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迷人的青海湖
教师:郝占虎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写字,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
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教学准备:有关青海湖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前几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观赏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
(板书课题)
2、播放视频:(5分钟)(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聆听对青海湖美景的介绍,从整体上对青海湖有个全新的认识与
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
3、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
有50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使青海湖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检查生字读音。
(2)读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学生认读文中的生字新词,及时了解学生对课文的自学情况,为展开教学做铺垫。
同时,及时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文本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的词语,从词语中感悟文本之美。
)
三、再读课文,交流探讨:(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青海湖哪些地方的景色?
(2)除了写景,作者还介绍了青海湖的什么情况?
2、讨论交流。
(1)课文写了日月山牧场的景色和青海湖的美景。
(2)除了写景,文章还介绍了青海湖名称的由来。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在读文本,让学生有目的的去
读。
利用课件出示思考题,便于学生在读文后能与同学及时的进行交流探讨。
)
四、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2、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1)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
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
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
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
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高山牧场的恬静、美丽,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文本中描写优美的语句,先让学生认真聆听朗读,然后指导学生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描写的美景。
同时,借助着课件展示,教师指导学生感悟点作者描写时巧妙的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在课件出示两张青海湖恬静、美丽的图片,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
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
晶莹明澈的湖水、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农作物,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用优美柔和的语言描绘了青海湖神奇而壮丽的风光,通过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两个方面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欣赏了青海湖的美丽迷人的景色之后,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对青海湖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
六、作业:(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训练,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
)
板书
5.迷人的青海湖
日月山:树木苍翠、庄稼繁茂
青海湖:烟波浩渺、美不胜收
名称由来:各民族团结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