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猪供应链.pdf

开题报告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猪供应链.pdf

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物流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猪供应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来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撑社会产业的基础,农业问题不仅对亿万农民有着现实的经济意义,也对国家的良性互动与运行有着毋庸置疑的深刻影响。

农产品作为人类必须的消费品,其价格涨跌牵动着百姓的神经。

据《证券日报》报道:2015年3月至8月,猪肉价格一改前三年的低迷态势,呈现逐月上涨的态势。

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480个集贸市场活猪价格每公斤17.05元,连续上涨18周;猪肉价格每公斤26.10元,已连续上涨17周,与上年同期相比,活猪、猪肉分别上涨25.1%、17.9%。

而9月下旬至12月,全国猪肉价格持续下降。

与9月底相比,11月25日,猪后臀尖肉、猪五花肉全国日均价分别下降5.3%、5.2%;分地区来看,超五成省区市猪后臀尖肉价格降幅超过5%。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生猪养殖历史已长达6000多年。

卓创咨询分析师韩蓓蓓表示,猪肉价格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猪肉属于刚性需求。

事实上,猪肉一直是中国国民最主要的肉制品来源,年消费量高达5000多万吨,占日常肉类消费的63%以上,鸡牛羊肉或水产虽有一定的替代性,但实际替代作用有限,再加上猪肉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所占权重较高,其价格上涨会对上下游产品及相关替代品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饲料、冻品、鸡蛋等产品的价格都会因猪肉价格变动而有所波动。

基于供应链的思想,生猪价格的波动不仅会对该产品上下游产生影响,还会对具有关联关系的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相关产业价格波动以及其他因素也会对生猪价格产生反馈作用。

要深入理解和研究生猪价格传导机理,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

系统动力学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充分汲取了控制论、信息论及反馈理论的精髓,能够通过建立流位(Level)、流速(Rate)来研究信息反馈系统。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择生猪这一主要肉产品的价格加以分析和研究,从供应链的角度探求其价格波动规律,研究生猪价格传递机理。

同时,加上本人工科学术背景以及系统动力学的优势,故选择系统动力学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猪供应链价格传导仿真模型来研究生猪价格波动规律,了解其供应链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动态行为特征,同时,还可以利用该模型对系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望其仿真预测结果能作为政策模拟分析的理论依据,从而避免因为盲目、主观决策而带来的损失。

(二)课题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通过探讨生猪供应链价格传导模型,分析研究该供应链网络价格传导机理,剖析供应链纵向协作与价格传递的关系,同时,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还可预测当供应链中某个环节出现变动时对生猪价格产生的影响及各环节之间的反馈效应,并在此基础上为稳定生猪及猪肉价格提出相应的建议,供有关生产者、企业及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三)课题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看,首先,本文是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探讨生猪供应链价格传导机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生猪和猪肉价格形成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着眼点一般在于价格影响因素、历史价格走势、生猪市场疏导以及关于市场预警及监控方面的政策建议等,而本文则是以系统动力学为工具,以定性分析为先导,定量分析为支持,剖析生猪供应链价格传导系统并进行建模,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分析研究该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动态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其次,国内关于猪肉供应链价格传导机制的文献颇多,以系统动力学为工具研究供应链的文献也浩如烟海,但以系统动力学为工具,对生猪供应链价格传导系统进行建模分析研究的这块领域还未有人涉足,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供应链价格传导及生猪供应链价格传导的理论研究,也填补了系统动力学在供应链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从现实意义上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猪肉一直都是中国国民最主要的肉制品来源。

我国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量站到肉类总消费量的60%以上。

近十年来,猪肉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38%,同时,猪肉还以高达33.6%的权重构成了居民消费指数(CPI)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此外,在总产值方面,生猪养殖业几乎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一半,比重高达46.5%。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生猪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我国粮食供应安全和社会的健康稳定。

猪肉作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非正常波动对居民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影响最为直接。

研究生猪供应链价格传导机制,即可以指导生猪产业的结构优化,又可以有效调节和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价格,对于保障居民生活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及维持市场良性运作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为填补相关领域的研究间隙贡献力量,也为政府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国民利益建言献策。

二、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生猪和猪肉价格的研究颇多,研究的着眼点一般在于价格影响因素、历史价格走势、生猪市场疏导及关于市场预警、政策建议等。

而自Forrester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放大、库存波动等问题中后,学者对系统动力学的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本章将从国内外学者对生猪供应链研究、生猪价格研究和系统动力学在供应链应用研究进行论述。

(1)国内外学者对生猪供应链的研究Jean Kinsey等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的猪肉供应链运作状况,并着重阐述了中国猪肉屠宰及加工环节,认为我国猪肉行业垄断格局己见雏形,未来冷鲜肉及加工肉制品前景广阔。

