成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①()12n n n a a S +=;②()112n n n S na d -=+. 16、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 ,则()21n n n S n a a +=+,且S S nd -=偶奇,1n n S a S a +=奇偶.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2121n n S n a -=-,且n S S a -=奇偶,1S nS n =-奇偶(其中n S na =奇,()1n S n a =-偶).17、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18、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若2G ab =,则称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19、若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比是q ,则11n n a a q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n m a a q -=;②()11n n a a q --=;③11n n a q a -=;④n mn ma qa -=. 21、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仍是等比数列;连续m 项和构成的数列成等比数列。
22、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的公式:()()()11111111n n n na q S a q a a q q q q =⎧⎪=-⎨-=≠⎪--⎩.1q ≠时,1111n n a aS q q q=---,即常数项与n q 项系数互为相反数。
23、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则S q S=偶奇.②nn m n m S S q S +=+⋅. ③n S ,2n n S S -,32n n S S -成等比数列.24、n a 与n S 的关系:()()1121n n n S S n a S n --≥⎧⎪=⎨=⎪⎩一些方法:一、求通项公式的方法:1、由数列的前几项求通项公式:待定系数法①若相邻两项相减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b kn a n +=,列两个方程求解;②若相邻两项相减两次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c bn an a n ++=2,列三个方程求解;③若相邻两项相减后相除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b aq a nn +=,q 为相除后的常数,列两个方程求解;2、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①若化简后为d a a n n =-+1形式,可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求解; ②若化简后为),(1n f a a n n =-+形式,可用叠加法求解;③若化简后为q a a n n =÷+1形式,可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求解;④若化简后为b ka a n n +=+1形式,则可化为)()(1x a k x a n n +=++,从而新数列}{x a n +是等比数列,用等比数列求解}{x a n +的通项公式,再反过来求原来那个。
(其中x 是用待定系数法来求得) 3、由求和公式求通项公式:①11S a = ② 1--=n n n S S a ③检验n a a 是否满足1,若满足则为n a ,不满足用分段函数写。
4、其他(1)()1n n a a f n -=+形式,()f n 便于求和,方法:迭加;例如:11n n a a n -=++ 有:11n n a a n -=++()()2132111341413412n n n a a a a a a n n n a a n a -=+=+=+++-=+++++=+各式相加得(2)11n n n n a a a a ---=形式,同除以1n n a a -,构造倒数为等差数列;例如:112n n n n a a a a ---=,则111112n n n n n na a a a a a ----==-,即1n a ⎧⎫⎨⎬⎩⎭为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3)1n n a qa m -=+形式,1q ≠,方法:构造:()1n n a x q a x -+=+为等比数列;例如:122n n a a -=+,通过待定系数法求得:()1222n n a a -+=+,即{}2n a +等比,公比为2。
(4)1n n a qa pn r -=++形式:构造:()()11n n a xn y q a x n y -++=+-+为等比数列;(5)1nn n a qa p -=+形式,同除np ,转化为上面的几种情况进行构造;因为1nn n a qa p -=+,则111n n n n a a q p p p--=+,若1q p =转化为(1)的方法,若不为1,转化为(3)的方法二、等差数列的求和最值问题:(二次函数的配方法;通项公式求临界项法)①若⎩⎨⎧<>001d a ,则n S 有最大值,当n=k 时取到的最大值k 满足⎩⎨⎧≤≥+001k k a a②若⎩⎨⎧><01d a ,则n S 有最小值,当n=k 时取到的最大值k 满足⎩⎨⎧≥≤+001k k a a三、数列求和的方法:①叠加法:倒序相加,具备等差数列的相关特点的,倒序之后和为定值;②错位相减法:适用于通项公式为等差的一次函数乘以等比的数列形式,如:()213nn a n =-⨯;③分式时拆项累加相约法:适用于分式形式的通项公式,把一项拆成两个或多个的差的形式。
如:()11111n a n n n n ==-++,()()1111212122121n a n n n n ⎛⎫==- ⎪-+-+⎝⎭等;④一项内含有多部分的拆开分别求和法:适用于通项中能分成两个或几个可以方便求和的部分,如:21n n a n =+-等;第三章:不等式1、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相减法;相除法;平方法;开方法;倒数法等等。
