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A.雄性个体数量减小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成虫个体数量大量迁出使幼虫个体数量减少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不同步的B.社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C.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转变为衰退型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5.(2014·青岛模拟)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 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7.右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

则()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8.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右图所示。

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9.(2012·海南高考)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10.(2014·深圳模拟)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下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开始下降11.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右图所示的曲线。

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12.(2013·课标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二、非选择题13.请回答下列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株/m2。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

14.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绘制如下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

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型增长。

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上图乙,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

15.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

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___增长,在_________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2)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__________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答案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1.选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故其增长也不一定是“J”型。

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K/2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估算出K值。

2.选D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后,会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所以种群密度会减少。

3.选C在自然情况下,种群都是按“S”型曲线增长的。

在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

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4.选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之间是捕食关系,它们的种群数量波动有先后;社鼠的种群数量可能会短时间超过环境容纳量;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变为稳定型,仅仅食物充足,社鼠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型增长,还要考虑生存空间、天敌等情况。

5.选A S3点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1点后。

6.选C培养液应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C项所叙的计算结果是10 cm30.2 cm×0.2 cm×0.01 cm×10M=2.5M×105;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

7.选C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死亡率逐渐升高,出生率逐渐下降;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说明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在c点之前呈现增长趋势,c点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位于a点之前;从曲线中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影响的结论。

8.选C由题意可知,对于种群Ⅰ来说,在0~1岁种群存活数下降较快,也就是死亡率较高,所以应重点保护;同理对于种群Ⅱ来说,6~7岁应重点保护。

9.选B样方法最关键的是进行随机取样;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10.选A在该实验中,4个试管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表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由于试管Ⅲ和试管Ⅱ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其内的种群的K 值也不同;试管Ⅳ内起始酵母菌数比试管Ⅱ的多一倍,而培养液体积相等,故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的开始下降;这也说明4个试管内的种群不会同时达到K值。

11.选C根据题意,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可推知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

12.选C鹰捕食黑线姬鼠,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2);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而非某种群数量;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在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13.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规方法是取样调查方法,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