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_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六、结语:3min
这是一片有关友情的绿叶、艺术的绿叶、生命的绿叶。

这是一片美丽的常春藤叶,心灵至美,艺术长青。

这片叶子,它永不凋零、藤叶长青;这个(贝尔曼)生命,因这片叶而精神永生,这段故事因“生命与叶子的交织”而温暖无穷。

最后,我们一起齐读下面这首诗,向贝尔曼致敬!
画叶
窗外
雨越下越大
湿透的鞋子和衣服
冰冷冷的
紧贴在你颤抖的躯体
灯笼还未熄灭
梯子通往高墙
画笔散了一地
你的画笔
蘸满了凄风苦雨
画出的叶子
成为
点燃希望的灯盏
作业: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为贝尔曼写一首小诗。

板书: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自然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备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一、知识储备方面
作为高一的学生,通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在知识归整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已有一个层次的提升。

此前学生已经接触了《荷花淀》《套中人》《项链》,对小说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和鉴赏力,但认识仅限于感性,还没有落实为具体可行的方法;语言分析赏鉴存在盲目性,自主探讨人物形象与主题存在一定难度。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

在深度解读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在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上应有一个更好的导向。

通过学习,学生应提高文
本解读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同时也要有知识的明确化。

二、学习习惯方面
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升语文学习的关键。

但部分学生仍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文本。

本篇小说篇幅较长,因而本文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好课前预习(课前熟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三、学习兴趣和心理
语文学习给人以思想与智慧的启迪,在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促进生命成长和人的发展。

也正因如此,不少学生觉得语文难学,成绩起伏不定,难以获得成就,宁可将时间花在其他科目上。

同文言文和散文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小说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本篇课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体现语文味。

《最后的常春藤叶》效果分析
本节课顺利讲完,从学生明亮的眼睛里,从学生的情感体悟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收获,也自感获益良多。

首先,在整体感知环节,学生对情节的概括比较全面,对小说内容把握较准确。

能够简明扼要地讲述围绕着最后的这片常春藤叶,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其次,在赏析欧亨利结尾艺术时,学生能够很容易的说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此前也多是朦胧的意识。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贴近文本,能够找到前文多次的铺垫和伏笔之处。

紧接着,教师给学生以知识的明确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靠得就是这些细微情节的铺垫和伏笔,达到细针密线的缜密的效果)。

我看到很多学生会意的点头,他们已经体会到欧亨利的高超艺术了。

紧接着,在鉴赏贝尔曼人物形象时,我将问题化繁为简,层层展开,思路清晰,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师引领和学生的个性鉴赏相结合,有放有收,保证了主体的清晰和个体的创造性。

学生对几个问题的回答比较全面,尤其对人物性格理解比较透彻。

通过学生的丰富展示,我发现了学生学习的巨大潜力。

分角色朗读指导环节,我觉得很精彩。

学生起初对老贝尔曼这个人物的把握不太到位,所以读不出相应的语气。

我将朗读指导具体化,抛出一个问题(结合贝尔曼的年龄、职业、地位、处境、刚才分析的性格,你觉得他的声音里该带有哪些特质?)进而层层引导,让多个学生尝试着去读,从朗读效果来看,学生入情入文,真正进入到了文本,走进了老贝尔曼的内心。

老师的示范也起到了渲染和带动作用。

在小组讨论和主题探究阶段,整个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和谐融洽。

学生在深入阅读之后,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话可说。

而且渐渐有了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