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对未完成总量控制指标的省、市、县予以公布(国务院公布省级;省级公布市、县;县级 以上环保部门公布违法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名单(19))。
排污许可证制度(修订) 明确了四类适用对象: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排放医疗污水的医疗卫生机构、城镇污水集中
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其它应取得许可证的企事业单位(20); 明确了两项基本要求:禁止无证排污,禁止违证排污(20);
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制度(新增) 专设第6章规定了水污染事故处置要求:
* 政府应当做好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工作(66);
* 企业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采取措施,防止在处理事 故中产生的消防废水、废液直排水体(67);
* 发生事故后,企业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 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68);
明确授权立法,即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20);
关于规范排污行为的规定: 按规定设置排污口; 在江河、湖泊设排污口的,还应遵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禁止私设暗管或采取其它规避监管方式排污;
违法设置排污口或私设暗管的,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处2~10万元罚款;逾期不拆 除的,强制拆除,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10 ~ 50万元罚款;
私设暗管或有其它严重情节的,环保部门可提请政府责令停产整顿;未经同意在江河、 湖泊建排污口的,按规定处罚(75)
禁止超标、超总量排污制度(新增) 第9条规定:“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
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违反上述规定的,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排污费的2~5倍罚款。 限期治理期间,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停产整治。限期治理期限不超过一年,逾期未 完成任务的,报经政府批准,责令关闭(74)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制度(44); ——跨区纠纷解决制度(28);
三、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 强化法律责任 ● 行政责任:(69~83条)15条,42种违法行为。 ● 民事责任:(85~89条)5条,10种情况。 ● 刑事责任: 第90条。
▲ 行政责任方面的创新突破 ——扩大了责任承担对象(3类) ① 行政不作为的环境监管人员,如发现违法行为或接到举报后不查处的(69); ② 违法的排污单位(法人、组织)(82 等); ③ 违法排污单位内部的直接责任人员(对个人罚款)(83).
禽畜养殖污染 防治管理办法 (2001.5.8)
入河排污口监督 管理办法
(2004.10.10水利 部令)
洗染业管理办法 (2007.5.1)
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 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 管理办法(试行)
(2001.7.2)
一、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介绍
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2000年10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
禁止设置排污口。 违者,由县级以上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10万——50万元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
费用由违者承担,处50万——100万元罚款,并可责令停产整顿(57、75);
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新、改、扩建与供水设施、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违者,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0万——50万元罚款;并报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关闭
——创设了处罚和责令改正违法行为方式 ①“责令限期治理”:针对超标或超总量排污的行为,以法律责任形式规定“责令限期治理”,同时对决
定权限、期限、后果做了详细规定(74); ②“责令停产整顿”:针对私设暗管行为(75); ③“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针对违反禁止性规定违法排污并造成水污染的行为(76、80、
万元罚款(72)。
限期治理制度(修订)
新法将限期治理决定权赋予了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 第74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超标排污或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指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行
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停产整治;限期治理期限 最长不超过1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禁止在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项目;改建项目,不得增排污量。(60、81);
总量控制制度(修订)
扩大了总量控制制度的适用范围; 要求地方政府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基层和排污单位(18); 允许省级政府确定本行政区域的“地方重点水污染物”(18);
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的环评文件—— 区域限批制度(18);
“区域限批”制度(新增)
★ 第18条规定,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有关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 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
公众参与制度(修订)
★ 赋予公众检举权。 第10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 对违法者公开曝光。 第19条规定,上级环保部门对未完成总量控制指标的下级行政区予以公布;
——增加了应受处罚的违法行为种类 ① 环境监管部门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如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等(69); ② 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72); ③ 未与环保部门联网并保证正常运行的(72); ④ 未进行自我监测并保存原始记录的(72); ⑤ 排污超过标准的(74);
⑥ 排污超过总量指标的(74); ⑦ 私设暗管的(75); ⑧ 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重污染项目的(7急方案并采取应急措施的(82)。
83)。 ④“行政拘留”: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90)
▲ 进一步完善了民事责任 受害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 排污方的免责情况:
①损害完全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且采取措施; ②损害完全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免责;
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减轻责任; ③损害完全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担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85);
注:这是一项十分重要、有效的权限。
——增加了强制执行手段 新法增设了有限的强制执行措施:
★ 直接强制执行。第75条规定,违规设置排污口或私设暗管的,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 拆除的,强制拆除。 注:目前唯一的直接强制执行手段。
★ 间接强制执行(代执行)。第76条规定,违法排放酸液、碱液等有毒有害物质的8种情况下,由环保部 门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环保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费用 由违法者承担;第83条规定,对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单位,可采取代为治理措施。 纠正了认定违法行为难的问题。
山
东
省 地
山东省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方
(1995年6月14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
法
规
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 水污染防治条例(1995年8月8日)
二、水污染防治法的制度创新
《水污染防治法》8章92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水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四章 水污染防治的措施 第五章 饮用水水源和其它特殊水体保护 第六章 水污染事故处置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1~3倍(73)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21条); 法律责任: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72—(2))
——征收排污费制度(24); 法律责任:同《收费条例》
——现场检查制度(27); 法律责任:同《水细则》
——淘汰制度(41); 法律责任: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报请政府停业、关 闭。 (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 )
★ 按比例计罚。如造成一般或较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直接损失×20%罚款,造成重大或特大 事故的,按直接损失×30%罚款(83)。
——赋予环保部门限期治理决定权。 ★ 新法74条明确授权环保部门限期治理决定权(对超标或超总量排污行为)。 ★ 新法74条还进一步授权环保部门在限期治理期间,有权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停产整治。
——举证责任转移(倒置) ★ 一般民事纠纷,实行“谁主张,谁举证”。 ★ 环境民事纠纷,由排污方举证,(《固废法》第86条已有规定)。 ★《水污染防治法》 87条规定:“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 排污方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
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刑事责任: 第九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 环保部门应及时报告政府,抄送有关部门(68)。
* 法律责任(82、83): 不按规定制定应急方案或未及时启动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
处2 ~10万元罚款(82)
造成事故的,处以罚款(一般或较大事故:直损×20%;重大或特大事故:直损×30%); 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不采取治理措施或者不具备治理能力的,代为治理, 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 罚款幅度普遍明显提高 新法针对以往罚款普遍较低、威慑力不足现状,通过5种方法,明确规定并大幅度提高了罚款额度。
★ 针对违法行为,明确规定了具体罚款幅度。 原法由《水细则》规定罚款幅度,而新法直接规定,更具权威性。
★ 提高罚款的绝对数额。罚款数额上限为50万元的规定有6处(71、75、76);上限为100万元的有1条 (75)。
二、水污染防治法的制度创新
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
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制度
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 总量控制制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 禁止超标、超总量制度
排污单位自我监测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 区域限批制度 公众参与制度
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
政府对水环境质量负责、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 价的内容。
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修订)
在立法目的上增加了“保障饮用水安全”(1) 在指导原则上提出要“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3) 在结构上增设“饮用水水源和其它特殊水体保护”专章 完善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 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行严格管理 明确了保护区划定机关和争议解决机制(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