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法国近现代教育实践及思想

第九章法国近现代教育实践及思想


1、新学校的设立:
第九章 法国及瑞士近现代教育
1、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案及“基佐法案” 2、卢梭“自然教育”的革新观及其意义 3、爱尔唯修教育万能论 4、狄德罗教育民主化观点 5、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
引言:

16世纪前,法国以基督教教会教育为主干。 16世纪始,法国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形成三大阶层:



具体措施:


任何学校,没有总监许可,不许开办; 全国实施统一学制和课程安排以及考试、升级规定。 这一措施持续近两世纪之久。
(二)初等教育的改革

1. 1831年,索邦大学教授库新赴德调查,写出《赴德教育调查报 告》; 2. 1833年, 基佐教育法令的颁布


<1> 扩大初等教育规模 全国每一乡区设初小一所,每一城市设高小一所。 <2> 更新初等教育内容 注重应用,开设法语、算术、几何、度量衡、绘画、史地、宗教; 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 <3> 保障初等教育经费 地方当局有权征收专门税款,保障教育经费;实行学生收费制。 <4> 培养初等教育师资 每郡设师范学校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 规定最低工资,改善教师生活; 教师应通过国家考试,方可担任教师。
(1)重视维护古典主义的传统,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庞 大机构培养文职官员。 (2)适应国际资本竞争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不断增设 相应的教学科目,并提高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及所占比重。

4、中等职业教育地位确立




1、1881年成立国立职工学校和工商实科学校, 由教育部和工商部门分别管理; 2、1911年,确立“职业能力证书”制度,统一 此类教育的标准; 3、1919年,《阿斯蒂埃法》规定,对14-18岁青 年工人实施“义务职业教育”; 4、1925年,法律规定:工厂缴纳工资的0.2%, 为国家技术教育经费。



初等教育免费,使儿童掌握国民应尽义务所需基本知识。 中、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 中等教育教给学生一部分基础知识、技能;设宗教课。 高等教育为专业性教育。 教师进行统一考核,发给证书,由国家任免;教师(特别是 中学教师)为国家官吏。

教师问题:改变中小学教师的任免制度

资产阶级教育方案及局限性:
3、雷佩尔提方案


雷佩尔提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左翼,代表第三等级 下层人民利益的雅各宾派的成员,他所提出的方案享 有极高的声誉。 <1> 第一次明确提出资产阶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共 和国公民和爱国者。

“健壮的、爱劳动的、守纪律的和诚实的人。”


<2> 提出了新的教育制度。采用斯巴达式的教育制度, 建立国民教育之家,对所有儿童进行教育,城市每区 设一所,区县也要设立一所。 <3> 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内容:体育、劳动教育、道 德教育、知识教育。
第一等级:宗教团体、教士; 第二等级:贵族,形成封建贵族势力; 第三等级:农民、城市平民、资产阶级;占全国人口的98% 以上;

16世纪后期,宗教改革运动,胡格诺派、詹森派创办 新式学校,推行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但法国教育的主体仍是掌握在耶稣会派的手中,推行 经院主义的学校教育。 18世纪中后期,法国爆发了思想启蒙运动。

教育令的实施,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 进一步发展; 教育质量很低,多数子女仍没受到教育。
(二)初等教育的改革

3.费里教育法案的实施。

1881年提出并实施。费里,共和党人、律师。费里 法案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最久的法案。



<1> 确立了初教的三个原则:免费原则,义务 原则,世俗原则(废除宗教课) <2> 确定了教师的任免,由国家统一考试,颁 发证书,方为合格。 <3> 承认富人所办家庭教育为义务教育,但必 须进行检查。
2、为何法国爆发思想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经济力量迅速增长与政治上毫无权力激 发其内部矛盾


资产阶级上层通过多种经营,如进出口贸易、葡萄酒、 呢绒、编织品、新式家具以及殖民掠夺等方式积累了 大量资金,于是购置地产,成为地主资本家; 有些人将现金借给王室贵族,资产阶级力量最为强大, 其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极不相称。 他们的经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限制,使他们认识到拥 有权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等级严格,虽有钱但不能买爵做官,因此他们对 特权等级极为不满,一心夺取政权。
三、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状况
(拿破仑上台后1804-20世纪中)
(一)教育领导体制的改革——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 的形成 帝国大学的设立及其体系


