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大学》----北京大学(央视国际)(2003年02月18日1647)它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拥有全国高校中最多的两院院士它的图书馆是亚洲高校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拥有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和最多的高考状元它拥有全国高校中最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鲁迅、胡适、周作人等无数中国文坛巨匠曾在这里任教100多个学生社团和每年上千次的各类讲座使它的校园生活极富特色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和世界上直径最小的单壁碳纳米管在这里产生对于许多游客来说,博雅塔和未名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
因为湖光塔影早已经被归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但凡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近百年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心中都会有这一面湖水。
它象征着中国近现代文化人无法回避的人文地标——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建筑群落依照未名湖的气韵敷衍开去,尽显明清皇家园林的风范。
但是它北面的圆明园却早已是断壁残垣,而西面的颐和园虽然风韵依旧,不过伴随它婀娜多姿的身影浮出水面的,是当时世界上排名第六的帝国海军的沉没。
在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据这两座行苑咫尺之遥的一隅,会在半个世纪后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汇聚之地。
1898年6月11日,27岁的光绪皇帝一纸“明定国是”诏书为维新变法揭开了序幕,作为废八股、兴西学的举措,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开堂授课,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随后而来的一场宫廷政变让这个不满百日的新生儿经受了第一次洗礼。
京师大学堂在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
1917年,蔡元培的接任为北京大学开启了为期十年的黄金时代。
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为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侯仁之说:“真正把北京大学提升为具有国际地位的大学的人是蔡元培先生。
1917年年初来到北大,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开展学术研究的前景,就是兼容并包,你只要自成一家,你的学术自成一家,你就可以到北京大学来讲学,所以北京大学的学术思想是极其活跃的。
”季羡林说:“他一方面请陈独秀,请胡适,请李大钊,另一方面他请辜鸿鸣、请林损,这种空气对学术有好处。
”那时候,北京大学以它海纳百川的胸襟形成了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在“兼容并包”的旗帜下,不断聚集着一个又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
再没有哪一个时代和哪一所学校能够同时拥有这么多的大师和巨匠。
每一次对北大童年的注视都会让人怦然心动。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深情地说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造天下舆论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旗舰,它使北京大学校园里的思想异常活跃起来。
而不久后的“五.四”运动是北京大学永久性的精神财富,从此以后开天下之风气,创时代之潮流成了北大不变的传统。
1981年,当中国男排第一次冲出亚洲时,北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1984年国庆游行典礼上,北大学生那句发自内心的朴实问候,却一语道尽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的情感,成为了承载历史的不朽经典。
林毅夫说:“北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希望是以天下为己任,然后也确实有这种自信心,是全国最优秀的一群人,对社会有很大的责任,只要自己内心的反省是正确的事情,敢走在时代的前面。
”承载着百年辉煌和传统的北京大学如今已是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
这个占地97万多平方米,有着三万九千多名各类学生的学府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医药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早在一百年前,北大的人文学科就已经在中国独树一帜,如今北大依然继承和发扬着这一优势。
它的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要求总是处在最宽松的状态。
教授们并不在意学生上课与否和分数的高下,他们更为看重的是学生的独立性与自由性,他们知道独立思考能力对一个学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叶郎说:“北京大学从历史上讲,它有很优良的人文传统。
历史上一直到现在,北大拥有一大批人文学科的一些大师,比如像过去的唐荣桐先生、冯友兰先生、翦伯赞先生、朱光潜还有我们现在健在的张岱年先生和季羡林先生,那么这些大师就是构成我们北大的人文氛围,所以很多外面来的学生或者一些老师,一进北大就感到感觉不一样,她有人文的氛围,这个在很多大学没有。
”北京大学十分看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推行自由选课和学分制,提高了选修课的比例。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鼓励学生们文理交叉、跨专业选课。
北京大学有81个全国重点学科,是全国拥有重点学科最多的大学。
因此在北大学习,最大的感觉就是自由,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
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考和继续学习能力的人是北大一贯秉承的宗旨。
为了培养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管理人才,北京大学在光华管理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开设了MBA和国际MBA课程。
它的课程全部采用双语教学,并聘请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前来授课,让学生最快、最直接的学习先进的国际资讯。
光华管理学院开设的国际MBA课程是世界上第一批同时提供英文和中文课程的项目之一。
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同时学到东方与西方的商业知识,为最终成为国际商界精英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以宁说:“跟我们合作办MBA的是美国的西北大学的“凯格”学院。
