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建议收藏!解题概述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

(2---3 分)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 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

(2---3 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从材料陈述看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1 )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3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历史人物评价:(1 )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2 )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 )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1 )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 )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二、解题步骤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①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①同意或正确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注意:1 )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可能: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

12 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 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1、多角度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2 、史论结合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

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

(思维的发散性)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 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有哪些方法: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1】概括材料观点。

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第一段:观点表述;第二段:论证;第三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

三、答题要求1 、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

立场鲜明, 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论点准确,读懂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2 、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

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3、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

逻辑一致,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

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样,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层次分明,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

5、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

书写要认真、规范、美观、整洁,不可潦草,不可写得太小,更不可乱涂乱画。

字数不能少,一般以200 字以上为宜,字太少,容易导致论证不充分真题演练一.(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仔细研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领悟命题意图或试题立意。

此题主要考查必修3 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与必修1 欧美民主代议制之间的关系,突出考查了历史主干知识。

本题命题意图分析: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关键。

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基于这一点,2015 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 试题考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突出科技创新;2016 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 试题“制度构想与实践”,突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其次,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

最后,调动所学知识对所拟的观点进行严密的论证。

比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1789 年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答案】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 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

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美国1787 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

而美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

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

论题二:“人民主权” 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