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茂宏《人类发展与环境变迁》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
表
(教务部·2001年3月修订)
通选课申报表
通选课申报表
《人类进展与环境变迁》课程说明
授课人:包茂宏副教授(Add:309/44; Tel:62647630)
设置目的本课程将通过分析人类社会进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来克服原先人类中心主义历史观的明显缺陷,重构人类文明史的差不多框架,给学生一个新的、后现代的文明观。
环境史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学科分野,其整体论和有机论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对理科学生能够提高人文素养,对文科学生能够增加自然科学的知识。
学习环境史对更好地明白得严峻的全球、专门是中国的环境问题及查找合理的解决方法都有聪慧性的启发;能够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内容简介环境史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由文、理、工三科交叉而成的、朝气蓬勃而且专门热门的新学科。
它要紧研究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态中心主义的新文明观。
本课程将从文明史的角度分析人类、人类社会进展与环境变迁的复杂关系,反思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观和进展观,进而阐述超越现代文明的必定性。
环境史的显现无疑给明白得世界历史提供了新视野。
以生态和进展相结合的可连续进展理论为说明世界历史的框架无疑要比往常把“进化”、“进步”、“进展”或“现代化”作为历史的主线更为全面、客观和科学,也更富有时代气息和特色。
教学安排本课程将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影像资料。
周学时为2。
共16次课,其中要集中安排3次录像课。
上课时刻是星期二晚上7——9:00,地点是理教203室。
考试期末考试时刻是6月12日,采纳有条件的、半开卷考试方式,最后的总成绩由平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教学大纲绪论
1 当前全球环境危机
2 环境史显现往常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3 环境史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4 中国的环境史建设
第一编:人与环境差不多和谐相处:环境与传统文明
一.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的萌芽
1.环境变迁与人类体质的演化
2.环境变迁与人类生产力的变化
3.环境变迁与人类精神世界的进展
二.环境与狩猎采集和游牧文明
1.狩采社会的能量流淌
2.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3.游牧主义与生态系统
三.环境与农耕文明
1.农业的形成与进展
2.耕作对生态系统的阻碍
3.发达农业文明对环境的利用和破坏
四.古代人类的环境观
1.基督教的环境观
2.伊斯兰教的环境观
3.佛教的环境观
4.儒家、道家的环境观
5.东方聪慧能否挽救现代文明?
第二编:人类中心主义:现代文明对环境的战胜五.工业化与环境的利用与破坏
1.工业化、都市化与环境问题
2.欧美工业化与环境问题
3.日本工业化与公害
六.现代化与环境破坏和爱护
1.现代文明的本质特点
2.资本主义与环境利用和爱护
3.社会主义与环境问题
七.绿色殖民主义或生态帝国主义
1.哥伦布引起的交流
2.殖民主义与环境破坏
3.殖民主义与环境主义的起源
八.科技、文化进步与人类环境战胜观
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科学思维传统的建立2.现代科学对自然的支配
3.生态学思想的历史进展
第三编:走向生态中主义:超越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观九.共有一个家园:全球(南北)环境合作
1.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2.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在环保方面的努力
3.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的一些环境原则
十.绿色政治:生态社会主义
1.发达国家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价值观
2.全球绿色环保运动和美国环境主义的进展
3.绿党与生态社会主义
十一。
环境爱护与可连续进展
1.进展中国家的进展陷阱
2.可连续进展理论与新文明观初露端倪
3.进展中国家的环境危机与可连续进展
十二。
地球与人类文明的前景
参考书目(带*为重点参考书目,部分参考书可在图书馆教学参考书阅览室找到,有关的论文和西文参考将在课堂上指定。
)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
黄春长,《环境变迁》,科学出版社,1998年。
费根,《地球上的人们——世界史前史导论》,文物出版社,1991年。
*卡特,《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年。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年。
袁清林,《中国环境爱护史话》,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
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
*沃别科夫,《滚滚绿色浪潮——美国的环境爱护运动》,中国环科出版社,1997年。
侯文惠,《战胜的挽歌——美国环境意识的变迁》,东方出版社,1995年。
*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全球的期望》,东方出版社,1988年。
郇庆治,《欧洲绿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米都斯,《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卡逊,《安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曲格平,《世界环境问题的进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年。
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古迪,《人类阻碍——在环境变化中人的作用》,中国环科出版社,1989年。
朱和海,《中东:为水而战》,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纳什,《大自然的权益》,青岛出版社,1999年。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戴蒙德,《枪炮、病箩蓖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基斯,《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
王伟中,《国际可连续进展战略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
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何强,《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
徐刚,《地球传》,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哈伯,《环境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社会科学奉献出版社,1999年。
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中国打算出版社,1995年。
*格里芬,《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8—99年世界资源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