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表现及预防

浅议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表现及预防

浅议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表现及预防内容提要:从执法实践来看,以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为主要表现的职务犯罪,是人民群众十分痛恨的社会腐败行为,它败坏了政府的形象,毒化了社会风气,危害了国家建设,破坏了安定团结。

从这个意义上讲,严厉打击和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特别是在现阶段,认真总结职务犯罪的规律,研究、分析腐败产生的特点、弄清职务犯罪案件易发多发部位和环节,找到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表现,因案施策,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对症下药,打防并举,有效遏制职务犯罪已成为需要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就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表现、及预防作一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职务犯罪职务犯罪原因表现防治提纲: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特点1、位高权重,贪污受贿2、品行堕落,贪色循情3、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4、犯罪行业分布具有广泛性5、犯罪年龄已向多层发展6、职务犯罪人员高层化二、产生职务犯罪的原因(一)经济根源(二)政治根源(三)思想根源(四)文化根源(五)几种犯罪心态1、“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功利心理。

2、贪图享受的攀比心理。

3、满足虚荣心理。

4、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

三、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1、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循私枉法。

2、侵犯国家、集体、公民及法人的合法权益,违法办事。

3、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办事,违“程序合法实体公开”的要求。

四、职务犯罪的预防(一)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二)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体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预防职务犯罪防范意识,做到关口前移。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的犯罪,它的本质特征是权力商品化,犯罪人利用社会公共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以满足个人、家庭或小集体利益,其犯罪造成的危害较之其他刑事犯罪更加严重,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

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惩治腐败已成为我国迫在眉睫的问题,其严重程度正如江泽民同志强调的那样,已经成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从大量的已被揭露出来的职务犯罪的案例来看,职务犯罪作为刑事犯罪的一种,在整个犯罪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当前案犯利用职务犯罪的数额越来越大,案犯的职务也越来越高,职务犯罪已成为需要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在权、钱、情这三个环节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总体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位高权重,贪污受贿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位高权重、往往缺乏监督,容易产生贪污受贿,这是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

对近年来公开曝光的广西成克杰、广东的于飞、沈阳的绥新和马向东、河北的程维高、李真等案件进行分析后发现,现阶段职务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五多”,“两突出”现象,即:从发案单位类型看,工矿企业发案多;从涉嫌犯罪的主体看,担任正职的领导多;从岗位分类看,经手管理财物的人员多;从单位层次看,基层部门发案多;私分公款集体作案突出;作案时间长,频率高、数额大的现象突出。

(二)品行堕落,贪色循情经济上的犯罪与生活上的堕落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干部的堕落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在金钱、权力、女色面前经受不住考验,失去做人的尊严,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品行堕落、沦为人民的罪人。

成克杰、程维高、胡长青、李真等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色循情。

这些人为了满足女人的欢心,不惜铤而走险,“弄”钱的占了70%,另一种情况,就是用贪来的钱找女人,从公布的厦门“远华”、沈阳“慕马”等案情看,不少犯了罪的领导干部都属这种类型。

此外,家庭成员在其蜕变过程中有的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作用。

(三)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健全,打击犯罪力度的加大,职务犯罪的手段也不断翻新,更具隐蔽性,或以“集体研究”乱发奖金;或私设小金库搞帐外帐,从中贪污、挪用;或名为借、实则挪用。

收受贿赂等案件更是幕后交易,隐蔽性更强。

(四)、犯罪行业分布具有广泛性前几年职务犯罪案发地为权力集中的人权部门或财权部门的模式早已被打破,职务犯罪的发生已走进每一个拥有公共权力的部门和人,连过去一向被认为圣洁的教育、医疗等部门也成了案发高源区。

(五)犯罪年龄已向多层发展九十年代,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职务犯罪年龄相对偏大,青年人较少,因而所谓的“59岁现象”较为突出,而现在又有了“39岁现象”,不满25岁犯罪的人群也呈现强劲增长之势。

因为现在用人机制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年龄轻、学历高的一大批人员被提拔重用,他们社会阅历浅,加之这部分人收入偏低,还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追求高消费铤而走险。

(六)职务犯罪人员高层化近五年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查处98名省部级、100多位地市级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且这些人犯罪金额在百万元以上,有的甚至在千万元,亿元以上,给国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形式。

任何一种犯罪都是“社会”这个肌体上滋生的毒瘤,因此犯罪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原因。

