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护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护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二章第一节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分为内环境(生理和心理环境)和外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

第二节/选良好的医院环境具备以下特点:1、服务专业性2、安全舒适性3、管理统一性4、文化特殊性医院环境的调控,物理环境方面:1、空间。

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少于1米。

2、温度。

一般室温保持在18—22度,新生儿及老年患者室温保持在22—24度之间为佳。

3、湿度。

病室的湿度以50%—60%之间为宜。

湿度过高时,蒸发作用减弱,可移植出汗,患者感到潮湿,气闷,尿液排出增加,加重肾脏负担。

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易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等,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尤为不利。

4、通风。

一般通风30分钟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

5、噪声。

白天理想强度是35—40dB。

噪声在50—6-dB既能产生相当的干扰。

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走路、操作、关门轻。

第三章第一节/选患者入院的护理:指患者经门诊或急诊医生诊察后,因病情需要住院作进一步观察、检车和治疗,经诊查医生建议并签发住院证后,由护士为患者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入院程序:1、办理入院手续2、实施卫生处置3、护送患者进入病区(住院绿色通道,适用于心梗及中风的患者。

)铺床法的基本要求:舒适、平整、紧扎、安全、实用常用的有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卧更第二节/名解卧位的分类,按自主性有三种:1、主动卧位:花拿着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随意改变体位。

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改变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

见于极度衰弱、昏迷、瘫痪的患者。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由于疾病的影响或治疗的需要,被迫采取的卧位。

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由于呼吸极度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位。

其他卧位:半坐卧位:姿势:上半身抬高,与床呈30—50度,再摇起膝下支架,防止患者下滑,必要时,床尾可置一软枕。

适用范围:见书P39.端坐位:变换卧位的注意事项:1、移动患者动作应轻稳,协调一致,不可拖拉,以免擦伤皮肤。

轴线翻身法时,要维持躯干的正常生理弯曲。

翻身后用软枕垫好肢体。

2、若患者身上有各种导管或输液装置时,应先将导管安置妥当,翻身后仔细检查导管是否有脱落、移位、扭曲、受压、以保持导管通畅。

3、为手术患者翻身前后需要检查。

P46。

第三节一、轮椅运送法:放置轮椅时,使椅背与床尾齐平,椅面朝向床头,扳制动闸使轮椅止动,翻起脚踏板。

二、平车运送法:大轮靠近床头,协助患者将上身、臀部、下肢依次向平车移动,头部枕于大轮端。

毛毯遮盖时,先足部,再两侧。

二人搬运法分工:甲一手伸至患者头、颈部、肩部下方,另一只手伸至患者腰下;乙一手伸至患者臀部下方,另一只手伸至患者膝部下方。

四人搬运法适用于颈椎、腰椎骨折或病情较重的患者。

搬运骨折患者,平车上应放置木板,固定好骨折部位。

推送患者时,护士位于患者的头部,推行中,平车小轮端在前,转弯灵活;速度不可过快;上下坡时,患者头部应位于高处,减轻患者不适。

第四章第一节/名解医院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院内感染)。

广义的讲任何人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主要对象为住院患者。

)按照病原体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故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属于难治性感染。

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故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病原体来自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导致机体发生感染。

属于可预防感染。

按照病原体的种类分类:可分为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

医院感染发生的三个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2、空气传播3、飞沫传播4、介入性治疗传播5、消化道传播6、生物媒介传播)、易感宿主(婴幼儿及老人、免疫力功能低下的人,如大面积烧伤、白血病、骨髓移植等)。

第二节/名解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和关键措施之一。

清洁: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垢以去除和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消毒: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或媒介物上的除牙抱以外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灭菌: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1、热力消毒灭菌法。

主要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酶失活、细胞膜和细胞壁发生改变而导致其死亡,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效果可靠,应用最广泛。

