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场理论和英语词汇教学语义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把语义学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
英语教学中,很大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如何把语义学的理论融入到词汇教学当中,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词汇,并能得体地、恰当地运用它们。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Wilkins,1978:111)。
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英语的学习时间都有5到8年,然而很多学生一谈到英语词汇的学习,都感到头痛。
他们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1)不能有效巩固已学的单词;(2)不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地运用单词;(3)错误地使用词的形式,例如:“Be seated, ladies and gentlemen”(formal),“Have a seat”(informal),“Take a pew”(colloquial);(4)不能地道地使用词汇,例如:“no other corner of our planet”;(5)不能有效地把词汇使用在有意义的语境中等。
如果能把语义学理论引入英语教学之中,用语义学的原理分析和认识词汇,从而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词汇教学,并从中总结和找出一定的规律,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掌握英语词汇的能力,进而更好地、恰当地并且得体地使用词汇,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很有意义的。
语义学中的语义场理论可帮助学生重温、联想所学词汇,使之变成长期记忆。
语义场理论是德国学者J. Tries(伍谦光,1995:94)最先提出来的。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知道,尽管语言词汇数目巨大,浩如烟海,但它们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语义场理论把一种语言的词汇看成是完整的、在语义上相关联的,将一个词与其它词联系起来,而形成语义场。
实际上它就是语言中的某些词在一个概念支配下组成一个语义场。
例如,在“animal”这个概念下,“cat,dog,horse,tiger,elephant”等单词构成一个语义场,根据词义上的类属关系,看它们是否是上、下义的关系,进而可以推出它们的层次结构。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得出从属“animal”这个概念的有“horse,dog,cat and etc.”,每个场下面还可以再分出若干个“子场”,“子场”下面可再分出“次子场”等等,这样就可以使词汇体系及词义系统有次序地展现出来。
如果我们了解词与词之间的各种关系,为多个单词设立多种形式的语义场,这样就便于记忆和使用词汇。
如表示颜色的语义场有:red,yellow,blue,black,purple,orange等词;还有表示相反意义的语义场如accept/refuse;buy/sell;easy/difficult;true/false等等。
通过记忆 laugh(笑)、smile(微笑)、grin(露齿而笑)、giggle(格格地笑、傻笑)、roar(哄笑、大笑)guffaw(捧腹大笑)、mock(嘲笑)、jeer(讥笑)等词,学生不仅弄清了这些词的细微区别,而且学会了正确地使用它们。
通过语义场的词汇学习,常常可带出一长串词汇,这样不仅扩大了词汇量,而且不易忘记,所以运用语义场理论学习词汇是扩大词汇量的一种科学有效的好方法。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H. Ebbinghauss的遗忘曲线学说:复习所需时间比初学所需时间要少得多,复习次数越多,需要时间越少,遗忘速度越慢,因此单词在初学后要马上不断地重复记忆,使之成为长久记忆。
同时,运用语义场理论,学生可以对词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有次序地展现语言的词汇系统。
更重要的是,通过语义场,他们能清楚地看到词义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结构层次关系,这样有助于联想和重温所学的词汇。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把语义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而不能仅仅以语法和结构作为教学的中心。
语法结构和意义之间往往存在歧义的问题。
结构分析的诸多缺陷可以在意义层次的研究中得到弥补 ,将结构和意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对教学产生了深远的指导意义。
我们的词汇教学不应该是一味强求词汇量的扩增 ,追求强记效果 ,而是要深入地剖析词汇并把它们联结成一个网络。
(Tylor ,1993)如果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单纯追求扩大词汇量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单词 ,其结果是单词的长期记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缺少积极的联想 ,词汇教学会变得非常的枯燥乏味。
(伍谦光 ,1988)语义关系和语义成分分析法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
在寻找一个词的语义特征时 ,我们先要确定这个词的语义场 ,即找到与它相关连的词 ,如它的上下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等。
也就是在词汇教学中 ,我们可以尝试这种利用上下义关系来归纳整理单词、归纳同类事物的教学方法。
语义场理论是由J.Trier 提出的 ,他认为很多词在同一概念的支配下结合在一起便可构成一个语义场。
同处在一个语义场中的词在语义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讲 ,这些同处于一个语义场中的词语就更容易被激活(王寅 ,2001) 。
我们要确定这个词所在的参照系 ,还要保证这个语义场是最小的 ,然后把其中的词加以类比 ,寻找共同的语义部分 ,分辨每个词所具有的独特语义特征。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man、woman、boy 和 girl 这四个词组成的语义场(Lyons,1995) 。
