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摘要】:美国自从独立以来,发动了不少内外战争,而大众传媒在美国的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从战前、战争过程中到战争结束,始终都有大众传媒的参与,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也在影响着战争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大众传媒美国战争作用【作者简介】:唐辉,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序言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是指以印刷媒体、广播、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化的传播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业务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相继经历了印刷媒体时代、视听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时代。
当然它们之间并不是后者取代前者的关系,只是后者与前者相比在当时更先进。
了解美国,就必须从了解美国战争开始。
美国从诞生以来一直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
有人说“近代欧洲是在战争的铁砧敲打出来的。
”而美国呢,则不断用战争来壮大自己,锻炼自己。
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再到越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
可以二战为界,之前的战争,美国是不断的壮大发展;之后的战争则是壮大和削弱参半。
而在历次战争中,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与大众传媒的纠葛之中。
或利用借助或被动卷入,从而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主动或被动地影响着美国的战争,也影响着改变着美国甚至世界的面貌。
下面按历史顺序来看一下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独立战争中印刷媒体的作用18世纪中叶,随着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尤其是七年战争后,英国为弥补战争损失,加重对殖民地人民的盘剥与压迫,从而使殖民地抗英斗争从经济、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
在1776-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报刊在战争的酝酿、准备和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随着战场上的胜利,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期间由托玛斯·潘恩(1737—1809年)所写的小册子《常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776年1月,他发表了一本五十页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立即引起轰动,三个月内售出十多万册。
在一个人口仅二百五十万的殖民地里,可能总共售出了五十万册。
在这本小册子中,潘恩强烈抨击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
批判了那种依赖英国的殖民地思想,陈述了英国统治对殖民地人民所带来的种种害处。
他指出,现在已经不是辩论的时期了,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最后的争端。
他满怀激情地向人们呼吁,“站起来吧,接受自由!你们这些热爱人类的人!你们这些不但敢反对暴政而且敢反对暴君的人,请站到前面来!”。
人们都被潘恩的思想和热情所感动,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居民都读过这本书。
《常识》在唤起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促使殖民地人民将独立作为自己战斗的唯一目标的宣传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另外,塞谬尔·亚当斯等几位卓越的革命宣传家和报刊活动家充分利用报刊进行宣传和鼓动,鼓舞了战争中民众的精神力量,对革命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
南北战争中的印刷媒体的作用这里只介绍一部文学印刷品对美国内战的影响。
1851年,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陀夫人)在丈夫体弱多病、家境极其贫寒的情况下写成其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一部反奴隶制小说。
也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
小说首先以连载的形式在《民族时代》报纸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
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陀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汤姆叔叔、乔治夫妇等黑奴们曲折经历的描述,揭发和控诉了黑暗的奴隶制度,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下,不失为引发、推动废奴运动的惊世之作。
当然我们不能说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引起了南北战争,而是这本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使得奴隶制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也让赞成和反对这一制度的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局,进而导致南北战争爆发。
甚至对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美西战争中的印刷媒体的作用在美西战争中大众传媒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
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
美国垄断资本财团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于是各种宣传机器大造对外扩张的舆论。
但是正当美国准备向海外扩张时,整个世界已为老牌殖民大国瓜分完毕。
