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烧热的文字描述是否应该带正号或负号

燃烧热的文字描述是否应该带正号或负号

燃烧热的文字描述是否应该带正号或负号
苏教版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P28第4题在描述燃烧热时,数据带“—”的。

而原人教版教材在描述时,是不带“—”的,如“氢气的燃烧热为a kJ/mol”。

究竟应该哪个更合理?
按1996年大力推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燃烧热的文字描述数值应该带“—”号。

而写成“氢气的燃烧热为a kJ/mol”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的描述。

在中学化学教材里,如2003年6月版的原人教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3册是按下述说法给“燃烧热”下定义:“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按此,在没有用焓变符号ΔH 表示燃烧热时,可以写某物质的“燃烧热为a kJ/mol”(a为正数,下同)。

当使用焓变符号ΔH表示时,就应写ΔH = -a kJ/mol。

在该书的P41,有“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也有甲烷完全燃烧的焓变“ΔH =-890.3 kJ/mol"的说法。

在化学热力学中以焓变表示反应热,如燃烧焓、中和焓等。

大学教科书大多说明燃烧焓也称燃烧热,把燃烧热看成燃烧焓的同义语。

把燃烧焓(或燃烧热)定义为“在指定温度(298.15K)和标准压力下,1 mol 完全燃烧时的反应热。

”(没有说明是燃烧放出的热量),用焓变符号ΔH表示燃烧热,写为ΔH = -a kJ/ mol 。

如《大学化学教程》(高教出版社2003年版)P78,《无机化学》(修订版)(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P48所述。

在一些高校化学教科书中,在没有使用ΔH表示燃烧热的场合,也直接使用某物质“燃烧热为—a kJ/mol”的说法,如“乙醇的标准燃烧热为-1366.95 kJ/mol”(见《无机化学》武汉大学等校编高教社出版P320)。

还有一些大学教科书,仍然使用如下燃烧热定义:“1 mol燃料与氧气发生完全燃烧,放出的热称为燃烧热”[见《无机化学》(第4版)(北师大编写高教社出版)上册P229]。

但该书上册P339的习题中,也出现“以C12H26(l)煤油的平均分子式的燃烧热为-1676 kJ/mol”的说明,认同“燃烧热为-a kJ/mol”的说法。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各种版本教材中,都使用焓变ΔH表示反应热。

反应放热的,ΔH <0 (即写成ΔH =-a kJ/mol)。

因此,用焓变表示燃烧反应的反应热,都写ΔH = —a kJ/mol。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材中没有单独介绍“燃烧热”的概念(课程标准没有把燃烧热概念例入内容标准)。

有的教材中提到燃烧热,大多用焓变ΔH表示,写某物质的“燃烧热ΔH =—a kJ/mol”。

这是大家都认同的。

例如,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一书在反应热计算一节中有“乙醇的燃烧热ΔH = -1366.8 kJ/mol”的描述,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P9的“标准燃烧热”数据表用ΔH表示标准燃烧热,数据都带负号。

但是,当遇到使用“燃烧热为”的数据说明时,数值前该不该用“—”号,就出现不同意见。

以现行大学教材的说法为准,把燃烧热等同于燃烧焓(焓变),要用“—”号。

以原人教社教科书的定义和说明为准,就可以不用“—“号。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P28习题第4题有甲烷“标准燃烧热为-889.6 kJ/mol"的写法,是按大学热力学的燃烧热概念处理,虽然没有标出ΔH,也使用“—”号,和原人教版的处理不同,产生了异议。

多数高校教材中没有出现诸如“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的说法,但有出现“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的说法(似乎不多,而且是出现在习题中)。

该不该否定诸如“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的说法,都改为“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
还没有看到权威的意见。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诸如下列说法是比较妥当的,避免引起争议和学生认识上的混乱,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用焓变ΔH 表示反应热的观念。

“甲烷的燃烧热ΔH =-890.3 kJ/mol",
“甲烷完全燃烧的反应热(或焓变)ΔH =-890.3 kJ/mol",
当然从放热、吸热角度来描述反应热也是可以的。

如“1 mol甲烷完全燃烧放出热量890.3 kJ”。

相关主题