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必修一 _荆轲刺秦王 PPT课件 (5)

高一语文必修一 _荆轲刺秦王 PPT课件 (5)

❖ 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 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 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 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 价值: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 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为塑 造人物而编造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真实。
背景简介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 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 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 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 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 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 •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 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行事周密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胆识超人、气质非凡 生死搏斗 视死如归
四、荆轲被斩(18段)
拓展延伸
❖你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历代对荆轲的评价:
❖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来自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 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 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 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我看荆轲刺秦王?
❖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而秦 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少数人的 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失败告终。
❖ 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 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 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 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 代五声之一。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 专诸
❖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 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 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 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 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 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 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 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 正字音: ❖ 通文意: ❖ 1、通假字(以、反、振、庭、还、卒、且) ❖ 2、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
容词的活用) ❖ 3、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
重点字词
❖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日以尽矣 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燕王拜送于庭 秦王还柱走 卒起不意 夏无且
❖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函封之
❖ 取之百金 ❖ 发尽上指冠
❖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 嘉
❖ 箕踞以骂曰
❖ 动词的使动用法: ❖ 使使以闻大王 ❖ 动词作名词: ❖ 使使以闻大王
❖ 形容词作名词: ❖ 丹不忍以己之私 ❖ 其人居远未来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群臣怪之
特殊句式
❖ 判断句:
❖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 也
❖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 俱
❖ 状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 燕王拜送于庭 ❖ 见燕使者咸阳宫 ❖ 使毕使于前
❖ 省略句:
❖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 曰
❖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 使(之)毕使于前
❖ 被动句: ❖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定语后置: ❖ 金千斤,邑万家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群臣侍殿上者
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 文章围绕哪个字展开,为我们讲述了一件什 么事?
❖ 文章围绕“刺”字展开,为我们讲述了燕使 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行刺秦王的起因、经过、 结果。给我们上演了一场波澜起伏、惊心动 魄的历史剧。
理清思路,感知人物
❖ 第一部分(第1~2段):行刺缘起(起因) ❖ 第二部分(第3~9段):行刺准备(发展) ❖ 第三部分(第10~17段):廷刺秦王(高潮) ❖ 第四部分(第18段):荆轲被斩(结局)
了解作者、作品
❖ 关于作者: ❖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
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 《短长》《事语》《修书》等名称,后经汉 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战国策》。
❖ 关于《战国策》:
❖ 结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 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 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 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属国别体史书。
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 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去了以后,就再也不回来了。用 来形容事物已成陈迹,不能重现。唐·崔颢 《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
图穷匕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 本意显露出来。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 悲壮苍凉的气氛。
❖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
详写场面 准备信物
人物形象
樊於期:义勇刚烈、 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
热肚直肠
擅长辞令、老于心计
怒斥太子
太子丹:浮躁多疑、 荆轲:直率刚烈、
谋事不周
有勇有谋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三、廷刺秦王(10~17段)
❖ 厚遗蒙嘉 ❖ 顾笑武阳 ❖ 图穷匕见 ❖ 倚柱笑骂
“以”通“已”,已经。 “反”通“返”,返回。 “振”通“震”,惧怕。
“庭”通“廷”,朝廷,宫 “还”通“环”,环绕。 “卒”通“猝”,突然。 “且”通“雎”。
词类活用
❖ 名词作动词: ❖ 樊於期乃前曰 ❖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 皆白衣冠以送之 ❖ 乃朝服 ❖ 前为谢曰
❖ 名词作状语: ❖ 秦兵旦暮渡易水 ❖ 进兵北略地
一、行刺缘起(1~2段)
❖ 1、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 2、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
格特征? ❖ 3、文章写太子的“不忍”有什么作用?
二、行刺准备(3~9段)
❖ 1、为行刺秦王,荆轲和太子丹都做了哪些准 备,该怎样概括?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准备信物
准备匕首
易水送别
怒斥太子
配备助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