今年被评为MBA是排第一位的,我的大学生的一部分其中半年课程是在国外上的,我的教员都有机会都轮流去国外半年或一年。
现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光华管理学院是国内一流的商学院,但我们现在还不够,我们要进入国际知名的商学院行列。
”为了尽早与世界一流大学齐头并进,北京大学不断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在北大的许多实验室里都拥有全国最先进的设备,“九五”期间还将有5.32亿人民币投入学校的建设,改善学校的各类硬件设施。
北京大学拥有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多的高校。
在这里曾经产生过许多深刻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科技成果。
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设计、第一个磁光阱的诞生以及成功诱发生长出世界上直径最小的单壁碳纳米管等等,这些成就使北大始终屹立在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最前沿。
纳米研究所主任说:“97年我们成立了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那么实际上这个科学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专门做纳米科技的交叉学科中心。
我们这个科学中心关注比较多的是未来的电子学器件,像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发展会遇到一些原理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那么就微电子器件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器件起主要作用,那么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你如果真正追求你的学问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限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大的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百年搜求,蔚为大观”八个字是对北京大学图书馆最贴切的评价。
现在的北大图书馆面积超过5万1千平方米,阅览座位4千多个,藏书容量可以达到650万册,在规模上雄居亚洲高校之首。
馆内采取国际图书馆界流行的模数式设计,通层不加隔断,场地开阔,以方便进行超市式图书开架借阅。
图书馆馆长说:“也就是说在1898年成立京师大学堂的时候,北京大学就成立了这个藏书楼,1912年国家图书馆成立之前,它是充当了国家图书馆的作用,从1920年代开始,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一直居于中国高校图书馆之首。
”藏书是一个图书馆的灵魂和核心。
北大图书馆现有藏书561万册,并且每年以数十万册的速度递增。
尤其让北大人感到自豪的是图书馆拥有150万册线装古籍,其中20万册善本古籍是举世罕见的珍品。
许多在国家图书馆都查不到的珍本都能够在这里找到。
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北京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这一工程将给师生们带来最大的方便与快捷。
如今北大图书馆拥有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近百台工作站和大型塔式光盘驱动器,收藏近300种学术性光盘和网络数据库。
校园网的开通更是使师生们在园内任何地方通过电脑便可调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
北大的学生说:“北大图书馆在学生的心目中我认为是比较神圣的,因为这个图书馆特别大,资料特别丰富,要是到北大感觉要是不到图书馆看一看,是很大的遗憾。
”从1902年以来,北京大学就是精英云集之地。
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向往着北大,钟情于北大。
每年,全国各省有半数以上的高考状元都会选择进入北大。
2002年,北大共录取全国各地文理科第一名45人,其中包括全部31名文科状元,各地文理科前10名有70%左右进入北大。
单就北京市而言,在前50名文科生中有46人进入北京大学,由此可见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的无与伦比的号召力。
一位学生说:“实际上来北大的人都是很强的人,各地的都是学习的佼佼者,但来这以后,你会发现实际上就是很普通的人,比起很多人来讲你真的没有什么优秀之处,所以你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然后你就会觉得我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然后去达到更高的目标。
”每年新生入校的时候就是北京大学100多个学生社团集体行动的时候,扑天盖地的招新广告和花样翻新的促销手段让每一位新生眼花缭乱,北大人形象地称其为“百团大战”。
学生社团是北大校园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社团之多,活动之频繁,品位层次之高,涵盖领域之广,在中国高校内首屈一指。
在众多社团中,山鹰社最大也最有名。
它的训练很艰苦,不仅需要很好的体能,还需要很好的毅力。
但是因为每年山鹰社都有一次攀登雪山的活动,并曾成功攀登上世界第6高峰卓奥友峰,因此对许多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目前它的注册人员已超过2千人。
学生们说:“每周都会出去活动,一些老的队员特别照顾新的队员。
比如他会帮你背很多东西,他会教你怎么装包,在山上的时候如果你有问题,他们会主动的帮助你,集体的力量,感觉特别强烈。
”“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
在十年的时间里,山鹰社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团文化。
每一个参与者从纵横深广各个方面编织自己全新的知识结构和意志结构。
与山鹰社风格明显不同的是,自行车协会的训练显得十分热闹和富有观赏性。
宽容个性是北大的传统。
在北大三角地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张贴他们想张贴的东西,自由的思想和空气在这里得到最大的张扬。
这里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海报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社团的招募,有房屋的求租,最多的是各类讲座的通知。
北大的讲座之多,是国内其他任何一所高校所不能比拟的。
每年都会有像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的校长到访北大。
仅在2001年,就有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登上了北大的讲坛。
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使得各种学术流派的讲座都可以在北大找到听众。
2002年,北大平均一天有3场讲座。
听讲座已成了北大学子的精神大餐。
有人戏言,在北大课可以不上,但讲座决不能不听。
有人说,留学生人数和来自的国家数目是一所大学国际化的一个指标,也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国际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