美国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还无力同英法等国相抗衡,只有老朽帝国西班牙是个好目标。
美国决定首先拿西班牙开刀,夺取这几个西班牙殖民地,以便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并取得向远东和亚洲扩张的基地。
这时,西属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也给美国创造了有利环境。
菲律宾和古巴先后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菲律宾起义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包围了马尼拉。
古巴起义军则牵制了西班牙的20万大军。
在美西战争爆发过程中,美国报纸竭尽煽风点火之能事,无所不用其极。
1898年2月份,发生了两件诱发战争的事件。
第1件,是西驻美公使攻击麦金莱的信件被公开。
第2件,美国l艘军舰在哈瓦那爆炸。
《纽约日报》2月9日刊登了一份西驻美公使德洛梅去年12月写给马德里《先驱报》一位编辑的私人信件。
信中谈及麦金莱的国情咨文时,说麦金莱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一个自命不凡的政客。
这封信评论美国总统麦金莱是“一个政治骗子,既要把自己的后门打开,又要和党中好战分子保持良好关系”等等。
这些观点纯属公使的个人感受,不料,这封信被《纽约日报》公之于众后,在美国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纷纷谴责这是西班牙官员对美国国家元首的侮辱。
在压力下,西班牙政府担心事态闹大,西政府一面正式向美赔礼道歉,一面让德莫洛引咎辞职。
但美国人不依不饶,抓住此事大造舆论。
在古巴起义军日益壮大的形势下,1897年底,美国驻哈瓦那总领事菲茨休·李要求政府派军舰到古巴“保护”美国侨民。
1898年2月15日,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海面的美国军舰“缅因”号突然爆炸沉没,舰上的354名官兵中有266人丧生。
爆炸事件发生后,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一口咬定这是西班牙人的阴谋。
一时间,“记住‘缅因’号事件”和“西班牙人见鬼去吧”成为美国人口中最流行的话语。
加上《纽约世界报》等报的记者在报道古巴局势时对西班牙的邪恶和残暴加以渲染,很多不明真相的美国人产生了“正义干涉”的冲动情绪。
《纽约太阳报》在第2天发表的报导,更是让美国人冲动。
美国笼罩在一片痛苦与惊恐之中,华盛顿停止了公务,全国举行了空前规模的哀悼活动。
人们议论最多的是爆炸原因。
尽管报纸提到,许多士兵是被西班牙军舰派出的小艇救起来的。
人们还是怀疑此事为西班牙蓄谋制造。
调查结果对于已经群情激愤的国内气氛犹如火上浇油。
“让西班牙见鬼去吧”、“记住缅因号”、“讨还血债”的复仇怒吼在美国各地此起彼伏。
还在调查结果公布之前,已有人开始煽风点火。
佛蒙特州参议员普洛克特在参议院发表演说,以不久前访问古巴的所见所闻,揭露西班牙在岛上实行集中营的罪行。
据当时的《华尔街日报》说,这次演说使“华尔街许多人转变了思想”,倒向主战派。
《纽约日报》的老板郝斯特在此期间曾电告驻古巴记者:“你供给速写图画,我将供给战争。
”此后不久,美西战争爆发。
二战中的美国媒体的作用广播是继报纸之后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与报纸相比,它具有时效性强、收听方便、万水千山瞬间即至、能够克服语言障碍跨越国界传播、感染力强、没有文字障碍受众面广、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等传播优势,正是这一传播优势使广播成为战争时期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和进行心理战的主要武器。
大众传媒无疑是战时舆论战的先锋。
如果说网络和电视改变了现代战争,报纸推动着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广播则决定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方。
二战中,美国的广播主要起这几个方面作用:1、传递信息,改变本国受众思想。
广播是当时人们主要的消息来源。
许多重大事件,人们都是最先从广播中得到的。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的相互广播公司最先报道这一新闻,许多美国人是从相互广播公司的广播中得到这一消息的。
美国国内的中立主义思想很快烟消云散了,全国都在积极备战。
2、鼓舞己方士气,对外广播获得国际社会和盟友的支持。
二战时期最著名的战前动员莫过于罗斯福通过广播所进行的四次被称为“炉边谈话”的演讲。
被罗斯福当作政治武器的“炉边谈话”,因为定位准确,采用适合于说与听双方身份的广播语言方式而独具魅力。
它对美国走进二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混淆敌方视听,离间敌人的关系,瓦解敌军斗志。
美国的一个“诺顿海军中校”电台节目向德国海军进行了309次广播,成为“美国在整个大西洋战争期间,在进行具有战略水平的战时宣传上卓有成效的一员。
……被缴获的德国海军文件承认:‘诺顿广播对于德国海军人员的士气具有摧毁性的影响。
’”还充分利用广播对敌军进行怀柔软化,使他们军心大乱,无心恋战。
二战期间,盟军充分利用广播,在战场广泛播放一首德国歌曲《莉莉·玛莲》,歌曲广为流传。
歌曲中流动的旋律所讲述的缠绵故事,使德军产生了思乡情绪,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对战争产生了厌恶。
美国的参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媒体英雄,那就是美国之音(VOA)。
美国之音在二战中,不断地给敌方制造混乱,瓦解对方的士气和斗志,离间敌人和其盟友的关系,为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
”一语道破了舆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越战中美国媒体的作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1961--1974),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是被美国人称为“越战泥潭”而留在记忆中的。
而此时大众媒体发展到视听时代,电视新闻成为主流快捷的传播形式。
视听媒体对越战的介入极大的改变着越战的进程和结局,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美国的新闻媒体使美国得以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
所以,有人也称这次战争为“第一次电视战争”。
二战后,根据《日内瓦协议》,法国从越南撤军。
而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直接加强对越南的干涉,并不断升级。
由“特种战争”演变为“局部战争”的全面参战。
从1961年到1968年间,包括电视在内的美国媒体大多都热情地站在美国政府一边,行驶着自己“爱国主义”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