职务犯罪同其他刑事犯罪一样,除了一些共性的原因以外,还有以下原因:(一)经济根源。

现代社会,国家工作人员一时也离不开经济行为和经济体制的制约,人们的收入、分配、消费、交易等一切商业行为均被纳入一定的规范之中。

当国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行事,经济体制规范保持合理限度,在良性的轨道中运行,那么其犯罪就会减少到最低限度。

反之,国家工作人员不严格照章行事,行为失范,经济体制不畅,运行混乱,就会造成大量犯罪。

由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规范的经济行为,经济观念,经济体制是构成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个根源。

(二)政治根源。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经济上处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也尚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贪赃枉法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还较严重,以权压法、以权抗法、以言代法等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是导致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政治根源。

其具体表现是:一是立法不配套。

如当前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支明显不符的情况突出,群众意见很大,执法人员明知是腐败现象,但无法查处。

原因在于国家至今没有制定与查处非法所得最相适应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使得司法机关难于执行相关的法律;二是规定不明确。

如行贿受贿本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犯罪,但目前对行贿一方追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行贿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进行行贿的,才构成犯罪,对这些问题司法实践不好掌握,认识很不一致。

三是少部分人在市场经济建设中靠投机取巧、甚至违法乱纪而暴富的现象造成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心态失衡,不甘面对清贫,于是他们钻政策空子,规避法律,激发其犯罪动机,从而导致职务犯罪总量上升。

(三)思想根源。

思想是决定行动的先导,在相同的环境和体制条件下,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另一些人则经不住各种诱惑,利用职权违法犯罪。

究其思想根源,一是崇高理想的淡化,道德观,价值观的错位,消极思想的滋生;二是封建特权思想与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的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严格自律。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臵于脑后。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忘记了“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宗旨,群众观念淡薄,颠倒了主仆关系,忘记了干部的本色是为人民服务。

(四)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不乏优秀成分,但同时“三纲五常”观念和以政治为中心的“吏官文化”,对国家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了上述的四个主要原因外,还有几种犯罪心态在作祟。

一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功利心理。

有些人把市场经济看成是金钱世界,“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成了他们人生的信条,从而滋长了占有欲,放松了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其实质就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在作崇。

少数人就把国家和人民的权力部门化,把部门权力个人化,以权谋私,走上违法违纪甚至犯罪的道路。

二是贪图享受的攀比心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产生了“金钱论英雄”的错误观念,特别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消费来源的国家工作人员,有的人看到别人挥金如土,纸醉金迷,产生了不平衡心理,这种物质欲,金钱欲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滋生犯罪的动机(念头)就会不择手段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论为物欲,情欲的牺牲品。

三是满足虚荣心理。

一些人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做出过显著成绩被提拔重用后,地位高了,权力大了,想法多了,心态变了。

他们的犯罪心态往往不是被金钱所惑,而是胜利冲昏了头脑,自我膨胀,最后“自取灭亡”。

四是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

不少腐败分子主观上明知贪污,贿赂等行为为法律,政策所不容,而且也有大量的犯罪案件在警示,但认为自己会贪得“天衣无缝”,受得“你知、我知”,这种心理给腐败分子以自我安慰。

客观上存在国家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一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发现难,即使发现了也侦破不了;即使侦破了,也处罚不了;即使处罚了,也是从宽处理了。

有关人员不作证、作假证;侦察条件和技术落后,调查取证手段单一;政策、法律界限不清,以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现象严重等,造成相当数量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黑数”的存在,或者为数不少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二是职务犯罪的处罚较轻。

80年代以前,贪污、受贿十万余元被判死刑的案件屡屡见报。

到90年代后,贪污几十万,甚至百万元,也不一定判死刑。

对职务犯罪打击不力,犯罪分子受益大于损失,客观上也是诱发一些有投机冒险心理的人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以致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陷入罪恶的深渊。

综上所述,导致当前职务犯罪的原因,从诱发角度讲,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法律的等诸多因素;从管理上讲,管理松懈、监督乏力、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从社会环境上讲,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与国际接轨学习、试验期,因而这一时期也是个漏洞期;从社会保障体系上来讲,我国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政策滞后,执行不到位,人们的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因而使一些人产生在位有权时捞一把,为今后打算着想的心理;从机制上讲,透明度不高或没透明度,存在“暗箱操作”,监督乏力;从打击上讲,打击力度不够,打击数量,范围太小,容易使一些人产生逃避打击的侥幸心理;从预防上讲,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比较严密完善的预防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