按照1806-1808年的法令规定,巴黎帝国大学是法国最高 的教育行政机构,大学总监即政府的教育大臣,由拿破仑 直接任命。 全国分二十七个学区,区设总长,由总监任命;下设视学 官;视学官与大、中学教师由总监任免,均属国家官员。
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象征法国大革命 的开始。 1789年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利 宣言》(《人权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资产 阶级的政治、道德观。 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同劳动人民结成同盟, (英:资贵同盟)所以其斗争是比较坚决的、彻底 的,沿着上升路线发展。
(三)中等教育的发展



1、中学教育主要分国立和市立两种
国立中学:寄宿制;可升入大学;男生学校,培养官吏、 军官。 市立中学,走读;学毕可获得学士学位,直接担任国家官 吏;课程层次稍低。 此外有少数的私立学校。



2、实科内容的重视与现代中学的出现



古典派与实科派展开斗争。他们在学校中的地位替换上升。 十九世纪中叶,实科内容受到重视。 1852年,实行文实分科。 1865、1866年又改设实科中学,目的培养发展资本主义工 商业所需要的一般专业人才。 1891年,实科中学改称现代中学。 总体而言,实科中学地位较古典中学为低。


两个敌人
封建的专制制度 (世俗) 天主教神学教会 (宗教)


反对两个主义
封建的专制主义 神学的蒙昧主义

提倡自由、平等、人权。
2、为何法国爆发思想启蒙运动?

封建贵族与第三等级之间日益尖锐的对立;


第三等级中,人口90%的农民仅占有10%的土地 ; 全国90%的耕地属于国王、贵族和教会; 苛捐杂税剥削第三等级,垄断商品专卖权; 奥尔良公爵全年收入为五百万锂,一般贵族年收入在十 万锂,而法律规定只要偷窃十二个苏就要被处以死刑(1 苏=1/20锂)


法国近现代的历史分期:

第一共和国(1789-1804) 第一帝国: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1804-1814) 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 七月王朝(1830-1848;金融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第二共和国(1848-1852) 第二帝国(1852-1870,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主) 第三共和国时期(巴黎公社1871-1945)
评价:


进步性:
提出的方案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注重思想性。 各级学校普及并免费。(等级制削弱) 废除了宗教课,增加自然课程。(符合社会需要) 注重成人教育,提倡男女平等教育权。(教育趋于民主) 建立师资培训制度。(着眼教师质量的提高)



局限性:

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提出关于学生物质保障问题。 此方案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真正贯彻实施。

(1)保留了教育的阶级差别:如初等教育免费,而 中、高等教育收费,使劳动人民失去了接受中等以上 教育的权利。

从阶级的角度看,是一个局限; 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则不是; 其一社会经济力量有限,不可能实行中高等教育的免费; 其二,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高。


(2)设宗教课:具有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3)把教育权交给国家。是第一个较完美的资产阶 级的教育法案,历史影响深远。
雷佩尔提方案进步性体现:




<1>站在广大劳苦儿童的立场上,不仅提倡普及教育, 而且提出“给他们教育,首先要给他们面包。”以使 他们受教育成为可能。 <2>不仅在大小城镇设立学校,而且应在乡村设立学 校,这样才能体现教育平等原则,体现了教育的彻底 民主化。 <3> 除了儿童自身劳动所得外,还提议用富人的“累 进的所得税”作为“国民教育之家”的经费来源之一。 无疑,这一计划是当时所有教育计划中最革命、最民 主的,但同时又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空想。
2、孔多塞方案(立法议会时期、代表第
三等级的吉伦特派为主流)





<1> 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张组织实施良好 的国民教育。男女皆受全部免费教育。 <2> 提出更为进步、更为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凡400人 以上的城镇设初等小学,4000人以上城镇设高等小学。 全国设110所中等学校。(反映出人民不能接受中等教育) <3> 废宗教课程,设实用课、自然科学课。开设农业和 手工业课程,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宣传资产阶 级的权利与义务观。 <4> 设立专门学校(大学院),建立师资培训制度。 <5> 注重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孔多塞方案较塔力兰方案要进步、完整得多。
一、革命前的思想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形成及其原因 启蒙:启发理性,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封建迷信思想。

理性,是一种被理想化的悟性。它实质是资产阶级在上升阶段 的一整套社会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