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一)——江福泽《建设一所新学校》介绍的学校是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历经变迁,直到从2006年7月才改名为潍坊广文中学,为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国办初级中学。

近三年来,该校始终把”构建和谐校园,奠基幸福人生”作为办学目标,把”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在学生中倡导”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在教师中倡导”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在师生间倡导”互尊互爱,共同成长”;在干部中倡导”甘为人梯,赢得信任,成就他人”.书中赵校长的治校之成功经验,特别是广文在管理上的创新,如:制度是”商量”出来的、多把尺子量老师、教师节,倾听教师的”抱怨”、”逼”着老师去健身、关注教师之关注等这些关系教师民生的话题。

我想这也是广文取得现在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学校和课程是离不开的,其中广文的课程改革中的很成功。

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和。

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一定是因为它的课程与众不同。

赵桂霞校长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她说:”让学校课程走向特色,这是学校构建课程体系的难点。

这个难点,决定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品味,决定了学校特色的形成。

”学校的课程建设,由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大板块组成,广文中学在这三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不同的学校,生源情况差异很大,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也很大,国家课程到了具体的学校,需要有一个校本化的过程。

要依据学校教师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或者重组。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将统一的课程转化成学校特色课程的过程。

在广文中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处置的探索处处可见。

”一标多本”让老师们能够同时看到不同版本的教材,也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处置带来了便捷。

学校为每个学科教师配置了3-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大家在潜心研究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组合的特点基础上,选择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重新编撰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学生实际而开发的校本课程,如果能和学校的育人目标相一致,并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课程群,就容易形成课程特色。

这也是各校在特色建设之中普遍关注的。

校园节日,是学生最受欢迎的活动课程。

每个月都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活动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众多学生参与,每一次的参与都有学分加以记载……节日和仪式,对学生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回想我校近年所形成的四大节日”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艺术节”,我们也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这四大节日。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团队合作、责任分担的好途径。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二)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一以贯之的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完成国家统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基于学校自身发展历史和社会需求,确立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这也是我们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通过在这本书中了解到,广文中学建设校本课程是在过去、现在、未来寻找答案。

广文中学有130年的发展历史,在百年历史长河中,广文中学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物。

百年广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有着重视学生实践的传统。

在这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广文中学确定了培养目标,规划了特色课程体系。

当我在书中读到广文中学开发”大家”系列课程体系时,非常受启发。

”大家”系列课程有广文”大家”课程、中国”大家”课程、世界”大家”课程三个系列构成。

并且以时间为经线,分古代、现代和时代;以领域为纬线,分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行业精英。

在每位大家介绍之后附录其生平年谱和相关阅读书目,提供相应的音频、视频和网络资源,这样的话就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每位大家的人生轨迹,从中受到启迪。

以历史为例,历史与文化,历史与史学,历史与建筑,历史与服装,历史与饮食,历史与宗教,历史与体育等。

在初一年级的历史与建筑中介绍了都江堰、赵州桥、长城、故宫、巴黎圣母院、罗马竞技场等各学科中涉及建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进一步探寻的欲望强烈。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三)通过在这本书中了解到,广文中学建设校本课程是在过去、现在、未来寻找答案。

广文中学有130年的发展历史,在百年历史长河中,广文中学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物。

百年广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有着重视学生实践的传统。

在这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广文中学确定了培养目标,规划了特色课程体系。

当我在书中读到广文中学开发”大家”系列课程体系时,非常受启发。

”大家”系列课程有广文”大家”课程、中国”大家”课程、世界”大家”课程三个系列构成。

并且以时间为经线,分古代、现代和时代;以领域为纬线,分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行业精英。

在每位大家介绍之后附录其生平年谱和相关阅读书目,提供相应的音频、视频和网络资源,这样的话就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每位大家的人生轨迹,从中受到启迪。

