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必须具备三个特征,首先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其次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最后,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具有刑罚当罚性。
扩展资料:犯罪行为是犯罪人所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
是刑法学中犯罪构成的基础和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犯罪学着重从下列角度研究犯罪行为:(1)把犯罪行为作为犯罪心理演化过程的一个阶段进行研究,如犯罪意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犯罪结果;(2)研究犯罪行为方式,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政策提供依据;(3)研究某一犯罪者的犯罪行为方式,为改造该罪犯提供帮助概念对社会有危害性,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称作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是符合犯罪四个构成要件的行为。
而其中作为罪体客观方面构成要素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实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举止。
构成要件我国刑法规定有四百多种犯罪,从构成要件上进行分析,每一种犯罪都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
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
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
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
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三)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四)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特征主体性行为的主体性涉及行为主体的问题,它揭示了行为是人的行为,将一定的行为归属于人,这里理解行为概念的基本前提。
行为的主体性将行为主体界定为人,从而排除了人以外之物成为犯罪主体的可能性。
因此,行为的主体性表明只有人才具有实施行为的某种资格,但行为的主体性只是对行为的主体作出界定,因而不同于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因此,犯罪主体只有在某一行为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的情况下才能成立;行为主体则只是表明一定行为的实施者,对于行为主体并无实质内容上的限定。
所以,不应将行为主体(行为人)与犯罪主体(犯罪人)混为一谈。
举止性行为的举止,指身体动静,这是行为的体素。
因果行为论曾经强调行为的有体性,即犯罪行为犯罪行为行为人在意欲的支配下,必须导致身体的运动,并惹起外界的变动,具有知觉的可能性。
这种有体性是单纯地从物理的意义上根据人的行为,追求行为的自然存在性。
这对于作为可以作出科学说明,对于不作为则难以贯彻,由此得出否定不作为的行为性的结论。
现在看来,认为有体性是行为的体素是不确切的,行为的体素应当是举止性,既包括身体的举动(作为),又包括身体的静止(不作为)。
当然,不作为行为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无”,如何能够成为一种刑法意义上的“有”,需要引入社会评价的因素。
自愿性行为的自愿性,指主观意思,这是行为的心素。
只有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才可归类于行为人。
因此,心素对于界定刑法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的自愿性,可以把不具有主观意思的行为排除在刑法中的行为概念之外。
所谓不具有主观意思的行为包括:(1)反射动作,指无意识参与作用的动作。
(2)机械动作,指受他人物理限制,在完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的动作。
(3)本能动作,指因疾病发作、触电或神经注射而产生的抽搐、痉挛,梦游等亦属此类。
以下人类行为应视为是在行为人意思支配下实施的,因而仍属于刑法中的行为:(1)自动化行为,指在一定的思维定势支配下反复实施而成为习惯的行为。
(2)冲动行为,指在激情状态下实施的、超出行为人理智控制的行为。
(3)精神胁迫行为,指在他人暴力的间接强制下实施的行为。
(4)忘却行为,指被期待有所行为时,由于丧失行为意识而造成某种危害后果的情形。
由忘却行为构成的犯罪,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忘却犯。
(5)原因上的自由行为,指在本人的心神丧失状态下实施犯罪的情形。
原因上的自由行为属于自招行为,是否能作为犯罪行为,关键是如何解释心素与体素的统一性问题。
在大陆法系刑法中,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并在是一条原则,但原因上的自由行为却有悖于这一原则,因而对于这种行为的可罚性产生疑问。
我认为,在原因上的自由行为中,虽然行为时没有意思决定,即内在意思决定与外在身体举止发生脱节,但这种脱节只是时间上的错位,而非绝对地分离。
因此,原因上的自由行为仍然属于刑法上的行为。
实行性行为的实行性,是指作为罪体之行为具有实行行为的性质,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行为。
实行行为是刑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犯罪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刑法一般意义上所称之行为,均指实行行为,它存在于罪状之中,是以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为其栖息地的。
