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导读: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改改课文题目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师启发:同学们,课文写的是“那棵大树被人砍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不简单?是的,简单。

但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预习,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吗?是的,不简单。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平常也写过显得简单的作文题,我们为什么觉得没什么好写得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简单的事物写得不简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树》,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一个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的,揭开其中的奥秘,好不好?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写那棵大树的文字,并细读课文,想想那棵大树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

【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繁荣昌盛、庇护人类】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教学设计三:讨论问题。

文中第7段写到人的时候,提到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你是怎么看待人们心中这个疑问的?【1、人们觉得这棵大树占了很大的一个空间,浪费了土地。

2、人类现代化进程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也就是人类无限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压缩了甚至消灭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3、人类忘记了早在人类未涉足之前,那棵大树就已经存在了,大树是土著,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人类忘记了。

】教学设计四:课文中写人类砍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什么面目?【野蛮、自大】教学设计五:人类砍掉大树是在什么时候?作者为什么安排人在夜里把树砍掉?【在人类词典里,夜幕下适合搞阴谋活动,适合犯罪,夜晚暗示人类砍树的不是正大光明的行为。

】教学设计六:课文第十段有一句话:“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为什么说是“尸体”?这一段写到的人类认为是尸体吗?这一段谁认为这是尸体?【提醒人类,树也是生命,而且是伟大的生命。

砍树是谋杀生命,是犯罪行为。

可是人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显示人类文明的盲点与不足。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那棵大树被人砍了”是个简单故事,但是作者写出了“树”的价值和意义,深刻揭露“人”的丑陋的一面,这个故事就变得不简单了。

而且作者把“人”的行为上升到文明层面审视,就使得这个故事更不简单了。

仿照课文的写法,如果叫大家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同学们想想应该在哪些字眼上做文章?【是个什么样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我”?“钥匙”是什么?“丢了”的寓意。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教学设计: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啊,啊,树是没有脚的。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

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

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

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教师启发: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说树是“春泥的效死者”?为什么说树的传统是“引颈受戮”?为什么强调“森林不会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为什么说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读到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树已经不仅仅是树了,它有点像什么?【大无畏的勇士,是个守望者】为什么上帝对树施受洗礼的时候说的话“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有什么深意?【树负有上帝的旨意,担荷着神圣的使命。

在上帝面前,树和人类一样,都是上帝儿女,生命是平等的。

生命都有着神圣性,都有着尊严与价值】结束语: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

记住:人在做,天在看!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

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1、简介。

三、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yífányūzhuóliánxièyìyīxiǎn颐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隐逸噫鲜3、学生齐读课文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解两个重要的文言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倒装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四、探究课文(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你能读出来吗?(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把握主旨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四)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五、总结:谈谈学完了课文后的一点收获?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七、作业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三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3、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4、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2、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3、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父母内心的声音,从而化为他们感恩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2、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突破:通过复述课文和内容框架问题的解决,帮助熟悉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紧扣文本进行问题探究和人物形象分析的学习。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章大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学习前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营造新课氛围。

然后由一组台阶图片,引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利用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完成生字词教学。

四、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通过对三个框架性的问题学习,进行课文复述,了解小说故事情节。

五、问题探究,研读课文。

通过对六个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把握文章意蕴。

六、把握理解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1、安排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句练习,粗略感知父亲形象。

2、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要求学生通过对文中重要事件的分析,来概括父亲的特点。

3、在此基础上归结父亲形象。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七、欣赏歌颂父亲的歌曲,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播放崔京浩的歌曲《父亲》,配合投影图片展示。

八、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写写你的父亲,或者写写你知道的父亲,并试着感受父亲的品格或胸怀。

九、板书设计。

(略见投影)十、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四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重难点:1、品味语言。

2、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霞,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将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爱的感动”吗?请打开课本22课《散步》。

二、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流畅、有感情。

2、读后解决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和谐的主题思想。

三、研读课文。

1、“我们在田野散步”。

这一句中的“我们”指谁呀?(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

)2、请大家反复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感情?(自豪感、幸福感)3、是呀,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这多么让人羡慕呀!家有老人是福气呀!除了一家之主“我”之外,谁被排在前面介绍?(是我的母亲)4、“我”的母亲被排在前面,看来,“我”这个儿子是很敬重母亲的,母亲在家里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请同学们再看一下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这一句有个“本”字很有意思,请大家揣摩这个“本”有什么意思?(这个“本”字意思是说原先有想法,后来又改变了。

)5、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谁?(“我”)6、那“我”的意见被母亲接受了吗?从哪一句可以看出问题的答案?(“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这一句,表明母亲认可儿子的规劝,接受了儿子的建议。

)7、当儿子的不劝也罢,反正母亲也不想散步,可儿子为什么要劝呢?(儿子希望母亲多走走,对身体有好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