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终局》
1 荒诞派戏剧概述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一般认为,“荒诞派”戏剧这个概念由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提出。
他在1961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化用了加缪的“荒诞”概念,认为“荒诞”不仅仅意味着“荒唐”,更意味着人在被切断了宗教和形而上学根基后,行动上缺乏目的和意义,进而产生痛苦的感觉。
代表作家有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内热等。
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造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
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
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
他们用抽象的、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概括。
他们借助语言本身的空洞无物,以显示存在的空虚。
正如象棋游戏中的终局阶段,此时已经是一种僵局状态,人们深陷其中却又无法自拔。
因为结局早已经注定,不论是放弃还是继续游戏,结局都将是一样。
所以,《终局》这部戏剧的题目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无助和窘迫其实,这部戏剧到最后也未能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剧中的四个人物也无一个做出他的最终选择。
2 《终局》情节解读
孤独、寂寞就像怎么也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终局》的整个环境氛围。
在一间狭小封闭、只在高墙上开了两个小窗户的地下室里,有着这样四个奇怪的人:主人公哈姆是个盲人,整天坐在轮椅上,由屋里唯一能行走的仆人克罗夫侍候;哈姆的父母早在骑双人自行车的时候出了车祸,摔断了双腿,只得生活在两个大大的垃圾桶中,靠儿子的施舍度日。
他们是父子、是夫妻、是主仆、也是朋友;他们相互依赖又彼此厌倦;他们分不开,却又沟通不了;他们没话找话、喋喋不休,是废话,是生活;他们无所事事,仿佛都在等待死亡的到来,而死亡又是不那么确定;他们就这样苟延残喘,在相互牵扯间走向了一个终局……剧中,哈姆是主人,他自私自利、专横武断、贪图享受;克洛夫作为仆人,对哈姆充满仇恨,一直想要离开那个不见天日的鬼地方。
最后,克洛夫终于下决心要离开这生不如死的坟墓,他穿戴整齐,打开关闭已久的房门,然后就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听着哈姆的长篇大论。
在戏剧的结尾,他仍然守在门外,进行着最后的抉择,谁也无法确定他是否真的要离开。
就是在这种昏暗绝望的基调中,贝克特准确描摹出战后人们真实的心理体验:一切都是徒劳,活着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人生是无聊的,整个世界都是荒诞的。
事实上人们所面临的是关于生存的问题。
经过了无数次梦魇般的战争和动乱,人们要做的抉择却始终未变--死亡或生存。
贝克特用戏剧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战后世界的荒谬。
当世界已然死亡,这些身陷绝境人儿,能否冲破茧缚,走出终局,走进新生活,剧作给观众留下无限回味与遐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