经过类比 ,如同在数学中寻找公因子 ,我们很快就可以发现它们都有 HUMAN 这个义素 ,就man和woman而言 ,它们具有ADULT的义素 ,就man和 boy 而言 ,它们又具有 MALE的特征。
这就是语义成分分析法的一般做法。
语义场中的各种关系对词汇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某一语言中的语义结构就像一个网络系统 ,其中各个词项的语义都直接或间接地互相联系 ,纵横交织在一起。
这些关系包括内含、重叠、互补以及贴近四种(Lyons, 1977) 。
内含是指一个词义包含在另一个词义中形成的上下义关系。
比如 school boy、boy和child这三个词 ,从 school boy到boy再到 child ,外延越来越大 ,而内含越来越小 ,child 的语义〔+ HUMAN , - ADULT〕完全内含在 boy 的语义〔+ HUMAN , - ADULT, +MALE〕中 ,这时我们说 boy 是 child 的下义词。
利用词的这种上下义关系 ,我们可以确定一个生词在词汇网中的大概位置。
比如在讲 daisy 和 tulip 时 ,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一个上义词flower ,确定他们对这两个词的起码联想 ,让他们有个宏观把握。
又如在讲授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课文时 , 我们可以给出 volcano 和 earthquake 的上义词 disaster ,并引导学生联想更多它的下义词 ,如 flood、draught、famine、storm、plague、typhoon等等 ,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有更深的印象 ,而且还扩大了词汇量。
通过这样的练习 ,我们能够培养学生根据词汇的上下义关系找出在一个共同概念支配下所形成的语义场 ,将词汇归类 ,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词汇的记忆。
词义的重叠是同义词形成的原因 ,这种关系在词汇教学中运用尤为广泛。
在教学中我们所用的解释词义的方法就是使用同义词来互解词义。
bestow解释为 give 比使用单纯的义素分析更易为学生接受 ,因为他们对give 十分熟悉。
同样 commence 用begin解释 , prominent 用 outstanding 解释 , animosity用 hostility 进而用 unfriendliness 解释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但是 ,尽管这些词具有许多相同的语义成分 ,我们却很难找到完全同义词 ,所以也就存在着用同义词对生词解释后又要对同义词进行辨析的情况。
反义关系来源于词义的互补性。
它既有“生”与“死”那样的绝对矛盾和对立 ,也有从“cold”到“cool”到“warm”再到“hot”这样的相反而又有渐进性的关系 ,还有对立关系 ,比如父母与子女。
在解释thrifty时 ,我们可以用同义词 economical ,也可以用反义词 not generous。
在教授某些生词时 ,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反义词一并给出 ,从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如confident 和 diffident ,attach 和 detach。
语义关系的最后一种是贴近关系 ,如表示移动的一组词walk、run、hop、jump、skip、crawl、trot 等 ,它形成语义贴近的语义层 ,不同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以上所述的是语义成分分析的一般用法以及由它所引起的以语义场为中心的各种语义关系。
我们还应注意到一个词的语义成分分析不一定只有一种 ,可能还有几种 ,这就是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现象。
这两种现象在词汇教学中同样可以充分地利用。
一词多义与同形异义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不同语义成分分析中的各种形式间存在着必要的联系 ,比如mouth作“人的嘴”和“江河的入口”解 ,有形状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
fork 作“岔路口”与“吃饭的叉子”显然具有形状上的联系。
类似的例子还有tail 作“燕尾服的燕尾”与“动物的尾巴”解;后者同形异义的语义成分分析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大多只是拼写的偶然雷同罢了。
如 pupil 的两个词义“瞳孔”和“小学生”之间没有相关之处 , 又如 ball 可以表示“球”和“舞会”,bank 可以表示“银行”和“河岸”,bear可以表示“熊”和“忍受”,这些都是同形异义词。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是造成语言歧义,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尤其值得重视。
He broke the glasses是同形异义引起的歧义只有从语境中才能知道是酒杯还是眼镜被打碎了He saw the light 则是由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
没有语境,我们无法确定他是看见了灯光还是看见了那盏灯。
Iprefer the material that will wear和Iprefer the material that will not wear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wear在第一句中的意思为“耐磨”,在第二句中的意思则为“磨损”。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在词汇学习中语境和准确掌握词义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在具体的词汇教学中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操作。
在遇到很难用传统方法准确解释清楚的词汇时 ,我们可以运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开列出这些词的语义特征 ,以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词的含义。
运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展示词与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之间的联系 ,以帮助学生掌握词与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包括区分上下义关系 ,区分同义词之间的词义差别和语义内涵和外延差别 ,以及语义程度和文体色彩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