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试卷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如果在水冷壁的管子里结了一层水垢,其他条件不变,管壁温度与无水垢时相比将提高(√)
2、同名准则数相等,两种现象必相似。
(×)
3、流体分别在较长的促管和习惯内做强制紊流对流换热,如果流速条件相等,则粗管内换热较大(√)
4、根据流体流动的起因不同,把对流换热分为层流换热和湍流换热(×)
5、沸腾的临界热流量q c是从不稳定膜态沸腾过渡到稳定膜态沸腾的转折点。
(×)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导热微分方程的三类定解条件
答:第一类:规定了边界上的温度;第二类:规定了边界上的热流密度;第三类:规定了物体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及周围流体的温度。
2、试用简明语言说明边界层的特点及引入边界层的意义。
答:特点1)流动边界层厚度δ<<l 2)有层流紊流,且紊流区有层流底层3)边界层内的速度梯度很大4)分为主流层区和边界层去
意义1)缩小研究区域2)简化微分方程
3、使用特征数方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特征长度应该按该准则式规定的方式选取(2)特征速度应该按规定方式计算(3)定性温度应该按该准则式规定的方式选取(4)准则方程不能任意推广到得到该方程的实验参数的范围以外。
4、简述沿热竖壁自然对流局部系数变化原因
答:层流厚度增加,h减小;逐渐变为湍流,h增加;旺盛湍流h几乎为常量5、非稳态导热正规与非正规的区别在哪里?请用文字和数学语言描述
答:正规温度分布受热边界条件的影响,
o
F≥0,.2;非正规温度分布受初始温度分布的影响,≤0.2
三、计算题(共50分)
1、(10分)一砖墙的表面积为12,厚为260mm,平均导热系数为1.5W/(m.K)。
设面向室内的表面温度为25℃,而外表面温度为-5℃,试确定次砖墙向外界散失的热量。
解:根据傅立叶定律有:
2、(12分)某一瞬间,一无内热源的无限大平板中的温度分布可以表示成
t 1=c
1
x2+c
2
的形式,其中c
1
、c
2
为已知的常数,试确定:
f
t o
F
2
m
W
t
A9.
2076
26
.0
5)
(
25
12
5.1=
-
-
⨯
⨯
=
∆
=
Φ
δ
λ
(1) 此时刻在x=0的表面处的热流密度
(2) 此时刻平板平均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物性已知且为常数。
3、(14分)一热电偶热接点可近似地看成为球形,初始温度为250C ,后被置于温度为2000C 地气流中。
问欲使热电偶的时间常数热接点的直径应为多大?
以知热接点与气流间的表面传热系数为
,热接点的物性为:,,如果气流与热接点之间还有辐射换热,对所需的热接点直径有何影响?热电偶引线的影响忽略不计。
解:由于热电偶的直径很小,一般满足集总参数法,时间常数为:
故
热电偶的直径:
验证Bi 数是否满足集总参数法
故满足集总参数法条件。
若热接点与气流间存在辐射换热,则总表面传热系数h (包括对流和辐射)增加,由知,保持不变,可使V/A 增加,即热接点直径增加。
αδρλδττ
δρδλλλδδ
δ111001222)2(0)
1(2C cA A C d dt A q d dt cA C dx dt
q dx dt q x C dx
dt x x x x x ==⨯-=-=-==-=======则由能量平衡:
解:s c 1=τ)/(352K m W ⋅)/(20k m W ⋅=λ3/8500)/(400m kg k kg J c =⋅=ρ,hA cv c ρτ=m c h t R A V c 51029.10400850035013//-⨯=⨯⨯===ρm R d 617.01029.103225=⨯⨯⨯==-0333.00018.0201029.10350)
/(5<<=⨯⨯==-λA V h Bi v hA cv
c ρτ=c τ
4、(14分)、已知:一直管内径为2.5cm 、长15m ,水的质量流量为0.5kg/s ,入口水温为10℃,管子除了入口处很短的一段距离外,其余部分每个截面上的壁温都比当地平均水温高15℃。
求:水的出口温度。
并判断此时的热边界条件。
解:假使出口水温℃,则定性温度℃, 水的物性参数为。
因℃,
不考虑温差修正,则
,
, 。
另一方面,由水的进口焓,出口,得
热量。
,需重新假设,直到与相符合为止(在允许误差范
围内)。
经过计算得℃,。
这是均匀热流的边界条件。
50"=t ()
302305021"'=+=+=t t t f ()()42.5Pr ,/105.801,/618.06=⋅⨯=⋅=-s m kg K m W ηλ4
6
10317715.801025.01416.3105.044Re >=⨯⨯⨯⨯==μπd m 15=-f w t t 7.18042.531771023.04.08.0=⨯⨯=f Nu ()K m W d Nu h f ⋅=⨯==2/9.4466025.0618.07.180λ
()kW t t dl h f w 94.781515025.01416.39.44661=⨯⨯⨯⨯=-=Φπkg kJ i /04.42'=kg kJ i /3.209"=()
()kW i i m 67.8304.423.2095.0'"2
=-⨯=-=Φ12Φ>Φ"t 1Φ2Φ5.47"=t kW 4.7821=Φ=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