(1)干热法1)燃烧法,简单、迅速、彻底。

适用于不需要保存的物品;微生物实验室接种环、试管口的灭菌;急用某些金属器械。

2)干烤法,适用于耐热不耐湿、蒸汽或气体不能穿透物品的灭菌。

不适用于纤维织物、塑料制品等。

一般情况下,160°2小时;170°1小时;180°0.5小时。

有机物灭菌温度不超过170°,防止炭化,灭菌时间从达到灭菌温度时算起。

灭菌后,待温度降到40°以下才能打开烤箱。

(2)湿热法1)压力蒸汽灭菌法:是热力消毒灭菌法中效果最好地一种,临床应用广泛。

常用于耐高压、耐高温、耐潮湿物品的灭菌。

不能用于油类、粉剂的灭菌。

2)煮沸消毒法:应用最早的方法之一,家庭常用。

简单、方便、经济、实用。

消毒时间从水沸后算起,如中途加入物品,则从第二次水沸后从新计时。

注意:# 要求物品消毒前刷洗干净,不超过容量的3/4,同时注意打开器械轴节或容器盖子、空腔导管腔内预先灌满水。

# 水的沸点受气压影响,还把酶增高300米,消毒时间需要延长2分钟。

# 为增强杀菌作用、去污防锈,可将碳酸氢钠加入水中,配成1%--2%的浓度,沸点可达到105°。

# 消毒后的物品需及时取出,置于无菌容器内,及时应用,4小时内未用需重新消毒。

2、辐射消毒法。

主要利用紫外线或臭氧的杀菌作用,使菌体蛋白质光解、变性而致细菌死亡。

(1)日光曝晒法(2)紫外线消毒法:消毒使用的是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270nm。

消毒方法:首选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效果可靠,可在室内有人时使用,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小件物品有效消毒距离为25—60cm,20—30分钟。

紫外线灯管消毒时注意事项:*保持灯管清洁,每两周一次用无水乙醇纱布或棉球擦拭灰尘和污垢。

*消毒环境合适:清洁干燥电源电压为220V,空气适宜温度为20—40°、相对湿度为40%--60%。

*正确计算消毒时间,从亮灯5—7分钟后开始计时,若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需要更换灯管。

*加强防护,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30s可引起眼炎或皮炎,过程中产生的臭氧也会对人体不利,照射完毕后开窗通风。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凡不适用于物理消毒灭菌的物品,都可以选用化学消毒灭菌法。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的要求的化学制剂称为化学消毒剂。

化学消毒剂的分类:(1)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物品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如戊二醛、环氧乙烷等。

(2)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并对细菌芽孢有显著地杀灭作用的制剂。

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部分含氯消毒剂(3)中效消毒剂:仅可杀灭分支杆菌、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4)低效消毒剂: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如酚类、胍类、季铵盐类消毒剂。

化学式消毒剂的使用方法:1)浸泡法:将被消毒的物品洗净擦干后浸没在规定浓度的消毒液内一定时间的消毒方法。

注意浸泡前要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管腔内要灌满消毒液。

适用于大多数物品、器械。

2)擦拭法:3)喷雾法:4)熏蒸法:在闭空间内将一定浓度的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其产生气体在规定时间内消毒的方法。

如手术室、换药室、病房空气消毒以及精密贵重仪器、不能蒸煮、浸泡的物品的消毒。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见书P73—P77.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掌握】1、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选择:(1)高度危险性物品(指穿过皮肤黏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械,或与破损的皮肤、组织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

)必须选择杀菌法。

(2)中度危险物品(仅和皮肤黏膜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的物品。

)选择中、高水平消毒法。

(3)低度危险物品(仅直接或间接与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的物品)选择低水平消毒或只做一般清洁处理。

医院环境空气消毒分类:(1)一类环境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结晶病房、无菌药物制剂室等。

采用层流通风法消毒。

(2)二类环境包括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烧伤病区、重症监护病区等。

才有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

(3)三类环境包括儿科病区、妇产科检查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区和诊室等。

有人在时,采用无毒害、连续消毒的方法;无人时,可用臭氧、紫外线灯、化学消毒剂熏蒸或喷雾等空气消毒的方法。

(4)四类环境包括传染病科及病区,采用三类环境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污物处理:【选择】黑色垃圾袋装生活垃圾;黄色垃圾袋装医用垃圾;红色垃圾袋装放射垃圾;损伤性废物置于黄色锐器盒内。

第三节/简答洗手指征:【简答】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2、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3、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4、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之后;6、穿脱隔离衣前后,脱手套之后;7、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8、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卫生手消毒注意事项:【简答】1、卫生手消毒前先洗手并保持手部干燥;注意洗手指征。

2、按操作过程进行消毒,过程中不可污染干净的刷子、水龙头、洗手液或消毒液等,不可溅湿工作服。

3、消毒完毕,手离开洗手液时,避免接触容器边缘。

第四节/ 无菌技术【选择】1、无菌物品存放环境,室温要求低于24°,无菌物品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2、灭菌标识、日期、名称清楚。

无菌包一经打开,有效期为24小时。

3、无菌持物钳在无菌干罐内,一经使用,4小时内有效。

4、无菌容器(如治疗碗)和无菌包,第一次使用,24小时内有效。

5、铺好的无菌盘4小时内有效。

6、不可将物品伸入无菌溶液瓶内蘸取溶液;倾倒液体时不可直接接触无菌溶液瓶口;已倒出的液体不可再倒回瓶内以免污染剩余溶液。

已开启的无菌溶液瓶内的溶液,24小时内有效,余液仅做清洁操作用。

7、戴手套时,手套外面为无菌面,过程中不可污染无菌面;戴手后,双手始终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以上的视线范围内,如有破损或可以污染立即更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