Robin等研究了猪价波动对生猪产业链的影响,认为周期性的价格波动会给生猪生产者、加工者、投入要素供给者及消费者带来较高的代价,会导致各个环节的决策者行为盲目化和不确定化。

陈超等以江苏省猪肉行业供应链的现状与管理结构作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农产品供应链应实行信息化和标准化,同时,正确处理加工企业和单个农户之间的关系是供应链管理中最关键的部分,然而现实中这两者之间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及博弈行为,这将大大降低供应链效率,严重的还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瘫痪,最后建议要保证者之间合作互惠的关系不仅要依靠正式的契约,还需要有第三方组织进行协调。

李晓红认为构建适宜的生猪产业链组织模式以提高中高档猪肉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中国猪肉产业链未来发展趋势。

提出: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组织模式实施的重难点是杰鑫利益主体制定适宜的投资进入策略、产业链规模策略和融资策略,建议政府要通过制定管理策略营造适宜的运行环境。

(2)国内外学者对生猪价格的研究1.对猪肉价格波动因素的研究叶敬忠通过对江西和湖南两地实地调研,对生猪价格上涨引起的生猪养猪收益变动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市场化程度教高的规模养殖户在生猪及饲料价格上涨中将会受到损害,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散养户反而会略有受益。

李秉龙、何秋红从政府宏观调控、猪肉供给和需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供求因素是影响猪肉的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而投入品价格和生产者预期的改变会共同影响猪肉价格,提出缓解猪肉价格波动的主要对策是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

孙志强以蛛网理论为基础,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进行研究分析,指出:生猪市场信息透明度低和供求双方的博弈导致了我国生猪价格体系紊乱,提出政府应建立生猪期货市场及信息预警制度等建议。

卢凤君等认为当生猪产品出现严重供需失衡时,生猪产量和价格也将远离均衡状态,提出:政府应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控,改变供给和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促使生猪产量和价格的变化趋势呈现为“收敛型蛛网”,以促进其朝均衡状态发展。

2.对猪肉价格周期及区域市场的研究Arthur A Harlow将蛛网理论用于解释生猪价格周期,通过比对生猪产量、屠宰量和猪价,他认为由于养殖者对价格反应存在时滞,致使价格和销售之间的时滞要比生猪繁育与屠宰间的时滞更长。

生产者期望使得生猪价格和猪肉销售间的时滞并不确定。

Itshak Borosh、Hovav Talpaz尝试分解生猪周期,通过对多频率决策过程加以考查,对生猪生产者各种不同层次的决策中涉及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王旭冉从产业链角度研究生猪价格自身波动周期以及全产业链的波动机制,发现其周期性波动规律较为明显,但波幅却不大相同,从而得出:在现实中农产品价格不能简单归纳为发散性或是收敛型蛛网,反而是不同价格周期里往往大相径庭,同时,作者指出:农产品成本结构较为复杂和均衡时,主要成本未必与农产品价格走势相关性最大;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沿产业链顺延,终端产成品的价格波动要比原材料更大,下游产品对上游成本要素价格富有弹性。

张瑛瑛以2000年-2007年黑龙江省猪肉价格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发现其月度猪肉价格呈现出有规律的波动变化,周期在三年半左右时间,同时猪肉价格时在不稳定的波动过程中实现,其振幅较大,而影响生猪价格因素包括:猪肉产量、人均猪牛羊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疫病等。

毛学峰等以1995年-2008年月度价格数据为基础,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猪价格存在显著的周期性波动,周期在35-45个月左右。

3.对生猪供应链价格传递、预测的研究宁悠凉等以2000年1月-2011年5月中国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待宰活猪价格与去皮带骨猪肉价格的月度数据组成的中国生猪产业链价格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约翰森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为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中国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得出: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价格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生猪产业链价格系统存在一定的反向修正效应;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存在明显滞后性;生猪产业链价格之间相互影响。

贾伟等以2000年1月-2011年5月猪肉、毛猪、猪饲料、玉米等月度价格数据,对八个省份及全国猪肉产业链中的各变量价格传导效应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猪肉供应链上游产品价格波动是下游产品价格波动的格兰杰成因,但反之未必,且几乎所有区域猪肉产业链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辛贤、谭向勇从生猪消费、生猪供给和市场流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构建了生猪价格波动原因模型,得出:农产品及食品零售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大于农民所实际感受到的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上涨幅度,即出现了所谓的“农产品价格的放大效应”。

许世卫等从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内涵出发,筛选出能满足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系统研究的集成方法——链合模型(简称MCM),以揭示农产品价格体系变动的内在机制。

陈晨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了中国养猪业纵向市场各环节价格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养猪业下游环节对上游环节的单位价格冲击大于上游环节对下游环节的单位价格冲击。

(3)国内外学者对系统动力学在供应链中的应用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