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方案按照县委《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彻底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高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基础,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确定整顿对象根据县委要求,结合我镇实际,重点整治以下“十种类型”后进村:党组织不健全、书记长期缺职、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的;党组织书记不胜任现职、工作不在状态、严重影响班子整体战斗力的;班子不团结、内耗严重、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的;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便民服务设施的,或场所狭小达不到标准;党组织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弱、群众意见大的;组织制度形同虚设、不开展党组织活动的;党务村务财务不公开,民主管理混乱、侵犯群众利益的;社会治安混乱、信访问题突出、矛盾纠纷集中,存在不稳定因素的;换届选举拉票贿选问题突出的;宗族宗教和黑恶势力干扰渗透严重的。
二、明确目标任务总体目标:通过集中整顿,使全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实现“六有”标准。
一是有班子。
党组织班子配齐配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二是有阵地。
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有固定的、标准的活动场所,有便民服务站,办公设施、制度展牌齐全。
三是有制度。
“631”岗位目标备案、党员联系群众中心户、村干部值班等制度健全规范,并上墙。
四是有活动。
“三会一课”制度落实较好,全面开展对标先进、认责承诺、亮牌示范、夺旗争星、志愿服务等活动,群众反映良好。
五是有保障。
认真落实“一定三有”工作机制,村务、党务、财务全面公开。
六是有较高的满意度。
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信访、安全隐患有效化解,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为教育实践活动在农村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任务:(一)建班子。
班子不健全的要抓紧配齐,党组织书记空缺的要全部选配到位,不能胜任现职的要尽快调整。
严格选人程序和标准,注重选拔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
(二)建队伍。
开展后进村干部集中培训和结对帮扶行动,拓宽视野,提升素质,改进作风。
(三)建阵地。
对场所危旧狭小、不能满足使用的,采取新建、扩建、购买等方式解决,达到有标牌、有党旗、有制度、有设施、有资料等“五有”标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运行良好。
建平台。
按照《乡便民服务站建设标准》,建立标准化、规范化便民服务站,拓展服务内容,开展便民服务。
建制度。
继续深化和落实“一定三有”、“一制三化”、“4321”民主决策、“631”岗位目标备案等机制,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的规范化运作。
落实村级党员管理“四五”机制,深化党员“七权七责”,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六)正风气。
依法依纪严肃查处一批为政不廉、侵犯群众利益的村干部,综合治理一批宗族宗教和黑恶势力干扰村务的重点村,通报处理一批工作作风粗暴、肆意欺压群众的典型事件。
(七)解难题。
集中解决一批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积案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优环境。
利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契机,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农村面貌。
三、严格整顿措施(一)认真摸底排查。
各村要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工作,严格对照“十种类型”,凡是符合后进类型的村,上报镇党委研究确定,确保把真正的后进村全部纳入整顿范围。
建立整顿台帐。
结合村情实际,采取“一村一策”措施,建立“菜单式”整顿台账,并于4月20日前报县委基层办备案。
镇党委对后进村班子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整顿转化目标及措施、整顿责任人和转化时限等事项实行动态管理,挂账督办。
合力抓好整顿。
建立健全镇干部包村转化、镇党委书记兜底转化、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先进村与后进村结对帮扶的“六位一体”帮扶体系。
一是镇机关干部挂账转化。
镇党委要选派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群众信较高的干部分包后进村,强化转化工作力量。
二是镇党委书记兜底转化。
认真履行乡镇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
凡是不能按期转化的,镇党委书记要兜底,坚决实现转化。
三是第一书记驻村帮扶。
为列入整顿范围的后进村派驻“第一书记”;对村情复杂、转化任务较重的,要结合“十个一”集中蹲点服务行动,选派工作组进驻,并逐级建立台账。
对于表现突出,及时完成转化任务的干部,要予以奖励或重用。
四是先进村与后进村结对帮扶。
开展“一对一”支部结对帮扶活动,由镇党委筛选一批党建先进村、生态文明村、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
动员经济实力强、党建工作好的非公有制企业与后进村党组织结对,实行“村企联建”,带动后进村转化升级。
真正解决问题。
按照先整顿再活动,边活动边提升的要求,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切实解决一批突出问题。
一是选优配强班子。
