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绥化市海伦市2020版中考语文试卷C卷

绥化市海伦市2020版中考语文试卷C卷

绥化市海伦市2020版中考语文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共3题;共20分)1. (12.0分)(2011·昭通) 根据提示填空。

(1) ________ ,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4) ________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奇美壮丽、雄浑开阔的塞外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 , ________(6)古代诗词中有不少抒发理想抱负的名句,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勉励即将分别的同学:________ ,________。

2. (2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豆蔻”“弱冠”是古代年龄的别称;“婵娟”“玉盘”是月亮的美称。

B . 有诗云:“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古今,聊斋史记西厢镜.”其中“聊斋”指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C . 成语“鸡犬相闻”“三顾茅庐”“一鼓作气”分别出自《桃花源记》《出师表》《曹刿论战》。

D . 鲁迅的《孔乙己》、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骆驼祥子》、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是小说,都是以主人公名字命名的。

3. (6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题。

北国早春,山野的杏花先开,那干瘦乌黑的枝条上绽放出明亮的粉色花朵,生意盎然。

但远看那山坡上一簇簇的杏花,一团团白灰灰的,被()在灰暗的土石中,倒像是癞秃头上的疮疤。

花,宜近看不宜远看;树,依凭体态之美,才宜于远看。

()的碧桃,远看不过是一堆红色灌木,失其妖娆;牡丹、芍药,远看也不见其丰满华贵之态,只呈点点嫣红了。

所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画花大都表现折枝花卉,取花瓣转折之柔和,如亲其肌肤,闻其芬芳。

鲜花令人珍惜,花比青春,年华易逝,虽然花期苦短,但是这实在是人生千古憾事。

为了赋予短暂的花期以恒久深远的含义,人们赞美莲是花之君子,兰为空谷佳丽,……其实正是生命的轮回,促成了人间的缤纷多彩。

(1)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衬托依托鲜嫩鲜艳①________ ② ________(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3)根据上下文,仿照“兰为空谷佳丽”这一句子,为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

二、阅读理解(70分) (共7题;共70分)4. (5.0分)(2017·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齐安郡中偶题暮热游荷池上[唐]杜牧[宋]杨万里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 (16分) (2017七上·浦东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课文选自《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①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3)翻译句子:孰为汝多知乎?(4)阅读本文获得的启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我们要不断学习。

B . 要勤于思考,大胆向权威质疑,求得答案,探求客观事理。

C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D .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6. (2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周庄水韵(节选)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

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_________,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A)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__________ ,令人目眩。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B)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

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

小河的石河沿上。

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

细细_____________,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1)选段横线处应填人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 . 覆盖笼罩晶莹谛听B . 笼罩覆盖明净聆听C . 覆盖笼罩明净聆听D . 笼罩覆盖晶莹谛听(2)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两次游周庄的印象(感受)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3)文中画线句子是以哪种感觉来写周庄的景物的?A处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_________(4)作者两游周庄后,为什么还三游周庄?原因是(5)仿照下面例句以“在黑夜里……”为开头,再写一句话。

例句: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

仿句:在黑夜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2分)阅读《宣纸:“纸寿千年”》一文,完成后面的题。

①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旧唐书》等。

起于唐代,历代相沿。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

因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

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②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宣纸,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造纸高手,集中京都开设纸坊,并把自己的书房“澄心堂殿”腾出来造纸。

他每天都到澄心堂观看造纸的操作过程,有时干脆脱掉黄袍,系上纸匠穿的围裙,同工人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宣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直到满意为止。

经过几年时间,终于造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好纸,李后主就命名它为“澄心堂纸”。

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

③明代宣宗朱瞻基最爱用宣纸作画,他敕造的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裁剪成笺,每纸必加盖“宣德五年先素馨纸印”,以示钦用。

连帝王都如此爱宣纸,那么文人雅士一旦拥有宣纸便更是如获至宝了。

难怪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得到澄心堂纸“如得天球拱璧”,欣喜若狂,颂赞备至,留下“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和“精皮玉版白如云,纸寿千年举世珍,朝夕临池成好友,晕漫点染总迷人”的佳句。

④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陕西太守韦坚组织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中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

《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这些文字不仅说到了宣纸,也足可说明宣纸的产地。

唐代一位名叫张彦远的人在乾符年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

这位当时身居宰相高位,又潜心学问的老人在文中极为公正、不加任何雕饰地说到宣纸了,并且还记录专为宣纸加工的艺人。

无论如何,这也是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最早的文章了。

后来出现有关宣纸的故事,笔者载三则。

⑤《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写到宣纸,宝玉、黛玉、宝钗、惜春等在议论画大观园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

”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那“雪浪纸”,即宣纸。

⑥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写信给西谛先生(郑振铎),说:“……用纸,我认为不如用宣纸……而较耐久,性亦柔软,适于订成较厚之书。

”鲁迅先生还曾赠宣纸给一位苏联木刻家,后来他收到一批回赠的苏联版画。

另一位使用宣纸的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评价是:“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

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

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

”⑦那“纸寿千年”的高明概括,是1980年我国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题写的。

后来又一位国画大师吴作人先生,又在1985年题下“纸墨千秋”四个字。

这“千年”与“千秋”,是对宣纸的生命极其深刻的心领神会,同时,也凝结着多少朝代、多少文人对宣纸,亦是对中国文化的生命感情啊。

(1)根据文意,说说宣纸为什么能获得“纸寿千年”的美誉?(2)“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中的“享用”为什么不能改为“使用”?(3)有关宣纸的故事,作者依次写了这样几则:《红楼梦》中人物对宣纸的评价,鲁迅向郑振铎推荐宣纸,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赞美。

你认为这几则故事的顺序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8. (10.0分)(2014·呼伦贝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知耻①所谓“耻”,就是被人所不齿的言论或行为。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

”意思是说人不能不知耻。

春秋时政治家管仲曾提出立国有四大纲,礼、义、廉、耻,“耻”居其一。

孟子与管仲对“耻”的见解,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知耻的意义。

②对一个人而言,知耻,才能明辨是非,有所为,有所不为。

朱熹说:“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知耻,能保持操守,约束己行;知耻,能反省自身,知错就改。

③“凌风知劲节”。

面对强权,只有知耻,才能保持节操,捍卫尊严。

有羞恶之心的人,在强权面前能威武不屈。

因为知耻,才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因为知耻,才有了夏明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大义;因为知耻,才有了程砚秋“宁死在枪口下”拒不为日本人演出的气节……他们有铮铮傲骨,为后人敬仰,其根源在于知耻。

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当地人将其同南山猛虎、江里蛟龙并称为地方“三害”。

但周处有知耻之心,知道自己被乡里视为祸患,于是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后被乡里举荐为官。

因为知耻,周处才能认清自我,弃恶从善,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周处的蜕变,让我们看到了知耻的力量。

⑤对一个国家而言,知耻,才能正视历史,担当责任,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德国在“二战”中给受害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