在以后校本课程的建设中还需要符合本校的发展实际,让学校课程走向特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杀人蚁读后感今天,我读了《杀人蚁》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一位只是为了做实验的自然老师,让同学收集蚂蚁标本,然后因为两个蚂蚁交配后生出了不知道是什么的两只蚂蚁,课结束后,老师便把瓶子扔到草丛,可是谁会知道,这两只弱小的蚂蚁一夜之间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其实,杀人蚁这种蚂蚁还是值得人们拥有的,因为杀人蚁往往不会对好人下手,因为杀人蚁只吃第二波长的人。

(第二波长是由人们做了什么缺德的事情而使自己身体拥有这波长)还有一位侦探因为这些离奇的杀人案件而愁眉苦脸。

发现每一位死者都往往是一些大款,而他们身上都会有一根像尖刺一样的东西。

(杀人蚁的毒刺,可以使人麻痹然后猝死)最后,侦探与国家着名侦探联手破了这个案子。

不仅有侦探侦破离奇事件,还有一个令人心酸的爱情故事,有两只杀人蚁,他们两个相遇便一见钟情。

决心结婚生孩子。

所以他们踏上了寻找第二波长的路程。

开始时,他们“搭乘”出租车,但是那时候他们已经精疲力竭,无力在走下去。

可是爱情的力量使他们两只蚂蚁坚持下去。

原本出租车司机看到乘客留下的钱时,原想独吞,那时,两只蚂蚁不知高兴到什么程度。

想立马杀了这个人。

可是却万事不能如他们所愿,司机去追乘客了。

第一波长又转到了第二波长。

然后他们在一起,堵上了性命上了最后一辆出租车。

(那时候雌蚂蚁已经晕过去了,雄蚂蚁背着她。

而且最近的第二波长的人在澳大利亚,他们必须乘飞机去)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赌注,如果不能如愿到达机场。

那么他们的生命将在这里断送,可是老天终于如他们所愿。

出租车到达了机场。

他们乘上飞机,躲在飞机的一个座位下。

最后,他们杀死了一个人,吸食了那个人的血。

生出自己的孩子。

记得作者说过,最后他们两只蚂蚁生了几千个孩子。

别惹蚂蚁观后感医院也杀人寻找“黑色杀人魔鬼”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文化的新作——《何谓文化》,便随性翻阅起来。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对于“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

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

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企业文化、饭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

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

拿到《何谓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

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

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文化的叙述,足见他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我一直觉得,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

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

正如我们的文化,在保持自己儒释道一体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摒弃传统的人治观念、愚民观念,吸收西方文明的法制思想、人权思想,以达到“中体西用”。

作者在演讲中提到的“文明冲突论”,将所有冲突归结于各种文化的冲突,他的反驳发人深思。

在看本书之前,我也认为当代世界的冲突本质上也是不同文明的冲突,因为不同文明的凝聚力和排他性,文明之间会有对各自意图的误判,导致了许多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正如“中国威胁论”,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紧张。

但看了作者的演讲之后,我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按他的定义,所谓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文化也不是多高深的东西,它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用礼仪的方式来规范每个文明圈的受众,大家不知不觉的被其引导。

因此,所谓文化的冲突,底层民众不是很容易觉察得到,他们只是会觉得对方的饮食或习惯很奇怪而已,并不会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思考。

并且,对于一些文化交汇的地方,不同文明圈的人也可以很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并不会因为彼此的生活习惯不一致而有所冲突。

而现实世界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中日韩的冲突、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阿拉伯世界中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等,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将其归结为历史原因,其实仔细思考,这其中也可能是存在着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但也正是这种冲突,也使得各个文明能够互相包容、接纳,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明。

正如西汉末年入土中原的佛教,佛教刚入中原的时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也遭过本土文化的极力排斥,历史上几次大的佛道论战足以说明,甚至连当时的政府机构也牵扯进去。

()但儒释道互相纠缠了上千年,竟然慢慢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许多文人都是儒释道三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