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作业课后习题

遥感作业课后习题

遥感作业课后习题-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r射线21投影距离的影响4: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有统一的比例尺。

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H和焦距f有关。

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垂直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

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

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0~50m范围内,三角架、遥感塔、遥感车和遥感船等与地面接触的平台称为地面平台或近地面平台。

它通过地物光谱仪或传感器来对地面进行近距离遥感,测定各种地物的波谱特性及影像的实验研究。

航空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

飞机按高度可以分为低空平台、中空平台和高空平台。

低空平台:2000米以内,对流层下层中。

中空平台:2000-6000米,对流层中层。

高空平台:12000米左右的对流层以上。

低空气球:凡是发放到对流层中去的气球称为低空气球;高空气球:凡是发放到平流层中去的气球称为高空气球。

可上升到12-40公里的高空。

填补了高空飞机升不到,低轨卫星降不到的空中平台的空白。

航天平台:包括卫星、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高度在150km以上。

航天飞机240~350km高度。

卫星:低轨:150~300km,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图象;寿命短,几天到几周(由于地心引力、大气摩擦),用于军事侦察;中轨:700~1000km,资源与环境遥感;高轨:35860km,地球静止卫星,通信、气象。

航天平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气象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记录物体影像;数字摄影则通过放置在焦平面的光敏元件,经过光/电转换,以数字信号来记录物体影像。

图象特点:投影:航片是中心投影,即摄影光线交于同一点。

比例尺:航空像片上某一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长度之比,称为像片比例尺。

描成像是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间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象。

与摄影图像区别:乳胶片感光技术本身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它所传感的辐射波段仅限于可见光及其附近;其次,照相一次成型,图象存储、传输和处理都不方便。

光/机扫描成像利用光电探测器解决了各种波长辐射的成像方法。

输出的电学图象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十分方便。

固体自扫描成像具有刷式扫描成像特点。

探测元件数目越多,体积越小,分辨率就越高。

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图象是多达数百个波段的非常窄的连续的光谱波段组成,光谱波段覆盖了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区域全部光谱带。

可以收集200或200以上波段的收据数摄影成像是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像的技术传统摄影依靠光学镜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胶片来记录物体影像,而扫描成像是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已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征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而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它的特点是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普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明显,微波成像属于微波遥感方式而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地面分辨率取决于胶片的分辨率和摄影镜头的分辨率所构成的系统分辨率,以及摄影机焦距和航高。

二、图象的光谱分辨率图象的光谱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传感器的波段选择必须考虑目标的光谱特征值。

三、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接受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一像元的辐射量化级。

某个波段遥感图像的总信息量与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有关。

四、图象的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1)首先解释一下假彩色合成:根据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颜色,就可以合成彩色影像。

由于原色的选择与原来遥感波段所代表的真实颜色不同,因此生成的合成色不是地物的真是颜色,因此这种合成叫做假彩色合成。

(2)以陆地卫星Landsat的TM影像为例,TM的7个波段中,第二波段是绿色波段,第四波段是近红外波段,当4、3、2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色时,即绿波段赋蓝,红波段赋绿,红外波段赋红时,这一合成被称为标准假彩色合成。

(3)植被在可见光波段(0.4--0.76um)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位置在0.55um(绿)处,在近红外波段(0.7--0.8um)有一个反射的“陡坡”,至1.1um附近有一个峰值。

根据标准假彩色的合成原理,绿波段被赋予蓝,红外波段被赋予红,绿色与红色相加为品红,但红多绿少,因此品红偏红,so植被在影像中大致呈红色。

(4)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其他波段吸收都很强,特别到了近红外波段,吸收就更强。

根据标准假彩色合成原理,绿波段被赋蓝,因此水库呈蓝偏黑。

(5)重盐碱地呈现白色,说明它对红、绿、蓝及红外等个波段的光均有较高的反射率。

根据标准假彩色合成原理,绿波段赋蓝,红波段赋绿,红外波段赋红,红绿蓝三色等比例混合便成白色,因此在遥感影像中重盐碱地呈现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列,也叫灰度。

颜色:是彩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阴影:是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根据阴影形状和,大小可判读物体的性质或高度。

形状: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纹理:也叫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作为区分地物属性的重要依据。

大小: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面积与体积的度量,是遥感图像上测量目标地物最重要的数量特征之一。

位置:指目标地物的分布地点。

图型:目标地物有规则的排列而成的图监督分类方法,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

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非监督分类方法,是在没有先验类别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定分类的类别。

可控制训练样本的选择。

并可通过反复检验训练样本,以提高人为主观因素强,训练样本的选取和评估需花费较多的人力、时间、只能识别训练样本中所定义的类别,对于因训练着不知或因数量太小未被定义的类别,监督分类不可识别,从而影响分结果。

非监督分类的优点:无需对分类区域有广泛了解,仅需一定的知识来解释分类出的集群组,人为误差的机会减少,需输入的初始参数较小;可以形成范围很小但具有独特光谱特征的集群,所分的类别比监督分类的类别更均质,独特的覆盖量小的类别均能被识别。

缺点:对其结果需进行大量分析及后处理,才能得到可靠分类结果,分类出的集群与地类间或对应或不对应加上普遍存在的“同物已普”及“异物同普”现象,使集群组与类别的匹配难度大;因各类光谱特征随时间、地形等变化,则不同图像间波段吸收都很强,特别在近红外波段,吸收更强。

但当水中含有其他物质时,反射光谱曲线会发生变化。

水中含泥沙时,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红区。

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

水体识别的内容包括:(1)水体界限的确定;(2)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泥沙的确定和叶绿素的确定);(4)水温的探测;(5)水深的探测;(6)水体污染的探测。

第八3S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简称。

主要应用领域有:遥感技术可应用于植被资源调查、气候气象的观测预报、作物产量估测、病虫害预测、环境质量检测、交通线路网络与旅游景点分布等方面。

例如,在大比例尺的遥感图像上,可以直接统计烟窗的数量、直径、分布以及机动车的数量、类型,找出其与燃煤,烧油量的关系,求出相关系数,并结合城市实测资料以及城市气象、风向频率、风速变化等因素,估算城市大气状况。

同样,遥感图像能够反映水体的色调、灰阶、形态、纹理等特征的差别,根据这些影像显示,一般可以识别水体的污染源、污染范围、面积和浓度。

另外可以利用热红外遥感图像能够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有效的调查。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已在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土地利用及其与适宜性评价、区域规划、生态规划、作物估产、灾害监测与预报、精确农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的要素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广泛用于军事、民用交通(船舶、飞机、汽车等)导航、大地测量、摄影测量、野外考察探险、土地综合利用、精确农业以及日常生活(人员跟踪、休闲娱乐)等不同领域。

三者组成的系统中,GIS 相当于中枢神经,用于存储、查询、分析、模拟、输出地理空间数据为遥感技术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工具;RS相当于传感器,具有强大的信息采集与获取能力,是GIS的重要数据源和更新手段;GPS相当于定位器,其全球性、全天候、高精度的实时导航功能为GIS、RS提供精确的空间定位信息。

三者的结合,在资源调查与合理规划利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等领域以及工业、农业、交通、军事、通讯等行业和部门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