刑法理论中行为之概念,就是从中抽象出来的。
相对于实行行为而言,存在非实行行为,例如预备行为、共犯行为(包括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
这些非实行行为不是由刑法分则规定,而是由刑法总则规定,以此区别于实行行为。
因此,只有从构成要件的意义上,才能正确地把握实行行为的性质。
犯罪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对犯罪的定义是: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但不同国家有犯罪的不同概念,有些行为在某国是犯罪但在他国不是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法关於犯罪的定义是一个形式加实质的定义,前一部分是形式定义,“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对犯罪的实质定义。
特征犯罪必须具备三个特征,首先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其次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第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具有刑罚当罚性。
案例2010年2月2日至6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指控被告人文强犯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一案,并于今年4月14日作出一审刑事判决,认定文强犯受贿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一审宣判后,文强提出上诉。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经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于今年5月21日作出刑事裁定,驳回文强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认为,第一审判决、第二审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
审判程序合法。
遂依法核准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的刑事裁定;并下达了执行死刑的命令。
三种形式犯罪行为按其危害行为形式划分,有两种基本形式,即作为型犯罪与不作为型犯罪,以及第三种危害行为形式,即持有型犯罪。
作为型作为是指表现为一定的身体动作的作为。
作为是通常意义上的行为,论及行为时,首先指的就是作为。
作为具有以下特征:1、有形性作为,在客观上必然通过一定的身体外部动作表现出来。
因而具有有形性。
作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施,但都离不开行为人一定的身体动作,这种身体动作对外界发生影响,并且产生一定的后果。
有形性赋予作为以一定的可以识别的物理特征,使之成为一种显性的行为。
2、违法性作为,在法律上表现为对禁止性法律规范的违反,是一种“不应为而为”的情形。
作为之“为”是建立在“不应为”的前提之下的,这里的不应为是指刑法设定的不作为义务。
因此,作为的违法性特征十分明显,其行为是以禁止的内容为内容的,例如违反禁止杀人的禁令而杀人,杀人就是其行为。
对于这一行为的认定,不能脱离法律的规定。
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身体动作只有经过法律的规范评价才能中升为一定的作为犯罪。
因此,应当把一般的身体动作与刑法意义上的作为加以区别。
形式作为的形式是指作为的表现方式。
作为虽然是行为人的一定的身体动作,但行为人在实施作为犯罪的时候,并不限于利用本人的肢体以实现一定的犯罪意图,而且还利用各种犯罪工具及其手段,将本人的犯意付诸实施。
作为具有以下各种表现形式:1.利用自身一个人的身体动作是受大脑的高级神经支配的,因而是人的意识与意志的外在表现。
人的四肢五官能够形成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这些身体动作可以用来实施作为犯罪。
例如,采用拳打脚踢的方法伤害他人,就是典型的利用自身动作实施的作为犯罪。
除四肢移动以外,五官也可以用于作为犯罪。
例如,口出秽言侮辱他人,眼神示意教唆他人犯罪等,同样是自身动作实施的作为犯罪。
2.利用机械人的自身力量是有限的,为加强人的活动能力,人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机械力。
同样,行为人也可能利用机械力来实施作为犯罪。
例如,借助炸药的爆炸力,杀伤人畜,毁坏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利用枪支杀人等。
在这些情况下,犯罪人的肢体本身虽然没有接触被害人,但由于一定的机械力是在犯罪人的操作下作用于被害人的,不得当的肢体诱惑对方激怒他人,因而应当归罪于犯罪人。
3.利用自然自然力与机械力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前者出于天然,后者来自人工。
因而,自然力也可能被犯罪人用来实施作为犯罪。
例如,决水冲毁家舍农田,危害公共安全等。
4.利用动物动物本身没有意志,因而不能成为犯罪主体。
但如果是犯罪人故意地唆使动物去伤害他人或着损害他人利益,犯罪人就是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犯罪。
5.利用他人利用他人实施作为犯罪,这是一个间接实行的问题。
犯罪既可以是直接实行的,也可以是间接实行的。
直接实行的是直接正犯,间接实行的则是间接正犯。
间接正犯就是利用他人作为中介实施犯罪。
不作为型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
不作为是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与作为具有一种相反关系。
由于不作为的复杂性,它一直是行为理论上争论的焦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