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精选5篇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贯穿了一条真理的寻求之路,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
人在生活中总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信仰。
也许有人说,我没有信仰,也活得逍遥自在。
但是你活得充实吗?甚至我们可以绕口地说“没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
一个人在追寻信仰的过程中,是艰难而痛苦的。
尤其当人对自己的信仰有所怀疑时,就会有无穷的烦恼与苦闷,奥古斯丁那漫长的追寻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地说明。
年轻时沉迷于情欲,信奉摩尼教,反对基督;后来从摩尼教中退出,在母亲和朋友的帮助下皈依了基督教。
他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他对自己陷入情欲的泥沼,对那一段放荡生活的反省,让我们认识到了如此虔诚的人。
奥古斯丁的痛苦源于他对暂时的、有限的存在不满足。
在对摩尼教的怀疑中,奥古斯丁得以摆脱摩尼教的物质性形式的神、真理。
他领会到真理、存在的本体不仅是超越空间的,而且也是超越时间的。
超越时空,正是精神的基本特质。
真正的不朽、永恒只能是精神性。
因为时空范畴总是意味着有限、多样、变化,它只用来描述构成整体的部分,描述从无向有,再从有向无的过程。
但对整体却无能为力,而“我”所渴念的是整体无限,所以,它们不能缓解我对有限的存在所感受到的痛苦焦虑。
因此,只有精神才能慰藉心灵。
于是奥古斯丁选择了全能的神――上帝来解脱,在他看来,那些寻求外部欢乐的人容易跌入虚无,沉溺于可见的、瞬间事物。
而上帝是永恒不变的,在上帝之中有着令人忘却一切烦恼的安宁,因为除上帝之外,再无他物,人用不着去寻找其他事物。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批驳过占星术,他认为,当那些星象学者利用星象来伟人占卜时,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那么当他彷徨在花园中,冥冥听到一个声音在喊:“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时,随手拿起《圣经》而翻到的那一页:“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竞争嫉妒,总要拥戴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时,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巧合?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中国佛教的禅宗讲究“顿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肉体感官的快乐是短暂的,但是若能从浮华的享乐中脱身二处,突然就会感到如释重负,那是多么的惬意。
奥古斯丁正是这样苦苦追寻,最终在上帝那里寻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宿。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
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
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
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
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面对周遭无数的恶毒攻讦,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笔,写下这部自传体的《忏悔录》,把自己赤裸裸地剥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一个完完全全真实的卢梭自我。
胜过任何的辩解与粉饰,所有的人面对这个真实的灵魂,都沉默不语。
因为人们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纤尘不染的平镜前一样,照射出了自己灵魂的卑污与丑恶。
正如卢梭所云:我如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
上帝啊,把我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
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我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
在世人面前我展现给大家的形象,决不是我的全部。
有许多东西,它们深藏在我心灵的深处,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自己时,才有可能浮现。
像卢梭那样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胆量与勇气的。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心惊肉跳地读着卢梭的《忏悔录》,因为我读出了自己意识深处那么多的黑暗的洪流。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在日记本上反省、忏悔、自律、自强,自己要对自己真实。
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面对苍穹,寻找上帝的光芒。
我曾经数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日记本点燃,企图在灰飞烟灭之中,消灭那个可怕的魔鬼。
如果把所有的日记搜集起来,也许也是一部属于我的《忏悔录》。
而今我再一次读着《忏悔录》,我的心跳得更加厉害。
检视自己成人之后的将近十八年的心灵历程,我发现我更加无法面对卢梭这面镜子。
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挡地向我涌来,几乎淹没了我。
我徒然地挣扎,甚至甘心情愿地投入洪流的怀抱。