村党组织书记缺职、党组织班子不健全的,要抓紧配齐;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成员不发挥作用甚至起负作用的,要坚决调整。
补充和调整工作要拓宽视野,大胆创新。
大力推行“企业家村官”计划,积极引导优秀民营企业家回村任支书或村主任。
动员退居二线的党员领导干部,志愿回村担任第一书记。
从大学生村官、外出务工人员、复退军人、专业协会负责人中,有重点培养一批后备干部。
选配班子工作,在4月底前全部完成。
二是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针对制约后进村发展的问题,先行“会诊”,拿出帮扶方案,进行政策倾斜,每个村重点解决2-3件群众关注的修路、打井、办电、环境整治等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后进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培育致富产业。
结合全县现代农业“三带一园”布局,帮助发展“一村一品”致富产业。
一产主要发展特色种养业,二产主要发展家庭手工业,三产主要搞劳务输出和农家乐。
大力推行“政府+企业+银行+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提升后进村发展能力。
(五)深化“六化六提升”。
一是大力度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健全“1+5”村级配套组织,实现村级配套组织全覆盖;南、西、东、北、薛高寨、翟庄、西堂村、孙家陵、赵里村、张家陵等10个村,积极筹措资金,开展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达标年活动,所有村5月底全部健全以“五会一课”、“631”备案、“4321”民主管理、村干部值班、村级代办服务、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中心户”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工作制度。
二是提升便民服务平台功能。
全镇26个都要建立村便民服务站,不断拓展村便民服务站服务功能,真正做到“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
三是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把组织整顿与思想整顿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镇负责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
培训内容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化解矛盾纠纷、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为重点。
四是落实工作运行机制。
完善村党组织书记“631”岗位目标备案办法,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认真解决村务、党务、财务不公开问题。
认真落实《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办法》和“一定三有”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提高村干部基本报酬,认真落实基层组织工作运转经费。
五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大力开展全面对标、认责承诺、亮牌示范、夺旗争星和志愿服务活动,着力解决党员意识缺失、普通党员无职无责问题。
在农村重点推行“1+10”党员中心户制度,从严管理、教育和监督党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畅通党员出口的有效办法,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搞好工作结合。
把整顿后进村党组织与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统领集中整顿工作,把驻村干部作为组织开展集中整顿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他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班子、带队伍、切实解决后进村突出问题上,积极协助乡村党组织抓好集中整顿任务的落实。
把整顿后进村党组织与创业致富结合起来。
启动优秀青年乡村创业行动,加强创业扶持、创业引导,健全激励机制,培养新时期党的农村优秀青年后备队伍;深化镇“五个一”、村“三个一”全民创业活动,帮技术、帮资金、帮项目、帮信息,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投身发展实践,在招商引资中尽职责、在全民创业中展风采、在脱贫致富中显作为。
四、加强组织领导(一)落实领导责任。
各村党支部要把整顿工作,作为农村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结合包村、包片领导,制定具体落实方案。
村支部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工作成效将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强化督促检查。
县委基层办和县委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在督查乡村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把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作为一项重要的督查内容来抓,采取定期汇报、集中调度、明察暗访、通报整顿等方式进行督查,切实推进整顿和建设工作。
对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加以宣传推广,指导面上工作。
对转化成效不明显、群众不满意,影响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及个人,通报批评,责令重新整顿。
严格刚性问责。
对后进村整顿工作不力、转化成效不明显的,加大问责力度。
镇党委直接约谈村支部书记。
对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由镇党委直接提出对村党支部书记予以组织调整或免职的处理。
对被县通报、造成较大影响的,由镇党委直接提出对村支部书记予以组织调整或免职的处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