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一二章实验探究题训练(含答案)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一二章实验探究题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科学一、二章实验探究题训练1.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还缺少的步骤F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2.张辉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汁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1时间(分) O 2 4 6 8 10 12 14 161温度(℃)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______℃,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______分钟。

(2)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

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 )(3)摄氏度是常用的温度单位。

在科学上把______的温度定为0℃,______的温度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l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l摄氏度。

3.教室的玻璃窗是双层的。

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

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

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下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上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

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不当操作有关?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明改进操作方法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厘米) 单层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3 23(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分)为探究微量元素铁(Fe)、锌(Zn)对白玉蜗牛生长的影响,某校兴趣小组选取体重相近的白玉蜗牛并分成4组,在相同的环境中进行喂养实验。

兴趣小组同学建立的猜想和假设是实验数据记录结果见下表。

组别数量(只) 实验开始体重(克/只) 实验后体重(克/只) 增重(%) 不提供饲料组10 24.75±2.5 全部死亡普通饲料组10 25.8±2.8 31.44±7.74 21.O9普通饲料+Fe组10 21.15±3.O5 32.4±2.6 28.82普通饲料+Zn组10 24±2.6 35.42±6.02 47.58则在这一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_______。

根据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2分)小明发现他家种植的菊花出现了异常现象,靠近马路一侧的菊花不开花,远离马路一侧的菊花开花。

小明观察周围环境后,发现马路边安装了许多路灯。

小明和爸爸选择靠近路灯的l株未开花的菊花,晚上用黑色塑料袋套起来,白天取下,观察一段时间,看它是否能开花。

(1)该实验方案的设计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们应该选择___________作为这株菊花的对照组。

(3)他们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法,该方案有什么明显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牛顿曾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人掷出去的石头总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

于是牛顿提出了一个设想,在一座高山上架起一只水平大炮,以不同的速度将炮弹平射出去,射出速度越大,炮弹落地点就离山脚越远。

他推想:当射出速度足够大时,炮弹将会一直运动下去,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牛顿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

右图是他画的“大炮”草图(1)根据以上资料和牛顿的“大炮”草图,推测牛顿当年的重要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牛顿当年的推测已变成了现实,人们应用他的推论,利用现代科技制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想看,牛顿在研究“大炮”问题时用到什么研究方法……………( )A.由石头落地直接得出结论B.由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C.以可靠的事实、实验为基础,经过合理分析、推理得到结论D.根据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总结,得出结论7.科学课本提到了“一天,伽利略在一所大教堂里看到屋顶垂下一.根长链子,链子尽头的那盏灯在不停摆动。

他观察到灯左右摆动时,摆动间隔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

为了确认这一设想,他把手指按在手腕上,利用脉搏跳动的次数的恒定性来测定灯左右摆动所需的时间。

经过多次反复的测试,终于证明了他的设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后来人们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发明了带摆的钟”。

那么,哪些因素决定吊灯往返摆动的时间呢?张勇和赵良提出下列猜想:张勇猜想:能由吊灯的绳长决定;赵良猜想:可能由吊灯的摆动幅度决定。

他们按照如图仪器进行实验。

一根细绳一端拴一个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实验序号摆长(绳长)/厘米摆动幅度/厘米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小球往返摆动1次的时间/秒1 100 5 40 2.O2 100 8 40 ?3 80 5 30 1.5根据以上资料和实验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画线提到“他的设想”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张勇和赵良的设想,请你也提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格中的“?”的数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4)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本次实验可以得知张勇和赵良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钟摆是利用本实验原理制成的。

某一钟摆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钟摆摆长调 __________(填“长”或“短”)一些。

8.2011年3月,酒后驾驶作为一种新型犯罪类型写入我国法律。

为什么要实施“禁止酒后驾驶,小敏猜想:①可能是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下降:②可能是饮酒后人对红、绿灯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你的猜想,可能是饮酒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验证猜想①,小敏对一些成年人进行了饮酒前后反应能力的测试,具体操作如下:A.小敏将直尺一端拿住,0刻度朝下,让被测试者将拇指和食指放在直尺0刻度附近;B.小敏突然松开直尺,被测试者迅速将直尺夹住,记录被测试者夹住直尺处的刻度值;C参与人 A B C D E F G H I J K饮啤酒数/杯 2 2 4 4 6 6 8 8 lO 10 10杯以上饮酒后反应/厘米18 15 19 15 22 22 24 25 26 28 无法完成测试饮酒前反应/厘米14 13 14 12 13 14 13 12 12 13 1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中数据说明,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分)有些水生植物的名称带“藻”字,如金鱼藻、黑藻、狸藻等。

它们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并且都开花,种子有果皮包被。

据以上信息判断:(1)金鱼藻、黑藻、狸藻________ (填“属于”或“不属于”)藻类植物;(2)金鱼藻、黑藻、狸藻属于________植物,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8分)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含黄樟素。

A.小明认为黄樟素会导致癌症;B.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养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C.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有患癌症。

(1)上文中A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结果_____ (填“符合”或“不符合”)假设,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4分)为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何影响,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①②两组。

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甲】将①组放在无菌条件下,②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方案乙】将①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②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丙】将①②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①组放在无菌条件下,②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回答问题,再评价实验方案:(1)①②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评价以上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