犹如从恶梦中惊醒一般,我蓦地坐起,张开双臂,渴望拥抱光明与希望的抚慰。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谁还能够像你一样真实地忏悔?在告别尘世的那天,谁还能够像你一样安然地入睡?就如今日在电脑前写着这些文字将要贴在博客上面一样,我还能够面对远朋近友,有足够的勇气对他们说:“这就是我真实的自己”吗……卢梭,你让我再一次发出深沉的喟叹——唉!奥古斯丁的忏悔——读《忏悔录》_2000字《忏悔录》这本书我看着有些吃力,首先是我之前听别人说,这本书多少人看不懂,就连作家齐宏伟也在他的书中道:“要是有谁说他完全看懂了《忏悔录》第十到十三卷,他是在说谎,就像有人说读完了奥古斯丁所有作品,这人就是在吹牛一样。
”而且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本书真的很难懂。
虽说前面几卷作者是在写自传,但前面的自传当中,不乏灵性生命的升华,他的忏悔,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罪行。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重点看了后面,也就是第十到十三卷,当然我不敢说我看懂了,但我敢说我看了。
从前面的“自传篇”,停在了作者母亲的去世,而接下来的四卷书,完全围绕摩西五经中的《创世记》第一章来写,当然最后他也稍带了第二章开头的,上帝第七日的安息。
从第一卷一直到第九卷,作者忏悔自己从出生,从婴孩时期的罪行。
我一直在想,他的忏悔录到底是如何来写的,是以一种写日记的形式来写呢,还是在他母亲其实的那段时间,他才开始动笔。
在书中的那些事迹当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来作者对一件事的印象,也可以想象得到他对那个事迹的记录方式。
就像作者讲他非常有名的“偷梨事件”时,他并没有提到当时他们的言语,因为这是他的记忆,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最后将梨喂猪,而不是自己当时所说的话。
而在作者讲到自己的三个朋友都去修道院时,他将他们的言语,还有他们当时的一些举止都说了出来。
说明他就是在那个时候将这些记录下来的,也或许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他记得比较清楚。
这是我在看“自传篇”时想到的。
但其实在第一到第九卷之间,也有令人看不懂的。
这本书并不是只有第十卷以后才开始深奥的,其实在第七卷的时候,当作者在讲善恶的时候,我便开始犯迷糊了。
我知道归正学堂有一个作业,就是写奥古斯丁的“罪观”和“恶观”的区别。
我听了之后,我也试着找出这些。
我们知道,通常我们只会讲“最恶观”,我在此之前从未想过有这样的区别。
然后我发现,当作者再讲恶的时候,他并不会将恶和罪并称。
我又发现,书中的“恶”的对立是“善”,而“罪”的对立是“义”,这是一个区别。
我自己也是这思考这些,我想,恶和罪的关系,我们既然会将这两个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关系密切。
首先讲恶,恶是罪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罪行;而将到罪,其实所有的罪,在上帝眼中都看为恶。
我看到的这一点只是一些表面的。
作者在书中探求各种,非常庞大的事物的来源,他探求恶的来源,探求上帝的来源,探求空虚混沌的来源……但我们知道,人是有限的,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是有限的,也就因此我们也会犯错误,作者也在书中道:“我探求恶的来源时,我探求的方式不好,我在探求中就没有看出恶。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有很多误解,在之前,我以为奥古斯丁和弥尔顿一样都是持有者“间隔论”,但并不是。
虽然他认为《创世记》第一章第二节当中的“地是空虚混沌”这句话中的“地”是存在的,但他并不是像间隔论那样,相信是在我们之前有一个物质世界,犹如天圆地方,并不是如此。
作者的真实想法是“道”,是“精神受造物”,就是那个空虚混沌。
他也以我们的灵魂来作证明:“我们在灵魂的一面是精神受造物,我们曾经离开你、我们的光明、我们的生命,我们‘一度是黑暗’;”在前面也说:“原始的精神受造物本是一片黑暗,漂流不定,犹如深渊,和你迥异,及至你用你的言语把它领回到同一言语之中,照耀它使它脱离幽暗,随则不能和你同样光明,至少能仿佛你的肖像,这有什么权利呢?”或许我们人类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就是这一道理吧。
有时我会想,作者会不会想象得太过了,是不是不应该太多的想象上帝的奥秘。
但其实作者在书中是批评那些“妄想者”的。
他也讲过自己曾经在摩尼教时,随便妄想神,他也曾为此而悔改。
他对于那些以一种幼稚的心去想象上帝形象的人做出了一些评论:“有些人读到或听到这些话,设想天主具有人像,或是一个具有无比威力的庞然大物,意念所致,刹那间在身外、在远处,创造两个巨大的东西,天和地,一在上,一在下,万象森列于其中。
他们听到:‘天主说:有什么!便说什么’,便设想一句有始有终、随起随灭的话,一语才毕,立即出现了所命令出现的东西。
可能还有其它解释,但都是庸俗的臆测。
”他称这些人为“见解幼稚的婴孩”,但并不是完全否定,因为这些人这样也仍旧能够树立起有关他们生死的信仰。
奥古斯丁,被誉为基督教神学的大师,仅这一本书,便阐释了上帝的无限,上帝的自由永有,上帝的超越一切,上帝的至善至美等上帝的各种属性。
他的生平也同样的激励人心,让我们在罪中可以看到上帝怜悯的曙光,让我们知道,深陷罪中时,上帝不一定已经将我们完全抛弃,因为神要拣选谁就是谁最后高升。
而以上的这些文字,就是一个深陷罪中的人,看了一个深陷罪中的作家的忏悔与思想而思想到的。
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忏悔录》,不是奥古斯丁的,不是卢梭的,而是我们自己对于上帝的,直接的一个对话,祷告,忏悔。
每个罪人的忏悔,都将会摆在上帝面前。
而这本《忏悔录》便是一件成品,便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以上是一个盼望上帝赦免的罪人所作。
读奥古斯丁《忏悔录》有感范文读了部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奥对自己从小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回忆,对自己从小所作的恶进行了忏悔和剖析。
如对他16岁时和小伙伴去偷邻居家树上的梨,他对此的反思是:“我并不贪图这些果子,因为我有很多更好的。
我把这些果子偷到后就丢掉,我偷窃只是为了品尝偷窃的罪恶感,享受犯罪的的乐趣”。
偷窃并不为东西本身,反而是为了从中感受一种乐趣,年少的人有这种心理也很正常。
据说,国外有明星也喜欢到超市偷小东西,也是为了享受偷的乐趣,倒是蛮有趣的。
有人说是明星变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明星也有孩子似的心态。
而且从对这个事情分析来看也蛮有意思。
在超市偷小东西,没被抓会有成功的感觉,被抓到了罚点款也够不上犯罪,反正明星也不缺那几个钱。
明星也挺会算计的。
这种算计跟少年的算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