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体系建构

课程体系建构


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的建 1、需要建立课程与议教学的基本共识
(1)课程的核心是提供跑道还不是赛跑
(2)课程的主体是已有的人类文化知识
(3)课程内容包括科学知识、技术和规范
(4)课程具有多种组织形态,分科是常态
(5)教材是课程资源的基本载体
(6)教学既要依据教材,又要改造教材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及发 展
1、两个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 2、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3、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4、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1.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1、学科取向2、学习者取向3、社会问题取向 4、 混合取向
(三)课程组织结构
1、横向组织结构2、纵向组织结构
(四)教学组织 1、班级授课组织2、分组教学组织3、个别化
教学组织
五、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涵义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3、 改善课程实施的策略—课程行动研究
2.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情感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发展主义教学理论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范例主义教学理论
(三)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及方 法
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内涵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内涵2、教学方法的分类3、当 代教学方法的发展
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评价
(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1、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2)当代中外课程改革
2、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 (2)当代中外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学者构建了较具典型意义的三种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 系:依据外域学者的有关理论,建构“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内容体系; 采用相对分离的组合形式,综合反映有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成果; 从文化哲学观的视角,重建一种具有“开放”“整合”与“整体”特质 的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内容体系。
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评价
(二)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1、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2)课程评价的类型和模式 (3)课程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2、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涵义、对象和原则 (2)教学评价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部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 题
课程与教学研究没有形成相对整合的学科群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想脱离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人员之间相互合 作、交流
三、借鉴西方,立足本土的学科理论体 系
四、理论与实践的实质性结合
活动二:体系建构
课程论
逻辑结构
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论
教育学
第一部分:结构体系的建构
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和内容 三、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四、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五、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评价
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及发展 (二)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三)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及方法
(一)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的涵义
2、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涵义
2、课程设计的取向
(三)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目标、起点、内容、 方法和媒体、评价、结构)
2、教学设计的模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 义
四、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一)课程组织的涵义和准则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
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涵义 和特点
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 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
取向
取向的原则
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3、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
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呈现 原则
三、课程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局限
比较研究脱分:争论焦点
1、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
30年来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性质问题:现代化还是 中国化?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策略问题:是从上而下,是 从下而上还是多元共识?
2、课程与教学观的整合 课程与教学观的多元与无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