2、不等式的性质: ①a b b a >⇔<;②,a b b c a c >>⇒>;③a b a c b c >⇒+>+;④,0a b c ac bc >>⇒>,,0a b c ac bc ><⇒<;⑤,a b c d a c b d >>⇒+>+; ⑥0,0a b c d ac bd >>>>⇒>;⑦()0,1n na b a b n n >>⇒>∈N >;⑧)0,1a b n n >>>∈N >.3、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4、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判别式24bac ∆=- 0∆> 0∆= 0∆<二次函数2y ax bx c =++()0a >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20axbx c ++=()0a >的根有两个相异实数根1,22b x a-=()12x x <有两个相等实数根122b x x a==-没有实数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20ax bx c ++> ()0a >{}12x x x x x <>或2b x x a ⎧⎫≠-⎨⎬⎩⎭R 20ax bx c ++< ()0a >{}12x xx x <<∅∅5、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 和y 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 y ,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 y 构成的集合.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0x y C A +B +=,坐标平面内的点()00,x y P .①若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上方. ②若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下方.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0x y C A +B +=.①若0B >,则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上方的区域;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下方的区域.②若0B <,则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下方的区域;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上方的区域.10、线性约束条件:由x ,y 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x ,y 的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 ,y 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x ,y 的一次解析式.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11、设a 、b 是两个正数,则2a b+称为正数a 、b称为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 1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0a >,0b >,则a b +≥2a b+≥. 1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222,a b ab a b R +≥∈;②()22,2a b ab a b R +≤∈;③()20,02a b ab a b +⎛⎫≤>> ⎪⎝⎭;④()222,22a b a b a b R ++⎛⎫≥∈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若0a b <<且1a b +=,则四个是数中最大的 ( ) A.12B.22a b + C.2ab D.a2. 若x , y 是正数,且141x y += ,则xy 有 ( ) A.最大值16 B.最小值116C.最小值16 D.最大值116{}21.21.31.31.,613S .31n --=-∙=-D C B A x x a n n 则中,等比数列4. 设命题甲为:0<x <5,命题乙为|x -2|<3,那么甲是乙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5.如果命题“p 且q ”与命题“p 或q ”都是假命题,那么 ( )(A ) 命题“非p ”与命题“非q ”的真值不同(B ) 命题“非p ” 与命题“非q ”中至少有一个是假命题 (C ) 命题p 与命题“非q ”的真值相同 (D ) 命题“非p 且非q ”是真命题6.等差n a n 的前}{项和mS a a a m S m m m m n 则且若,38,0,1,12211==-+>-+-等于( ) A .38B .20C .10D .97. 已知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S 6=36,S n =324,S n -6=144(n >6),则n 等于 ( )A .15B .16C .17D .18 8. 已知8079--=n n a n ,(+∈N n ),则在数列{n a }的前50项中最小项和最大项分别是( )A.501,a aB.81,a aC. 98,a aD.509,a a9.若关于x 的方程的取值范围则实数有解a a a xx ,03)4(9=+⋅++是( )A .(-∞,-8] ∪[0,+∞﹚B (-∞,-4) C[-8,4﹚ D (-∞,-8] 10.在△ABC 中,a =x ,b =2,B =45,若△ABC 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是( )A.()2,+∞B.(0,2)C.(2,D.)211.在△ABC 中,已知a 比b 长2,b 比c 长2,且最大角的正弦值 是32,则△ABC 的面积是( ) A.154 B.154 3 C.214 3 D.3543 12.设,x y 满足约束条件360x y --≤,20x y -+≥,0,0x y ≥≥,若目标函数(0,0)z ax by a b =+>>的最大值为12则23a b+的最小值为( ) A.256 B.256C.6D. 5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3.p:若0)2)(1(=+-y x ,则1=x 或2-=y 则p 的逆否命题是┐p 是14..673626,,01122112112==+-=+-+a x x x x x x x a x a n n ,且满足有两个实根方程求n a =15.不等式049)1(220822<+++++-m x m mx x x 的解集为R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16.若负数a,b,c 满足a+b+c=-9,则. cb a 111++的最大值是三、解答题17.(12分)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 o s c o s B C ba c=-+2. (1)求角B 的大小;(2)若b a c =+=134,,求ABC ∆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