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机制砂质量管理方案
1 总则
1.1 为了最大限度减小环境破坏、降低工程造价,合理利用机制砂资源, 规范机制砂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实现标准化要求;确保机制砂及用其配置混凝土质量,满足设计和标准要求,特编制《机制砂质量管理方案》(以下简称本方案)。
1.2 根据《建筑用砂》(GB/T14684)、《铁路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国家和铁路总公司相关标准规范,以及公司《质量管理办法》等文件,编制本细则。
1.3 机制砂除应满足本细则要求外,尚应遵守国家和铁路总公司现行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规定。
1.4本方案适用于公司范围内铁路工程及机制砂生产厂家的质量管理活动。
如国家或铁路总公司另有要求的,从其规定。
1.5机制砂厂必须通过建设单位的评估验收后,方可正式生产。
2.管理程序
2.1 公司安质部负责机制砂厂的建设方案核准和正式评估验收工作,以及机制砂及其混凝土质量的归口管理和监督、检查、指导工作。
2.2 公司建设指挥部负责机制砂厂的初步评估验收工作,以及机
制砂及其混凝土质量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指导工作。
2.3 监理单位负责机制砂厂的评估验收申请的复核确认工作,以及机制砂及其混凝土质量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指导工作。
2.4 施工单位负责机制砂厂的建设、机制砂及其混凝土质量的面管理工作。
3 技术要求
3.1 定义
3.1.1 机制砂: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
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
3.1.2机制砂混凝土:用机制砂作为细集料配制的混凝土。
3.2应用范围:机制砂可应用于除预应力混凝土以外的铁路混凝土工程。
但用于配置C5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应组织专家进行专项技术评估后方可使用。
3.3质量标准:机制砂的质量必须在满足《建筑用砂》(GB14684)的规定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下列具体要求。
3.3.1 母岩:用于生产机制砂的母岩应为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石英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洁净、质地坚硬、无软弱颗粒及无风化石的岩石;不能使用泥岩、页岩、板岩等软质岩或风化的岩石用来生产机制砂;夹层多,岩性多变的矿山也不宜用来生产机制砂;母岩抗压强度不应小于所配置混凝土设计强度的2倍,且不宜低于80MPa。
3.3.2 碱集料反应:用于加工机制砂的母岩,不应具有潜在的
碱集料反应活性。
3.3.3 分级与规格:用于混凝土中的机制砂应为I类或II类中砂。
不得使用粗砂、细砂或Ⅲ类砂。
3.3.4 颗粒级配:应结合粗集料的级配情况,通过试验确定机制砂的最佳级配(标配曲线);实测颗粒级配累计筛余量与最佳级配的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颗粒级配累计筛余允许偏差
3.3.5 细度模数: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宜控制在2.3~3.0之间。
3.3.6 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和空隙率:机制砂的表观密度不小于2 500 kg/ m3;松散堆积密度不小于1 400kg/m3;空隙率不大于44%。
3.3.7 亚甲蓝(MB)值:不大于1.0。
3.3.8 石粉含量:按质量计不得大于10%。
3.3.9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不得大于1.0%。
3.3.10 坚固性:硫酸钠溶液法试验时,砂的质量损失不大于8%。
3.3.11 压碎指标:在坚固性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单级最大压碎指标不得大于25%。
3.3.12有害物质:机制砂中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物及硫酸盐、氯化物、放射性等有害物质应满足表2的要求。
表2:有害物质限量
3.3.13含水率:机制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其含水率不得大于1%(按质量计)。
3.3.14 饱和面干吸水率:机制砂应进行机制砂饱和面干吸水率检测,检测结果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作为选取混凝土用水量的参考指标;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实测值和配合比设计时采用的检测值之差适当调整混凝土用水量。
4 生产管理
4.1 砂厂建设
4.1.1标准化要求:机制砂厂应严格按照建设单位核准后的方案进行建设;总体应满足工厂化、标准化要求;原料开采区、机制砂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布局合理;制砂机安装应离采石场爆破区200m 以外,确保开采与制砂作业的安全;制砂场的生产场地和堆料场地必须硬化;工艺流程先进,安全和环保设施和管理符合相关规定,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